构建中国与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内涵、成就及意义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03-29 16:28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国家总体布局中,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地位尤其突出。构建中国与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既是新时代党中央高度重视周边关系的体现,也是我国开展周边工作的指导性方针。实践表明,周边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有力引领了新时代中国周边政策的制定和实践,也日益得到了周边国家的广泛认同。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周边命运共同体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从周边先行起步。两者一脉相承、循序渐进。周边命运共同体概念是在中国作为崛起大国重视周边的背景下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础。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支撑了周边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提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的解决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这对中国的和平发展、世界的繁荣进步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演变的结果、大国崛起下增信释疑的需要,也沿袭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超越不同的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倡导在周边国家建立开放、包容、公平的合作,这客观上要求我国的周边战略需要采取主动的姿态,并与时俱进。当前,睦邻友好、互利合作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主流,我国的周边环境总体上是稳定的,有明显的发展优势和潜力。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周边命运共同体包含了共同利益。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利益共同体”指明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之间的关系,强调各方利益的互惠原则。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建立在人类利益共同体基础之上的,中国秉持共同利益观,以利益共谋共享,打造利益共同体。我国同周边国家在经贸领域的利益深度交融,尤其是与东盟以及“一带一路”沿线的周边大部分国家早已形成了高度融合的“利益共同体”,除了经济方面,与周边国家利益的融合交织在人文、教育等方面也皆有体现。周边命运共同体反映了国家间的相互依存、“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特点,以双赢、多赢、共赢的方式与周边国家分享发展的成果与红利,加强国家间的互联互通和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推动新型区域合作。周边命运共同体践行了利益共同体的理念,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路径,积极推动形成一个更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周边命运共同体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经之途。以“一带一路”倡议所涵盖的中亚、东南亚、西亚、东亚国家及地区为主,周边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行地和示范区。区别于与其他大国均衡、稳定发展的关系架构,中国与周边国家海陆相邻,发展成为更加公平、互惠、平等、包容的新型周边国际关系。近年来,中国以“亲、诚、惠、容”的理念编织同俄罗斯、巴基斯坦、柬埔寨、老挝、缅甸等周边邻国的伙伴关系网络,与东盟协同推进商谈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并不断推动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积极推动创建澜湄合作机制。总体而言,周边命运共同体是营造良好周边环境,实现“中国梦”的必要前提,中国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开放姿态同周边国家共建“一带一路”,不断凝聚共识,淡化分歧,这也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新时代构建中国与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的成就和经验

  政治互信不断增强,周边伙伴关系网络不断扩大。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坚持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同周边国家政治互信不断深化,夯实区域一体化进程。进入新时代,中国与周边关系实现新突破,与周边绝大多数国家领导人实现互访。随着周边关系在中国战略布局中地位的上升,越来越多的周边国家被纳入中国的伙伴关系网络。总的来看,中国周边伙伴关系网络在结构上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和层次性等特点,进程上日趋完整,具体内涵不断丰富,战略合作显著提升。与此同时,中国与周边国家共同参与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活动,增强彼此之间的感情。这些共同的历史记忆是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共同财富,增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感情,助推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良性发展。

  安全合作持续深化,周边安全环境持续改善。中国与周边国家相邻而居,需要共同进行安全合作。面对当前周边安全环境的复杂性,中国积极参与区域和次区域的安全合作,主张共同、安全、综合、可持续的安全观,加强安全合作机制,保障中国与周边国家普遍安全。在非传统安全领域,中国与周边国家也不断增强合作。近年来,中国与周边邻国在减灾、海上安全合作、抗疫等方面合作成效显著。在东盟国家的“救灾援助”中,中国一直是积极的参与者和支持者。中国在领导人互相慰问、相互提供物资援助、积极构建疫情联防联控合作机制、分享新冠疫苗等方面积极同周边国家开展抗疫合作,这为国际抗疫合作树立了榜样。

  经济融合不断加深,周边经济纽带更加牢固。经济关系既是中国周边工作的重要构成,也是推动构架周边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新时代,我国周边区域经济合作加速推进,周边经济融合成效显著。中国周边贸易和投资规模快速增长,经贸往来快速发展。长期以来,中国是周边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同时也是不少国家贸易顺差的最大贡献者。对华贸易和对华出口对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周边国家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首要合作伙伴与首要受益对象。中国积极发起、创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并设立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降低了交易成本和营商成本,推动周边国家的贸易投资合作呈现务实、良好的发展态势。

