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背景下新疆与中原地区的交流融合发展系列谈④|王喜成:“丝路”桥梁下中原与新疆的密切关系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04-07 09:20

  编者按:“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西域、南洋等周边国家和地区,以及北非、欧洲之间的贸易交通商路,是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重要通道,对当时社会发展和历史演进都产生了重大作用及影响。有鉴于此,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国际上提出新的历史时期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响应和大力支持。10年来,这项倡议已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新时代我国打造全方位开放格局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举措,同时也为推动国内东中西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这条道路的开辟与畅通,也使得古代中原和边疆地区的联系大大增强,各种交流交融日益频繁,因而它是一条连接历史与现实、民族与国家、边疆与内地、发展与进步的无可比拟的重要纽带。大河网学术中原推出的本组系列谈,分别从历史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及演进、“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和影响、新疆在丝绸之路上的独特地位与作用、“丝路”桥梁下中原地区与新疆的密切关系等4个方面进行探讨,敬请关注!

  在中华文明圈中,由于历史上中原地区最先进入文明时代,中原文化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对周围尚处于蛮荒时代的地区产生了巨大吸引力,促使彼此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通过长期的融合与发展,中国古代文明区域以中原为中心像滚雪球一样的逐步扩大,并将周围地区不断汇入中国古代文明区域之中。在这个过程中,中原与新疆从古至今,从人员、物资到思想、文化,从经济、生活到政治、军事,各种交流交融十分频繁。

  一、历史上中原地区与新疆的交流和融合

  远古时期,在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之北的草原上,已经出现了一条由许多不连贯的小规模贸易路线大体衔接而成的草原之路,这是早期陆上丝绸之路的雏形。

  据古籍记载,公元前15世纪左右,中国的商人就已经出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购买产自现新疆地区的和田玉,同时出售海贝等沿海特产,同中亚地区进行小规模的贸易往来。如在河南安阳的商代妇好墓中,陪葬有大量新疆和田玉制成的器物。而良种马及其他适合长距离运输的动物也开始不断被人们所使用,如阿拉伯地区经常使用骆驼,使大规模的贸易交流成为可能。到西汉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后,丝路的东方起点在都城陕西长安,东汉以后,这一起点又延伸到都城河南洛阳,进一步深入到中原腹地。

  由于上述等原因,中原地区同新疆各地交往联系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新疆地区就与中原地区展开了密切交流。考古证实,新疆地区出土的彩陶就受到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影响。关于古代新疆的地理、山川、河流,在中国先秦的历史和典籍中记载相当多,如《尚书》《竹书纪年》《山海经》《楚辞》中都能见到,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原人对于新疆的认识和了解。在先秦典籍《穆天子传》中,就有周穆王西巡昆仑山与西王母在瑶池相会的描述,这反映了远古时代中原地区同新疆的交流关系。

  新疆地区一直是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门户和中介。由于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畅通,新疆地区各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交流交融、血脉相连、息息相通。西汉统一新疆地区后,汉语成为当地官府文书中的通用语之一,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礼仪制度、书籍、音乐舞蹈等在新疆地区广泛传播。与此同时,琵琶、羌笛等乐器也由新疆地区或者通过新疆地区传入中原地区,对中原地区音乐产生了重大影响。

  新疆地区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情况,从对哈密文化的研究中可以找到很典型的样本。如3000多年以前,生活在天山南北的羌人就与中原汉族同根同源,血脉相连。秦汉的大一统使得西北游牧经济和中原农业经济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尤其是西汉后期,中央王朝开始在哈密设立管理机构,两地交通管道更加通畅,大量的中原商人、屯田士民等走进哈密。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北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族之间的融合不断深入,不仅出现了中原人口大规模移居哈密的事例,还有不少西域民族进入中原,与当地的汉族融为一体。元明时期,哈密成为中原进入新疆的桥头堡,其地位更加突出。清朝建立后,打破了满汉之间的地域界线,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各民族间文化交流,民族融合进一步加深。

