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背景下新疆与中原地区的交流融合发展系列谈③|王喜成:新疆的独特之处及其在“丝路”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编者按:“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西域、南洋等周边国家和地区,以及北非、欧洲之间的贸易交通商路,是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重要通道,对当时社会发展和历史演进都产生了重大作用及影响。有鉴于此,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国际上提出新的历史时期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响应和大力支持。10年来,这项倡议已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新时代我国打造全方位开放格局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举措,同时也为推动国内东中西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这条道路的开辟与畅通,也使得古代中原和边疆地区的联系大大增强,各种交流交融日益频繁,因而它是一条连接历史与现实、民族与国家、边疆与内地、发展与进步的无可比拟的重要纽带。大河网学术中原推出的本组系列谈,分别从历史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及演进、“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和影响、新疆在丝绸之路上的独特地位与作用、“丝路”桥梁下中原地区与新疆的密切关系等4个方面进行探讨,敬请关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面积166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陆地边境线5600多公里,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斯坦8国接壤,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现在是第二座“亚欧大陆桥”必经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一、新疆的历史沿革及特征
新疆的早期历史。新疆在汉代以前没有文献记载,属于史前时期。按考古学概念和研究,新疆历史分期包括旧石器时代文化、中石器时代文化、新石器时代文化、铜石并用时代文化、青铜时代文化和早期铁器时代文化。4.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地层中典型勒瓦娄哇—莫斯特文化石制品的大量出土,填补了中国缺少典型旧石器时代中期莫斯特文化类型的空白。约两三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天山南北各地,诸如哈密的三道岭、七角井、吐鲁番盆地的阿斯塔那、乌鲁木齐县的柴窝堡,以及木垒、奇台、伊犁、库车、巴楚、且末、于阗、皮山等地都已出现人类祖先活动的遗迹,其石器形制、打刻技术以及共存的陶器色彩、花纹与中国甘肃、内蒙、宁夏等地相近。据2018年考古发现,新疆巩留县也什克勒克四号墓群发现了汉晋时期墓葬,吉木乃县G219国道沿线墓地、伊吾县大白杨沟墓地、白杨河上游墓群、白杨河中下游墓群、四工河墓地、黄山河墓地、十户窑墓群、喀甫萨朗四号墓群、阿布散特尔墓群等均发现了唐代墓葬,这为中央王朝对西域的有效管治、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实证。
新疆自古就是中国领土。早在先秦时期,新疆就同中原地区保持着密切联系。周朝宣王时代,秦庄公奉命讨伐西戎时,中原地区就与西域开始了交流融合。汉代自张骞通西域后,中央政府就把很大精力放在了与西域的关系上,新疆地区也开始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格局下发展。公元前60年,西汉在新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公元123年,东汉改西域都护府为西域长史府,继续行使管理西域的职权。三国曹魏政权继承汉制,在西域设戊己校尉。西晋在西域设置西域长史和戊己校尉管理军政事务。隋代,结束了中原长期割据状态,扩大了郡县制在西域的范围。唐代,中央政权对西域的管理大为加强,先后设置安西大都护府和北庭大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于阗王国自称唐朝宗属,随唐朝国姓李。宋代,西域地方政权与宋朝保持着朝贡关系。喀喇汗王朝多次派使臣向宋朝朝贡。元代,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明代,中央政权设立哈密卫作为管理西域事务的机构。清代,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叛乱,中国西北边界得以确定。此后,对新疆地区实行了更加系统的治理政策。1762年设立伊犁将军,实行军政合一的军府体制;1884年在新疆地区建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疆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繁荣发展时期。尽管历史上新疆地区曾出现过一些王朝、汗国,但它们都是中国疆域内的地方政权形式,都是中国的一部分,从来不是独立国家。所以,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容置疑。
