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历史文化遗产时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以不可移动文物为例
摘要:随着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日益重视,河南省在文物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缺乏系统性的研究。针对现阶段河南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对河南省范围内不可移动文物资源进行数据汇总,构建河南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化数据库。本研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相关时空间分析方法,对河南省境内的历史文化遗产的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深入探讨。用ArcGIS处理数据,使用核密度估计的方法,比较河南省各时期不可移动文物的时空间分布特征,分析造成其时空间变化的影响因素,探讨其历史演变过程以及类型多样化的特点,以期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文化遗产保护策略提供参考,为河南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河南省;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历史变迁
引言
河南,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在这片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河南历史文化遗产星罗棋布,它们不仅是河南历史文化的珍贵载体,更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脉络的重要见证[1]。这些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在河南,这些文物单位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类型丰富,涵盖了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石窟寺等多个领域。本研究以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重点关注这些文物保护单位的地理分布、时间演变以及类型特征等方面,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相关时空间分析方法,以不可移动文物为例,对河南省境内的历史文化遗产的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深入探讨。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项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导出密度地图,密度地图可以将地理点数据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可视化表达,主要用于描述地理点数据要素在其周围邻域中的密度[2]。核密度估计法是一种空间平滑的分析方法,可以得到离散点数据转化为连续变化的密度地图,在空间变化上是连续的,还有“波峰”“波谷”可以强化空间分布模式的显示。常用的核密度方程为:
1.2 数据来源
经统计河南省内有421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1926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研究以这2347个文物保护单位为主要研究对象,不可移动文物数据来源于国家文物局、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官网。本文所用的地理坐标由Google Earth上查询得知,并使用ArcGIS10.8中的ArcMap来标记河南历史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单位的位置。
2. 河南文化遗产资源整体分布
2.1 文化遗产资源基本情况
自1961年3月4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以来,全国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均已公布了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到5058处,其中河南区域内有421处。河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达1926处。根据现有分类,将河南省不可移动文物分为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五类。其中,古遗址中国家级157处,省级662处;古建筑中,国家级156处,省级672处;古墓葬中,国家级35处,省级143处;石窟寺及石刻中,国家级37处,省级122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有国家级33处,省级322处。国家级合并项目11个,增补1个。
2.2 文化遗产时序演化
根据不可移动文物在朝代分段,将河南省境内的不可移动文物分为6个时间段:史前(石器时代)、夏商殷、两周至两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近现代(图1)。其中,元明清时期的不可移动文物数量最多,有132处,占总数的45.12%;史前(石器时代)的不可移动文物数量次之,有473多处,占总数的20.15%;两周至两汉时期的不可移动文物有449处,占总量的19.13%;夏商殷时期的不可移动文物有133处,占总量的5.67%;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的不可移动文物有299处,占总量的12.73%;近现代时期的不可移动文物有359处,占总数的15.30%。相较于其他省份的文化遗产分布特征,其最明显的特点在于拥有大量的史前文物点,这充分印证了河南作为早期文明发祥地的历史定位。
3. 不同时期文化遗产分布特征
河南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从旧石器时代至近现代时期,河南的文化遗址分布广泛,特色鲜明,为我们揭示了人类历史的演进脉络和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