  而丝绸之路开辟后,新疆地区与中原的交流交融达到了全方位的程度,哈密在这方面的例证也非常之多。如在民俗文化中,哈密在饮食、服装、居住以及节日、婚丧习俗等民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深受中原文化影响,它既是各民族同胞团结共处的见证,也是新疆多民族与中原相互学习交流的结晶。在商业文化中,汉代时东天山就开辟了由哈密通往巴里坤草原的盘山道——天山商道。唐代时就有信奉道教的商人东天山上修建了天山庙,这是丝绸之路新北道商业繁华的重要见证。巴里坤地区浓厚的商业文化与汉文化,也是新疆历史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在宗教文化中,哈密地区有萨满教、祆教、佛教,它保留了维吾尔祖先回鹘时代更多的文化元素。哈密回王陵、艾提尕尔清真寺等宗教建筑,融合了维吾尔族、汉族、蒙古族等多民族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中原建筑文化与地域宗教文化的交流交融。在军事文化中,哈密烽燧、古粮仓,巴里坤“大河唐城”“绿营兵城”等军事遗址,在选址布局、功能定位、建筑形制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哈密与中原军事文化的交流融合。

  二、新疆地区与中原关系密切的历史人物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新疆维吾尔族同全国各族人民一起,为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民族分裂,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加强了抵御侵略和反分裂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涌现了一批批政治家、军事家和社会活动家,对祖国团结统一和中华民族繁荣富强做出了很大贡献。

  阿史那·社尔(604年-655年),突厥王族,处罗可汗次子,唐初名将。社尔原是东突厥拓设(部落首领),设牙旗于漠北,统帅铁勒、薛延陀等部族,后被薛延陀击败,率部西迁,并趁西突厥内乱,夺取其近半国土,自称都布可汗,后来又被薛延陀击败,逃奔高昌国。贞观九年(635年),社尔率部内附唐朝,被封为左骁卫大将军,尚衡阳长公主,拜驸马都尉。此后,社尔随唐将侯君集平高昌,封毕国公,又先后征讨高句丽、薛延陀等,屡立军功。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社尔任昆丘道大总管,率领铁勒、突厥部众10万人击败龟兹,迫使于阗国王臣服。唐军攻灭龟兹后西域震动,西突厥、于阗等国争送驼马、军粮于唐朝。太宗去世后坚持要为之以身殉葬,被高宗拒。后升任右卫大将军,加镇军大将军。永徽六年(655年),社尔去世,赠辅国大将军、并州都督,谥曰元,陪葬昭陵。

  契苾何力(?-677年),铁勒族契苾部人,唐朝名将。契苾何力本为铁勒可汗,后率部归顺唐朝,被授任左领军将军。贞观九年(635年),随唐军大败吐谷浑。贞观十四年(640年),随唐军灭高昌国。贞观二十二年(648年),跟随唐将阿史那社尔攻龟兹,俘虏龟兹王诃黎布失毕。因在攻打西突厥中战功卓著,升任左骁卫大将军,封郕国公。龙朔二年(662年),安抚铁勒九姓叛乱。总章元年(668年),与李勣一起讨伐高句丽,攻克大行、振辱夷二城,直抵平壤城下,擒高句丽国王,因功升任镇军大将军,改封凉国公。去世后被追赠辅国大将军、并州大都督,谥号烈,陪葬昭陵。

  额敏和卓(1694年-1777年),维吾尔族人,吐鲁番地区维吾尔贵族和英雄。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清军西征准噶尔部,进军至吐鲁番,额敏和卓率众脱离准噶尔部归顺清朝。雍正八年(1730年),配合驻守清军抗击准噶尔军队进攻,坚守该城40余天,击退了敌军多次进攻。雍正十年(1732年),为了躲避准噶尔部报复,他率众东迁甘肃。乾隆二十年(1755年),随清军西征准噶尔。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又随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由于立功极多,被封为郡王,去世后由其次子苏莱曼承袭王爵。

  额贝都拉(?-1709年),维吾尔族人,哈密维吾尔贵族。康熙十八年(1679年),准噶尔军占领吐鲁番、哈密地区,额贝都拉迫于强大压力向其投诚。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清廷征讨准噶尔的昭莫多之战爆发并取得决定性胜利,长期遭受准噶尔欺压的额贝都拉归顺清朝。当年9月,他派阿林伯克进京,向清廷进贡骆驼一头、马二匹、小刀一柄,请求内附,愿为擒献噶尔丹效力。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额贝都拉得知噶尔丹之子色布腾巴勒珠尔窜至巴里坤消息后,命其子郭帕克率兵将其擒获,献给清廷。后请迁移部分民众屯田于肃州(今甘肃酒泉),以期东西响应,守卫哈密。康熙帝照准,令哈密地方按蒙古体例,以旗编制所属村镇,封他为“扎萨克一等达尔汉”(后累升至亲王,为清代维吾尔贵族中地位最高者),并在肃州拨给地面,让其移民屯垦。额贝都拉去世后,由其子郭帕克袭爵。

