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玲玲:推动民营企业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04-03 09:50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民营企业作为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并首次提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并专门指出要“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新时代新征程上,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民营企业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着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现实中,由于研究投入能力和动力不足、整合利用外部资源和渠道有限等,民营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普遍偏弱。但是,民营企业具有市场嗅觉灵、创新动力强的天然优势,敢于涉足新领域和新模式、开发新技术和新工艺、推出新产品和新服务,能够有效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加速推动产业结构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鉴于此,实现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要进一步强化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以微观主体的科技创新有力推动中观层面的产业创新。一是支持中小民营企业致力专精特新发展。专精特新企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坚实基础和坚强支撑。面对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上升等不利因素,要引导广大中小民营企业充分把握现代化产业体系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基本特征,深耕细分市场、专注核心业务,不断提高配套协作能力,致力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以“小而美”“小而精”塑造核心竞争优势。二是鼓励民营企业突破关键技术瓶颈。现阶段我国产业领域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关键基础软件和先进基础工艺等“五基”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对此,要鼓励民营企业采取差异化创新策略,坚持握指成拳、单点突破,加快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通过补齐技术创新短板来锻造产业发展长板,以确保产业技术和市场占有保持领先地位,从而有力支撑起安全有韧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三是引导民营企业参与重大科技创新。目前,民营企业贡献了全国65%左右的发明专利、70%左右的技术创新和80%以上的新产品,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日益重要。要积极引导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开展重大技术创新。如鼓励民营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联合高校院所共建重大基础研究平台、组建创新联合体,参与实施基础前沿技术研究,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等,切实提升民营企业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中的重要作用。

  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着力以深化改革优化要素配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但现实中仍然存在地方保护、行政性垄断、所有制偏见、规模歧视等不利因素,导致中小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同台竞技时处于劣势地位,在集聚土地、资本、人才、数据等发展要素时往往面临更多困难、付出更高成本。同时,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等方面,民营企业还面临各种隐性壁垒,这无疑降低了民营企业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基于此,要持续推进市场化改革,以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以深化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一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完善市场准入、产权保护和交易、数据信息、社会信用等方面的基础性制度,深入开展市场分割、地方保护等问题专项整治,扫除阻碍商品、服务流通与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机制障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创造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二是大力破除各种隐性壁垒。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刚性和金融机构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建设,多措并举破除市场准入、要素获取、生产经营、政府采购等环节中的各种隐性壁垒和人为障碍,加快用能、排放等指标的市场化配置,为民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创造一个公平开放统一高效的市场环境。三是有效建立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政策法律环境。当前,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面临着相当大的困难。其中之一就是频繁变动的政策法规和不公开不透明的监管环境,增加了民营企业的经营风险和不确定性。因此,要创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政策法律环境,注重发挥市场机制,减少行政强力干预,建立发展民营经济长期规划等,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着力以开放合作拓展发展空间。目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呈现区域化合作、多元化布局、绿色化转型和数字化加速的发展趋势,这为我国企业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为此,要鼓励民营企业立足构建新发展格局,抓住当前国际分工调整时机,积极融入全球产业分工协作,努力成长为产业链内外循环的关键节点和重要枢纽企业。一是把握发展趋势,支持民营企业抢占新兴赛道、发展新质生产力。引导广大民营企业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以数实融合、数绿融合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新能源、工业母机等新兴产业,加大产业布局力度;积极抢占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二是立足比较优势,推动民营企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按照“企业、产业、产业链、产业集群”的路径,推动区域内比较优势产业,通过空间集聚和生态繁荣形成持续竞争优势。尤其是要把产业链上下游、集群内大中小民营企业融通发展作为核心任务,强化“链内融通”、拓展“链间协同”,着力以雁阵效应提升集群能级。三是依托内外循环,鼓励民营企业攀升价值链、增强影响力。长期以来,我国产业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对外投资也主要分布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且主要集中在能源、矿产资源、传统加工制造领域。因此,要鼓励位于国内产业链主的民营企业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打造安全稳定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特别是,要围绕全球价值链,积极推动链主企业在研发设计、行业标准、品牌建设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以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带动国内产业在价值链条实现攀升,增强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紧抓扩大内需战略机遇,着力以有效投资畅通供需循环。当前,扩大内需仍然是经济工作的主要抓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面对消费市场存在的传统产能过剩与高品质商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要鼓励广大民营企业紧抓发展机遇,扩大有效投资,优化供给结构,促进供需匹配。一是瞄向新型消费培育,激发投资活力。随着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型消费将会加快壮大。对此,要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为牵引,引导民营制造企业瞄向新型消费要求,加快实现原料、设备和产品等数字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从而将有效益的投资转化为高品质的供给,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供需动态平衡。二是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扩大投资规模。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有利于激发技术应用创新、摊薄技术创新成本、促进技术快速迭代,对推动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的作用十分突出。因此,要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民营企业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应用场景丰富的独特优势,加快投资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三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重点,拓展投资空间。鼓励有能力的民营企业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围绕京津冀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以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交通水利、先进制造业、现代设施农业等重点领域,积极投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节能减排降碳等,在拓展民间投资空间的同时培育起未来发展新动能。

  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着力以现代治理赋能体系建设。实践表明,产业政策是实现赶超的制胜法宝,正在成为区域和国家竞争的重要工具。新征程上,发挥民营企业在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更大作用,需要持续优化产业政策组织实施方式,以现代化产业治理提升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一是优先实施普惠性产业政策。建设完善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产业政策能够兼顾长期、全局与多维的发展目标,特别是能够促进和保护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能够保障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等。因此,要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地位,推动产业政策由差异化、选择性向普惠化、功能性转变,助力民营企业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二是不断增强产业政策协同性。促进产业与财税、金融、贸易、投资等政策联动,对标国际通行规则优化政策设计和实施方式,形成“产业—科技—金融—教育—人才”融合互动局面。尤其是在形成新质生产力所依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要强化政策协同联动,放大组合效应,合力引导民营企业在技术攻关、产业创新、市场拓展等方面持续发力,促进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绿色环保等重点产业创新发展。三是持续加强新兴领域法律研究。数字经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互联网金融、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新应用催生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有效推动了民营企业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发挥生力军作用,与此同时也对监督管理、法律伦理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要积极探索新兴领域立法,以良法善治为民营企业持续探索创新保驾护航。

  【作者:郭玲玲,河南省委党校工业经济研究部四级调研员 本研究系2023年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河南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2023JC026)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