在旧石器时代,河南地区的人类活动遗址主要分布在郑州市的荥阳、新密、二七区以及洛阳栾川。这些地区临近黄河,水源充沛,便于古人类进行生活和生产活动。同时,山地和河谷地形的存在,也为古人提供了理想的居住和狩猎场所。他们利用自然环境,开挖洞穴,创造了适应当时社会生产力和生活方式的居住形式。进入新石器时代,河南地区的文化遗址数量显著增多,类型也更为丰富。郑州、新密、荥阳等地成为遗址分布的核心区域,这些地区的文化遗址不仅数量多,而且类型齐全,涵盖了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多种类型。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河南境内的黄河流域范围,以洛阳和郑州为主要的密度核心,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遍及全省,且具有时间和器物上的延续性特征,多处考古也验证了三种文化之间的迭代关系[4];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南的南阳盆地附近,被认为是湖北早期“楚文化”的北延区域[5];豫东的大汶口文化与山东大汶口具有相似性特征[6],这些遗址为我们不仅揭示了新石器时代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状况,还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基础(图2)。
夏商殷时期,河南地区的文化遗址分布呈现出以郑州、荥阳为中心的特点(图3)。这一时期的遗址类型以古遗址和古墓葬为主,其中不乏大型的都城遗址和宫殿遗址。包含了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等文化类型。从分布上延续了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的整体格局,这也验证了龙山文化、新砦期文化、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一脉相承的关系。这些遗址的发现,为我们了解夏商殷时期的社会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艺术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和玉器等文物的出土,也展示了当时人类社会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观念。
后来随着历史的演进,河南地区的文化遗址分布逐渐扩展到全省范围。东西周及秦汉时期的遗址空间分布呈现出由北向南的扩张趋势,全国文保以平顶山密度最大,省级文保数量相对较多仍以郑州和洛阳区域密度最大(图4)。西周至东周时期,古城遗址大量涌现,这些遗址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布局严谨,反映了当时城市规划和建筑技术的高超水平。同时,冶铁技术的兴起也为河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秦汉时期,河南地区的文化遗址数量进一步增加,类型也更加丰富。古建筑、古墓葬等遗址的大量发现,为我们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河南地区的文化遗址分布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以豫中的中岳嵩山附近及豫北的太行山东麓为主要分布区域(图5)。石窟寺、石刻等遗址的大量出现,反映了佛教在当时的盛行和影响力。同时,这一时期的古建筑也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为我们了解当时的建筑艺术和宗教信仰提供了重要线索。
宋辽金至明清时期,河南地区的文化遗址分布更加广泛,但仍以豫中和豫北为主要分布区域(图7)。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等遗址的数量和类型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程度。这些遗址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也为我们揭示了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变迁。
近现代时期,河南地区的文化遗址以近现代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为主,近现代时期的空间分布以开封和南阳为密度核心(图7)。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封作为河南的省会,留下了大量早期政府、文化、交通设施,故而此时的遗产形成了以开封为聚集核心的分布格局。信阳新县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和将军县,还是红二十五军长征的出发地,分布着大量红色遗产。这些遗址见证了河南地区在近现代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为我们了解近现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4. 结语
通过分析河南地区文化遗产的地理空间分布特征,发现了河南省从旧石器时代到近现代的历史连续性和文化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河南地区的文化遗址主要围绕黄河流域这一核心区域向外辐射状分布。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时代背景的演变,中国的古都最初多集中在洛阳,导致洛阳、荥阳、郑州等地区的文化遗址密度相对较高。然而,明清随着政治中心的迁移,文化遗址的分布也随之向开封地区扩散。这些珍贵的遗址,作为历史的直接见证者,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研究并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资源。通过系统地挖掘和保护这些遗址,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进而有效传承其精髓,为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河南省文物局编.河南文物上[M].郑州:文心出版社,2008.06.
[2]张一.河南黄河区域文化遗产时空间分布特征——以不可移动文物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21,40(06):160-165+176.
[3]Fahui Wang. Quantitative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in GIS[M].Taylor & Francis Group,LLC.2006.
[4]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 河南分册[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12.
[5]朱乃诚.屈家岭文化的文化成就及在中国文明起源中的地位与作用[J].考古学集刊,2017(00):67-91+315-316.
[6]杜金鹏.试论大汶口文化颍水类型[J].考古,1992(02):157-169+181.
【作者:史英霞,河南农业大学;陈羽,河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李香鹊,河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2023年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专题项目“河南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研究”(2023ZT043)阶段性成果】
编辑:申久燕 审核 :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