  阿布赉(1711年-1781年),哈萨克族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哈萨克汗国可汗。18世纪中叶,清朝平定准噶尔后,阿布赉作为哈萨克中玉兹首领率先上表称臣内附。乾隆帝册封其为哈萨克可汗。当时俄国人曾经很不满他的亲中国态度,想引诱他去奥伦堡并趁机绑走他,但他机智而坚定地把国家政治中心转移到塔什干附近,从而避开了俄罗斯人的干扰。

  包尔汉·沙希迪(1894年—1989年) 维吾尔族人,中国穆斯林知名学者,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创始人、著名社会活动家、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49年9月,他和新疆警备司令陶峙岳一起宣布脱离国民党政权,为新疆和平解放做出了突出贡献。同年12月,经王震、徐立清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新疆省人民政府成立后,包尔汉担任首任政府主席,之后长期从政。1979年,包尔汉在《民族研究》第一期上发表《关于新疆历史的若干问题》一文,用大量历史事实和文献资料,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驳斥了歪曲新疆历史的种种谬论。

  赛福鼎·艾则孜(1915年—2003年),维吾尔族,新疆阿图什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卓越领导人,杰出的社会政治活动家。1935年,赛福鼎·艾则孜赴苏联留学,开始接受马列主义。回国后在北疆塔城报社工作。1944年9月参加“三区革命”并参与领导工作。1949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表示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一个美好的新疆。1955年9月13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赛福鼎·艾则孜当选为第一任人民政府主席。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他按照中央要求解决了新疆一系列团结统一的极为复杂问题,受到了党中央和新疆人民的高度评价。赛福鼎·艾则孜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一至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三、中原地区与新疆关系密切的历史人物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为了国家的发展强盛和团结统一而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形成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原大地先后涌现了一代代杰出的探险家、外交家、政治家、军事家,为保卫祖国和维护祖国团结统一做出了彪炳史册的巨大贡献。

  张骞(前164年―前114年),汉中郡(今陕西汉中)城固人,汉代杰出外交家、探险家。汉建元二年(前139年),张骞奉武帝之命,率领100多人出使西域,历时13年,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开通了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公元前119年,张骞奉命再次出使西域,先后到达中亚、西亚和南亚各国,了解了大量西域信息,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张骞被誉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东方的哥伦布”。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交流。

  郑吉(?―公元前49年),会稽(今江苏吴县)人,西汉将领。郑吉以卒伍从军,曾数出西域。汉宣帝时,郑吉任侍郎,率士卒屯田渠犁,因发西域诸国兵攻车师有功而升卫司马,使护鄯善以西南道。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先贤掸率万余人归汉,郑吉发渠犁、龟兹诸国5万人迎降,匈奴僮仆都尉由此罢。郑吉因功封为安远侯。汉置西域都护后,治所在乌垒城,统领西域各地,郑吉被任命为西域第一任都护。《汉书·郑吉传》说:“汉之号令班西域矣,始自张骞而成于郑吉”。郑吉去世后,赐谥号缪侯。

  班超(32年-102年),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咸阳东北)人,著名军事家、外交家。班超年轻时不甘于为官府抄写文书,毅然投笔从戎,初随窦固出击北匈奴,后奉命出使西域,勇猛抗击匈奴,稳定西域汗国。在西域的31年时间里,他率众安抚、平定西域50多个国家的多次叛乱,为西域各汗国部落回归大汉、促进民族团结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班超因功官至西域都护,封定远侯。永元十四年(102年)回到洛阳,拜射声校尉,去世后葬于洛阳邙山。

  李靖(571年-649年),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著名军事家。李靖善于用兵,长于谋略,原为隋将,后效力李唐,为唐王朝建立与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武德八年(625年),突厥颉利可汗率10余万人举进犯太原,李靖被任命为行军总管,统率1万多兵驻太谷迎击敌人,挡住了敌人的疯狂进攻。贞观四年(630年)正月,李靖率领3000精锐骑兵,从马邑(今山西朔县)出发进攻颉利可汗,颉利可汗败逃。李靖一生立战功无数,先后平萧铣、辅公祏,灭东突厥,破吐谷浑等,因功封卫国公,去世后谥景武,陪葬昭陵。

