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与中国在国际人道主义领域开展更多合作——访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副主席吉勒·卡尔博尼耶
2024年1月28日,河南省省长王凯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统筹推进世界级大遗址保护走廊和国家级博物馆群建设,打造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的探源地、实证地和体验地。”打造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的实证地,首先需要深刻理解“连绵不断”这一关键词。“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这五个突出特性,之所以能够数千年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其内在的文化场域“硬实力”架构是值得崇仰审视的,需要打造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的探源地、实证地和体验地。
打造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的探源地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绩显著,但仍然任重而道远,必须继续推进、不断深化。”中原地区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其发展历程和文明成果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打造中华文明的探源地,要深入剖析中原何以成为中华文明之源。首先,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根源。中原流淌着黄河之水,滋养着中原先民,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的生活得以可能。在中原地区,文明之火赓续不断,先后出现了李家沟—裴李岗文化、仰韶文明、龙山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影响贯穿始终。其次,中原地区孕育了得天独厚的资源。历史沉淀下丰富的文化资源,中原拥有数量众多的遗址,承载着众多历史记忆,据2023年统计,中原地区共有不可移动文物65519处,数量居全国第二位,其中世界文化遗产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0处,是中华文明探源的不二选择。最后,中原文化成就了博大精深的道源。从夏朝到清朝,天下、中国、天命、革命等一系列概念或观念,为中华文明奠定了以人为本、以德治国、以礼立序、以乐致和的文明范式。在历史的当下,要从大历史观的角度出发,挖掘丰富的文化资源,进一步明确“文明”的内涵,对“中原学”进行深入的探索。
打造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的实证地
“考古成果还说明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形成发展过程,揭示了中国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价值观和中华民族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对于中华文明发展全局而言,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贡献尤为杰出。中原地区的历史遗存能够解开文明发展密码的答案,能够佐证以下两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一方面,为中华文明长盛不衰提供明证。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主根脉。要充分发挥好中国考古学在中华文明研究中的龙头作用,大力实施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加强多学科联合攻关,深化对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规律的认识。以更多证据支撑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的正确历史结论。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展现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及其当代意义,为中华文明的薪火传承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另一方面,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提供确证。全面梳理中原地区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探索中原地区与周边各民族的文化互动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生成的历史进程,进而强化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正确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多个维度展示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的实证地。
打造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的体验地
中华文明绵延不绝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需要突破文字媒介的束缚,以真实可感的叙事形态呈现在人们面前。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是基础。要通过科学合理地整合与集成传统文化档案,建设系统性数字资源矩阵,可以为中华文明的传播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历史、文物、考古等多元资源优势,深化与各地各部门的合作,打造具有中原特色的文旅品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关键。要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文化魅力上下功夫,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展览、虚拟现实技术等,打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沉浸式中华文明之旅,可以让更多人以直观生动的方式感受中华文明的魅力。构建开放包容的文化交流平台是必要途径。要通过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原故事,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要发掘中华文明的中原基因,重铸中国人的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等思想,在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过程中,充分展现中原文化的魅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原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让世界触摸中华文化的脉搏,使中华文明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
总而言之,“打造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的探源地、实证地和体验地”是一个重大课题与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继续探索研究。在新时代,要进一步突出中原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发挥中原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深入挖掘中原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价值,发挥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支撑作用。
(作者:张柏林,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向立东,单位:河南大学)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