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瞳:康养旅游发展治理的经验启示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04-08 13:31

  “良好健康与福祉”是2030年联合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一项,健康治理俨然已经成为一项国际社会责任和政府职能工作。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高度重视人们的大健康需求,将建设健康中国提升为国家战略,深入推进国家健康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发展。其中,康养旅游以其独特优势,成为践行健康中国战略和促进国家健康治理的有效载体。在此过程中,我国各部门及各地区积极参与康养治理行动,逐步发展出一套康养治理政策体系,形成了一批具备地域特色的实践样本,凝练出一套康养旅游融合发展的治理之策,共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

  一、构建一个相对有效的康养治理政策体系

  从顶层设计来看,以健康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为指引的康养旅游逐步具备了实践合理可行的基础。早在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健康中国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标志着我国将人民健康放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的五大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健康医疗旅游项目;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这推动了大健康产业向着“防—治—养”的健康理念转变,为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治理体系指明了方向。自2020年开始,康养小镇上升为国家战略,即以健康为小镇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以健康产业为发展核心,将健康、养生、养老、休闲和旅游等功能融合,形成一批生态环境较好的特色小镇。在此过程中,2020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两份文件均明确指出,需要大力发展旅游休闲、健康养生等服务业,打造区域重要支柱产业,首次提出将康养旅游及相关产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的关键产业。2021年,《“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提出,“促进养老和旅游融合发展。引导各类旅游景区、度假区加强适老化建设和改造,建设康养旅游基地。鼓励企业开发老年特色旅游产品,拓展老年医疗旅游、老年观光旅游、老年乡村旅游等新业态”。从此角度来看,康养旅游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拓宽深化,逐步被赋予了发掘生态资源发展地方经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新的时代意义和功能定位,这为深入推进康养旅游实践提供了合理可行的基础。

  从具体落地来看,以康养旅游实践创新发展为主的系列优惠政策和保障政策为取得显著成效提供了可能条件。不同部门出台了有关康养旅游不同板块的相应行业标准。例如,国家旅游局于2017年颁布的《温泉旅游企业星级划分与评定》(LB/T016-2017)及《温泉旅游泉质等级划分》(LB/T070-2017)、国家林业局于2018年发布的《森林康养基地质量评定》(LY/T2934-2018)等,这些均为康养旅游行业的精细化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行性参考。此外,2019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部门印发的《关于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专项政策文件,进一步将康养旅游具体领域的深入发展从国家政策层面予以确立。国家从投资、土地、人才、税收、审批等方面为康养旅游发展提供了诸多便利性的支持条件,逐渐吸引了多元治理主体和社会资本进入康养旅游行业,加快了康养旅游与其他行业的创新融合发展,推动了康养旅游服务范围、产品质量和市场份额的提升,不断激发了康养旅游多重功能价值。在此基础的保障之上,我国诸多城市同样开展了诸多地方性政策探索。四川省攀枝花市编制的《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发展规划(2012—2020年)》,首先提出建设“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的目标,开启了政府主导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的序幕。此后,多数省份陆续从全省战略层面规划区域康养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地方康养旅游实践进入差异化发展的全新时期。

  二、培育一批具备自然生态和人文特色的治理样本

  总体来看,良好的物候条件及资源优势是发展康养旅游的“硬环境”。按照人体机能健康状态的条件来看,我国适合开发康养旅游的自然条件应基本达到:常年气候舒适度指数在50

  此外,不同区域特有的人文属性是促进康养旅游融合发展的“软环境”。在新时代的新兴经济发展背景下,充分挖掘本区域典型的人文特征,可以为地方带来创新活力和城市再造空间,同时促进地方形成一种文化产品生产消费的新的经济形态。对康养旅游实践而言,多类型和多样态的人文环境成为促进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在灵魂,在创新康养旅游产品服务、激发群众系统地创意行动、重塑地方历史文化记忆、打造城市形象名片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此过程中,我国诸多城市也积极探索康养旅游与地区文化有机结合,发展出了文化康养旅游实践的新模式。秉持乡村舒适性资源利用和后生产主义乡村价值的理念,提出了文化康养旅游是一个将传统养生、国学等文化资源融入康养旅游系列文化产品开发,并将静态的康养文化打造成动态可体验的康养主题活动的过程。其中,依托中医药资源、以中医养生文化为核心的中医康养实践尤为突出。与现代医学不同的是,中医药理念强调人需顺应自然环境变化、四季时令的变更,通过调整生活作息和形成运动习惯进而实现健康养生的目的。浙江省丽水市吊坛村就积极利用村庄南方红豆杉资源,采取整村保护性开发的思路,与意大利华侨合作打造中医药养生度假村,打造了39间禅隐风装修风格的康养民宿、艾灸理疗馆、中医药馆和药膳中医食疗康养餐厅等系列具有东方禅意静与悟思想的系列服务,在2021年就已接待康养游客21170余人,不仅向游客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同时为本村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还带动了周围100位村民的收入增加,有力地回应了多份政策文件对康养旅游带动乡村振兴的功能定位。

  三、形成一套康养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治理之术

  从产业发展来看,我国康养旅游产业边界向相关产业和衍生产业等多领域拓展,与关联产业之间形成了多业共生、混业发展的模式,呈现了产业动力由行政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产业结构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和横向度演变的一个新旧交织的动态演进发展规律。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康养旅游产业经营业态向着产业联盟和产业集群规模扩大,产品服务类型沿着“康养+旅游+养老+医疗”的复合型功能和细分化模式发展,出现了以康养小镇、康养机构、养老地产等为代表的康养旅游承载实体,促进上述康养旅游产业集群、产业联盟及产业综合体等形态共同构成了一条较为丰富的康养旅游产业链条。这不仅为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康养旅游需求提供了更高质量的产品服务和更为多样的选择范围,还推动了多地实现了以康养旅游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与第一二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进而使得康养旅游产业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此基础上,我国康养旅游实践也逐渐促成了产业之间的机制融合。从性质来看,康养旅游的发展同时兼具生态属性和市场属性,这就决定了康养旅游产业发展会受到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双重约束,将对康养旅游企业提出考验。在当前经济发展新背景之下,康养旅游产业之间存在竞争与合作机制。一方面,每种康养旅游发展模式都会面临相应的竞争者,每一个康养旅游企业同样也会面临竞争对手。为此,各区域充分考虑本区域康养旅游发展的自然性和人文性特征,从整体角度选择与区域经济相互协调的康养旅游产业模式,推动康养旅游产业的融合、跨界、转型和创新发展,进而促进康养旅游产业赋能模式的构建和生态圈的螺旋上升。另一方面,康养旅游的经济价值也十分依靠通过产业之间和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搭建横向同行之间和纵向上下游之间纵横关联的立体合作关系网络,并通过提供系列相互关联的康养旅游产品服务创造价值。在合作关系网络中,每一个康养旅游企业既独立推进康养旅游活动,又与其他主体建立联结关系,共同整合与分享基础设施、区域网络、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等内容,出现了战略联盟、参股控股、兼并收购等不同的具体合作形式。这不仅可以满足各主体自身的经济价值和利益互通,又能够进一步协调各个主体在协同合作的行动过程中促进康养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康养旅游产业赋能模式的生成。

  【作者:赵瞳 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本文系2023年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河南建设全国重要的康养旅游目的地研究”(2023JC051)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