  李勣(594年-669年),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东明县东南)人,原名徐世勣,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避李世民讳改名李勣。早年从李世民平定四方,后来成为唐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曾先后破东突厥、高句丽等,功勋卓著。武德八年(625年),突厥犯并州,朝廷命李勣为行军总管攻击突厥,驱走了突厥军队。贞观三年(629年),李勣率大军与突厥颉利可汗军队在云中相遇,大战于白道,颉利可汗败。后李勣与李靖联手猛击颉利,俘敌5万多人。李勣因功封英国公,去世后赠太尉、扬州大都督,谥号贞武,陪葬昭陵。

  岳钟琪(1686年-1754年),四川成都人,原籍凉州庄浪(今兰州永登),岳飞21世孙。雍正元年(1723年),岳钟琪以参赞大臣随年羹尧征青海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次年因功授奋威将军,平定青海平。雍正七年(1729年),受命为宁远大将军出西路,会北路靖远大将军傅尔丹备攻准噶尔部游牧地伊犁。乾隆十三年(1748年),授四川提督,参与大小金川之战,收降大金川土司莎罗奔父子。乾隆十五年(1750年),西藏珠尔默特那木札勒叛乱,岳钟琪出兵康定,成功平叛。去世后赐谥襄勤,乾隆帝赞为“三朝武臣巨擘”。

  左宗棠(1812年-1885年),湖南湘阴人,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新疆各地豪强趁内地太平天国革命而出现了割据纷争局面。中亚浩罕汗国派军事头目阿古柏进犯新疆,阿古柏勾结当地割据势力建立了“洪福汗国”,沙俄亦趁机侵占伊犁。光绪元年(1875年)5月,清廷授左宗棠以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平定叛乱。光绪二年(1876年)4月,左宗棠从肃州(今酒泉)出兵,8月攻下乌鲁木齐外围古牧地,阿古柏帮凶白彦虎、马人得从乌鲁木齐弃城逃跑。随后左宗棠大军攻占昌吉、玛纳斯城,北路荡平。光绪三年(1877年)4月,左宗棠大军进兵南疆,先后收复达坂城和托克逊城,后攻克吐鲁番门户七克腾木,阿古柏逃往焉耆,不久收复吐鲁番,阿古柏自杀。其后,左宗棠大军又相继收复喀喇沙尔、库车、阿克苏、乌什、喀喇沙尔(焉耆)、叶尔羌、和田等地,新疆叛乱基本平定。在左宗棠的坚持下,光绪七年(1881年)2月,清廷派曾纪泽与俄国谈判订立《中俄伊犁条约》和《陆路通商章程》,中国收回伊犁,新疆问题得到全面解决。清廷为嘉其功,封左宗棠为二等恪靖侯。去世后被追赠太傅,谥号“文襄”,入昭忠祠、贤良祠。

  刘锦棠(1844~1894),字毅斋,湖南湘乡人,成年后入湘军,随同叔父镇压太平军和捻军,战功卓著。1867年,清廷以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率兵镇压太平军起义,刘锦棠随军入西北,在此先后镇压了太平军,平定了西北回族叛乱。1875年,由于当时新疆大部分地区被中亚势力阿古柏侵占,刘锦棠又随被任命为督办新疆军务的钦差大臣左宗棠挥兵出关,收复新疆,并负责指挥前敌诸军的行动。他按照左宗棠关于先取北路后收南路的作战方针,率领湘军及其他各军,逐个收复了玛纳斯等北疆各城;攻克了阿古柏重点设防的胜金口、达坂城等天山隘口和吐鲁番一带;然后出兵南路,先后收复了喀喇沙尔(今焉耆)、库车、阿克苏、乌什等东4城;又收复了叶尔羌(今莎车)、英吉沙尔、喀什噶尔(今喀什)、和田等西4城,被誉为“飞将军”,完成了收复新疆的战役。 1878年左宗棠奉诏还京时,刘锦棠被清廷任命为署理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后来又任命为新疆省的首任巡抚。在疆期间,他改革新疆原军府制,将征兵逐步改为防军,规划、建设了全疆的防务。同时,在英俄两国争霸中亚、觊觎我国帕米尔地区,他面对外国侵略者也表现了突出的民族尊严和爱国主义气概,加强了在帕米尔的边防,为保家卫国、巩固西北边疆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为郑州工商学院特聘教授)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