新疆地区历来是多民族聚居地。从古至今,新疆地区一直生活着很多民族,各民族迁徙往来频繁。在古代历史上,曾有许多部落、民族在新疆聚居生活。新疆居民的族属,从汉代开始才有明确记载,当时主要有:塞、月氏、乌孙、羌、匈奴和汉人。塞人,原游牧于东起伊犁河、楚河流域,西抵锡尔河地区。因被月氏排挤而西迁,一部分退至锡尔河北岸,另一些南下帕米尔,散居各地。最早开发新疆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在天山南北的塞人、月氏人、乌孙人、羌人、龟兹人、焉耆人、于阗人、疏勒人、莎车人、楼兰人、车师人等。秦汉时期的匈奴人、汉人、羌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鲜卑、柔然、高车、嚈哒、吐谷浑,隋唐时期的突厥、吐蕃、回纥,宋辽金时期的契丹,元明清时期的蒙古、女真、党项、哈萨克、柯尔克孜、满、锡伯、达斡尔、回、乌孜别克、塔塔尔族等,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民族的大量人口进出新疆地区,都是新疆的共同开拓者。至19世纪末,已有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回、柯尔克孜、满、锡伯、塔吉克、达斡尔、乌孜别克、塔塔尔、俄罗斯共13个主要民族定居新疆,形成维吾尔族人口居多、多民族聚居分布的格局。新疆地区既是新疆各民族的家园,更是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的组成部分。
根据6世纪中叶时的石雕、壁画和文献资料研究可知,当时北疆游牧的多为操突厥语的铁勒部落,他们都属于宽脸、细眼、鼻子较矮而又少胡须的蒙古人种。同时在南疆活动的居民则多表现为“高鼻深目”、多胡须的欧罗巴人种特征。南疆各绿洲的语言文字也不统一,共有7种语言24种文字,其中最主要的是两种塞语:焉耆-龟兹语,在焉耆、库车和吐鲁番一带使用;于阗语,在和田、喀什和巴楚一带使用。历史上,东疆受到较浓厚的汉文化影响。唐朝时,回纥人使用突厥卢尼文,有些回纥人懂汉文,有的还能用汉文写诗。
二、维吾尔族的发展流变
维吾尔族是一个多源民族。最主要的来源有两支:一支是来自蒙古草原的回纥人,另一支是南疆绿洲上的土著居民。这两部分人于公元840年大规模汇合,至16世纪初完全融合成为近代维吾尔民族的主体。“维吾尔”一名最早见于汉籍是在公元4世纪的《魏书·高车传》里,被译写为“韦纥”,指的是高车部落联合体中的一个部落。公元7世纪开始称“回纥”;公元788年又改译为“回鹘”,这个称呼一直延续至宋及五代。元明时期一般译为“畏兀儿”。17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称为“回部”或“缠回”。1934年,中华民国新疆省政府正式规定“维吾尔”为汉译民族名称,此后这一译名就一直沿用至今。
根据记载和研究,回纥源于丁零。早在公元前3世纪,在蒙古草原和南西伯利亚地区,活动着很多被统称为丁零的游牧部落。丁零人相继受草原上的匈奴、鲜卑和柔然汗国的统治,长期局促于山地森林和蒙古草原的北部边缘,以狩猎和畜牧为生。公元4世纪以后,丁零又被称为“铁勒”,由于使用一种“车轮高大,辐数至多”的大车,又被称为“高车”。他们分布于西起伏尔加河、东至兴安岭的东西万余里的欧亚北方大草原上。其中,活动于贝加尔湖一带的被称为东部铁勒,较大的部落有9个,回纥是其中之一。为了抵御异族的侵扰和压迫,这9个部落经常结合成暂时的地域性联盟,因此又被称为“九姓铁勒”。
5世纪中叶以后,在准噶尔盆地东部出现了一个以阿史那氏为核心的铁勒部落,被称为“突厥”。公元552年阿史那氏建立了囊括整个蒙古草原和准噶尔盆地的突厥汗国,回纥和其他铁勒部落成为它的属部。突厥贵族对广大铁勒部落实行残酷统治,激起了铁勒各部落反抗。公元744年,回纥联合铁勒诸部中的仆固、同罗等部组成了回纥部落联盟,以骨力裴罗为领袖,在唐朝大军的配合下推翻了突厥汗国,建立了漠北回纥汗国。统一后的部落首领骨力裴罗受到了唐朝册封,这一部落形成后,诸部落原有的名称从此基本消失。回纥汗国是唐朝的属国,历代可汗都接受唐朝册封。有3位唐朝公主嫁给了回纥可汗,因此,历代回纥可汗都认唐朝为母家,称中原皇帝为舅。这种甥舅的关系一直持续了几百年。同时,回纥贵族亦有将女儿嫁与唐朝亲王为妃者。当时,中原汉人迁居到草原的也多了起来,他们大多融入回纥人中。
公元840年,回纥汗国在北方黠戛斯人攻击下崩溃,草原上的回纥人在各部贵族的率领下四散迁走。其中一支约10万人向南,到达阴山以南的长城沿线游牧,其中大部分进入中原,融合进了汉人之中。另外三支回纥向西迁徙,分别到达葱岭西的楚河流域、准噶尔盆地东部和河西走廊的张掖地区。在河西走廊的回纥人与其他民族融合,形成了后来的裕固族。到达准噶尔盆地东部的回纥人以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和高昌(今吐鲁番)为中心建立高昌回鹘王国。葱岭西的回纥人与当地的葛逻禄、样磨等部落共同建立了喀喇汗国。这两个汗国建立以后,分别从东西两个方向向塔里木盆地扩张,并相继融合了吐鲁番盆地的汉人、塔里木盆地的焉耆人、龟兹人、于阗人、疏勒人等,构成现代维吾尔族的主体。