  文明交流日渐深入,周边人民友谊稳步提升。夯实周边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需要加强与周边不同国家与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秉持着“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的态度,中国与周边人文交流合作持续推进。在教育文化方面,中国对周边国家的教育文化援助力度不断增强。加大同周边国家学生的跨国流动和青年的跨文化教育,是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在不同的文化间相互理解和联通的重要力量,也是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不可忽视的桥梁纽带。同周边国家的民间友好交流不断加深。在中国—东盟博览会框架下,中国—东盟博览会文化展、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中国—东盟友好合作主题短视频大赛、中国—东盟媒体合作论坛等接连举办,为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人文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

  环境合作日益增多,美丽周边建设成效显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周边生态环境治理,当前,中国同周边地区的环境合作日益密切,多边合作成为主要特征。作为东北亚次区域环境治理的重要机制,中日韩环境部长会议至今已成功举办21届,深化了三国在海洋塑料垃圾、大气污染治理、海洋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的共识,促进了本地区可持续发展。上海合作组织也致力于统筹谋划环保合作的顶层设计,在2018年的青岛峰会上通过了《上合组织成员国环保合作构想》,这加大了环境治理力度,明确了成员国开展生态环保合作的目标、原则和方向。中国与东盟高度重视环境合作的战略对接。《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明确了双方“加强环保、水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合作”等战略举措,共同提升区域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与公众环保意识,为区域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三、周边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周边外交的重大创新

  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关键一步,周边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具有宏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蕴含着深厚的积淀,是新时代中国周边外交的重大创新。

  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核心内涵的坚持与创新。周边命运共同体理念与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具有相同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中国共产党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成立伊始就把实现“真正的共同体”作为自身价值追求和历史使命,并立足中国现实场域开展探索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不仅为实现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提供了道路基础,同时也为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在全球的传播和实践提供了现实支撑。当然,周边命运共同体理念并不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简单继承,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新时代我国周边发展形势、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所提出的对构建良好周边关系和新型国际关系的思考,具有深刻的现实底蕴和时代特征,从而成为维护中国与周边国家实现美好生活、共同发展的价值指引。

  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是对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传承与转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和合”文化一直贯穿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蕴含着合作共赢的智慧内涵,对于解决当今时代出现的各种问题仍具有指导作用。“和合”文化强调“以和为贵”“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注重“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追求“天下为公”,这对于打破民族国家的文明壁垒,维护和平、稳定、发展的周边关系,实现“大同”的人类社会理想状态,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思维导向作用和系统理论引领作用。周边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依托,其内在的价值追求正是对“和合”文化内涵的现实彰显,对亲仁善邻传统的传承创新。这种对和平、发展、共赢的追求,不仅仅是中国人的理想,也是周边及世界各国所有热爱和平的人民的共同愿景。

  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梦”目标实现的前提与方式。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为实现“中国梦”创造了稳定和谐的周边环境。基于中国综合国力优势的不断提升,周边部分国家一直持有“中国威胁论”的疑虑。而且,我国周边有不少国家都是美国的盟国和安全伙伴,在中美战略竞争的背景下,严重制约了周边国家对中国的正确判断。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出发,我国周边关系构建的首要目标就是打破“中国威胁论”的疑虑和猜忌,塑造起爱好和平、追求发展的形象,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先后提出“亚洲安全观”“亚洲命运共同体”“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等概念,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同时,“一带一路”倡议在周边国家全面推进,不断从理念转化为实践,周边国家是首要受益对象。中国同周边国家共谋发展,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不断拓展新空间。

  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中国要与周边国家利益共享、责任共担、风险共承,共同打造“政治、安全、经济、文明、生态”共同体,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不过,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是一个新战略、大战略,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甚至曲折艰难的漫长过程。在此过程中,不能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周边命运共同体存在于各种复杂交错的国际关系之中,这体现的是一种共生理念。作为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中坚力量,中国需要更大地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同时也需要周边国家的理解与合作以促进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早日实现。为了确保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顺利推进,必须深入思考建设过程中已经或可能面临的困境,准确把握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结合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实际情况推动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作者:高笑天 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基金资助: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性计划项目)《“一带一路”建设下河南参与农业国际合作的角色与路径研究》(2024-ZZJH-398)】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