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东辉:清明文化的三大时代价值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04-06 09:50

  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清明,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与物候变化密切相关。《淮南子》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这里的“斗”指北斗七星,当斗柄指向“乙位”时就是清明节气。随着时代发展,清明节被赋予了祭祀文化元素,社会上形成了清明节扫墓祭祖、祈福辟邪、踏青郊游、竞技娱乐等风俗,清明文化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要深入挖掘和阐发清明文化的时代价值,为涵养美好社会风尚增力赋能。

  一、传承清明文化,常存虔诚之心

  《礼记·祭统》中说“祭者,教之本也已。”意思是,祭祀是教化的根本。中国历来注重祭祀,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清明节的祭祀主题发展到今天,有三块重要内容。一是祭祖先。祖先崇拜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甚至发展成为一种深深植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信仰体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清明扫墓祭祖,子孙在感念祖先庇佑的同时,也追思其美德懿行。追思的意义既有对逝者的崇敬,更在于对来者的鞭策和约束。祖先留下的家风家训会在一次次祭拜活动中逐步渗入子孙的血液。通过庄重的具有仪式感的清明祭扫,后来者会从内心深处生腾出一种把祖先盛德发扬光大的强烈意愿。二是祭圣贤。圣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圣贤往往因其高尚的品德、完美的人格、深邃的思想、突出的贡献为人们所崇敬。所以,祭拜圣贤也成为清明祭祀的重要活动。北宋时期,就有清明祭拜诗人柳永的活动,“多载酒肴,饮于耆卿墓侧”,时称“吊柳会”。今天,影响最大的是对人文初祖黄帝的祭拜。每到清明前后,在新郑黄帝故里和桥山黄帝陵都有盛大的祭拜活动。巩义南窑湾杜甫故里、洛阳龙门东山白园、郏县三苏园,清明时节祭拜的人络绎不绝。人们祭拜圣贤,就是为了弘扬圣贤的美德。三是祭先烈。先烈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大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前辈。就义于南京雨花台的冷少农曾经给他的母亲写信说,“我是把我的孝,移去孝顺大多数受苦的人类,忠实的去为他们努力。”在中华民族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历程中,像冷少农这样为解放受苦大众献出宝贵生命的革命先烈有千千万个。清明时节,人们到革命烈士陵园祭拜,就是为了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继承先烈遗志。清明祭拜,可以使人们常存虔诚之心,敬重祖先,敬重圣贤,敬重先烈,形成敬祖孝亲、尚贤崇德、牺牲奉献的社会风尚。

  二、传承清明文化,激发生活热情

  清明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万物勃发,百花争艳,正是踏青郊游的好时候。所以,清明节又称踏青节。从这个意义上讲,清明节是一个欢快的节日。文化的灵魂是生活。清明文化始终蕴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一是踏青游乐。“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这首诗写的是宋朝时清明春游的场景。正是梨花盛开的清明时节,惠风和畅,气候宜人,半城的人都来到郊野寻找春天的气息。他们沉醉在春天里,弹奏歌唱,欢愉戏谑,直到太阳落山才尽兴而归。“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所以,清明郊游时青年男女也会发生美好的爱情故事。二是竞技娱乐。古代人们经常在清明节举办各种竞技娱乐活动。唐人喜欢荡秋千。荡秋千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青春的张扬,唐玄宗称之为“半仙之戏”,当时有在清明节荡秋千比赛的风俗。明清时期,人们喜欢在清明节射柳和放风筝,“永乐中,禁中有翦柳之戏,即射柳也。”明朝田汝成在《西湖清明节》中说“苏堤一带,桃柳阴浓,红翠间错,走索、骠骑、飞钱、抛钹、踢木、撒沙、吞刀、吐火、跃圈、筋斗、舞盘,及诸色禽虫之戏,纷然丛集。”三是祈福辟邪。杨柳生命力旺盛,插杨柳寓意祛病辟邪、护佑平安。魏晋南北朝时就有清明节杨柳插门的风俗。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说“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两宋时期,民间有清明节门上插柳的习俗。“家家以柳条插于门上,名曰明眼”,“人家皆插柳满檐”。明朝流行“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的谚语。传承清明文化,有助于经常在“内卷”和“躺平”之间纠结和切换的人们处理好工作和生活的关系,重新找回生活的乐趣,进而热爱工作、热爱生活。

  三、传承清明文化,激活文旅资源

  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清明文化,在不断发展演进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宝贵文化资源财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激活传统文化资源,使其在新时代绽放异彩。一是农耕文化资源。农耕文化是清明文化的重要内容。东汉《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中原地区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清明后,谷雨前,又种高粱又种棉”的谚语。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二十四节气的产生地。可以在黄河两岸打造清明农耕文化体验基地,吸进城市亲子游团队,让早已远离农耕生活的孩子们亲近自然,感受泥土的芬芳。二是诗词文化资源。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以清明节为主题的诗词很多。最有名的是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此外,还有“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听风听雨过清明”“佳节清明桃李笑”等佳句。要将这些资源有效利用起来,建立清明诗词文化园,让人们在游园时体会诗词文化的无穷魅力。三是《清明上河图》。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的城市生活和贸易场景,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目前,开封建立有清明上河园,开发了汴绣“清明上河图”文创产品,举办了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效果明显。可以借鉴“唐宫夜宴”的成功经验,运用大数据时代新的技术手段和传播方式让《清明上河图》动起来、活起来、火起来。

  (作者:陈东辉,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