回纥人起初信仰萨满教,8世纪初摩尼教传入蒙古草原,公元762年,回纥牟羽可汗立摩尼教为国教。公元943年,喀喇汗国的沙土克·布格拉汗皈依伊斯兰教。公元960年,喀喇汗国将伊斯兰教定为国教。从此,喀喇汗国以“圣战”为名,向东方信仰佛教的高昌回纥和于阗国发动连年进攻。公元1006年,于阗国战败灭亡,塔里木盆地只剩下回纥人的两个汗国东西对峙。当时高昌汗国境内佛教寺院遍布,通行回鹘文;喀喇汗国则到处是清真寺,使用阿拉伯文拼写的突厥语。由于两个汗国宗教信仰根本对立,并且宗教教义已渗透到各自的社会生活、文化等各个方面,他们之间经常发生战争。
公元1125年,契丹贵族耶律大石以巴拉沙衮为首府建立了强大的西辽政权,高昌回纥和喀喇汗朝相继成为它的属国。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西征,新疆和整个中亚地区都归入蒙古大汗国版图。16世纪初,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后代赛义德汗在喀什噶尔建立“叶尔羌汗国”。公元1513年,赛义德汗以伊斯兰教为旗帜,统一了整个塔里木盆地。17世纪初,蒙古厄鲁特部中最强的准噶尔部在北疆建立政权,称为“准噶尔汗国”。1678年准噶尔汗国的噶尔丹汗在维吾尔人阿帕克和卓的引导下,率领准噶尔军队南下,消灭了叶尔羌汗国,建立了以阿帕克和卓为“帕夏”(皇帝)的政权,对南疆实行残酷统治,给维吾尔族人民造成了巨大灾难。1755年清朝军队灭亡准噶尔部,统一了新疆。1865年,准噶尔部后人布素鲁克又伙同中亚浩罕军官阿古柏攻入南疆,一度占领了新疆大部分地区。1878年,左宗棠平定阿古柏叛乱再次收复新疆。
由此可知,维吾尔族是经过长期迁徙、民族融合形成的,他们不是突厥人的后裔,而是回纥、回鹘人的后代。
三、新疆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的腹地,延绵7000多公里的古丝绸之路在新疆境内就达5000公里。
古丝绸之路从西安出发后,经河西走廊进入新疆,沿天山分北、中、南三道,故称“天山廊道”,此路与中亚、西亚、南亚以及欧洲和非洲连接起来,是一条东西方交流的大通道。这里是人们歇脚、休整的地方,是人们补充食物、用水、给养的地方,也是人们交流、交易、交融的地方,当年在这条大通道上,有各国使节的来往,有商旅的通行,有僧侣的传道等,如果没有这一“廊道”和“中转站”,丝绸之路的顺利通行是不可想象的。正是通过这条通道,进行了东西方各种农作物种植技术、牲畜驯养技术、建筑技术等的传播,尤其是进行了丝绸、瓷器等物产以及造纸、冶炼、水利、火药制造等技术的传播。
也正是由于这条大通道,新疆地区成为当时亚欧大陆各古代文明南北往来、东西交通的十字路口,成为各古代文明区域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的必经之地,因而也就成为亚欧大陆几大古代文明的标本保留地,历史留下了丰富且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在这里,曾经发生过无数影响亚欧大陆各文明进程和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大历史事件;曾经是一个运输买卖过各个文明区域无数奇珍异宝和时尚奢侈品的古道区域,是一方在沙漠、绿洲、草原各类遗址中仍然保留亚欧大陆各古代文明精彩文化珍宝与遗迹的中介地理区块。
今天,新疆在丝绸之路上仍然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既是连接我国和这条经济带的枢纽,又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前沿;既要承接我国向西开放桥头堡的作用,又担负着连接和建设这条经济带的重要使命;既是面向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的重要舞台,又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大资源的重要阵地。新疆要切实当好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排头兵,进一步充分发挥桥梁、纽带和支点作用。如作为新疆“东大门”的哈密市,近年来立足自己的独特优势,积极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不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大力发展“交通+”新能源、数字经济等关联新业态,加强与公路、铁路、民航以及新媒体平台战略合作,实施“途经哈密游哈密”工程和环东天山旅游合作工程,全面提升“丝路名城,甜美哈密”旅游品牌形象,大力做好“通道经济”这篇大文章,努力将自己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典范城市、西北五省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城市,取得了显著效果。
(作者为郑州工商学院特聘教授)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