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研究(1921—1949)》①:史学本位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04-12 13:39

  2024年2月21日,新华社受权发布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条例》在修订过程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鲜明的自我革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巡视利剑磨得更光更亮,勇于亮剑,始终做到利剑高悬、震慑常在。”这次修订《条例》本身就是一次“磨剑”,是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重要举措。要深刻理解巡视工作的内涵与重要性,就需要从源头、变革、调整、完善等角度对巡视制度做历史梳理。胡云生同志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研究(1921—1949)》不仅填补了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研究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理论价值,还深入探究了巡视制度的历史经验和当代借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史学本位

  “圆照之象,务先博观。”史学研究的基本要求就是尽可能详尽地掌握第一手的历史资料,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资料整理和理论论证工作。中国共产党的巡视工作虽然自1921年党诞生之日起即已开展,但是中国革命的早期历史文献中专门记录巡视的比较少,加之大革命失败后巡视工作往往在秘密状态下开展,所以梳理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史料的搜集、整理问题。作者“从全国各地党史办、档案馆、图书馆以及私人藏家手上陆续搜集到2000余册、近3亿字的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历史文献资料”,从书中征引的文献看,不仅有中央档案馆收藏的《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广东、河南、湖南、江西等20多个省市的《历史文件汇集》,还有早期革命家毛泽东、张闻天、陈云、任弼时等人的著作、年谱或回忆录,更为可贵的是还有记录当时苏区歌谣的《江西革命歌谣选》,以歌谣“干部常来我们乡,巡视我乡谈家常;油盐柴米样样问,温暖送到心窝上”来说明巡视在加强党和人民血肉联系上的重要作用。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大抵史料之为物,往往有单举一事,觉其无足重轻;及汇集同类之若干事比而观之,则一时代之状况可以跳活表现。”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史不是按照时间的线性逻辑将历史文献进行简单罗列,而是更侧重梳理“史”的脉络,要清晰地描述出巡视制度的传承流变过程,具体而言就是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所经历的历史发展阶段问题。每个历史发展阶段的划分及每个阶段的主要节点、阶段性特征都与当时的革命历史环境、党的中心任务息息相关。全书将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1921—1949)分为四个历史时期,而且在历史分期的背后还隐藏着巡视制度的逻辑发展过程:(1)巡视制度的发轫阶段,(2)党内巡视制度正式确立和“规制立法”阶段,(3)党内巡视制度的强化与深度规范阶段,(4)巡视制度全面调适和党外推广阶段。所以,本书所界定的历史分期以历史的演进和巡视制度的自身演变过程为两条基准线,兼顾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既有线性的历史梳理,也有对阶段性特征的符合逻辑的总结。

  历史是复杂的,因为在历史长河的主干之外还有许多支流,这些或大或小的支流是共时性的存在,不仅带着河流主干的信息,还携带着支流两岸的独特信息。恩格斯认为,历史结果是由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形成的一个合力所造就的。中国共产党的巡视制度不仅是历时性的演化进程,也因地方巡视制度的多元化造就了其丰富的实践内涵。本书除了论述中央巡视的运行设计、实践进路,还兼顾地方巡视的复杂性,突出了南北的差异、南方各地的差异、执政区域的差异以及城乡差异,这些差异并非闭门造车得出,而是以大量历史文献为基础进行详细论证的结果。在此基础上,作者总结出地方巡视的地理扩散的三个维度:扇形等级的方向维度、“S形曲线”的时间维度和巡视内容大同小异的空间维度。作者具有深厚的历史地理学专业素养,还曾经实地考察黄河中下游的地理、人文状况,与知名历史学家葛剑雄教授合著《黄河与河流文明的历史观察》,上述关于地方巡视的多元化、差异化、复杂性以及地理扩散维度等内容的论述都是作者深厚学识和丰富考察经验所结出的硕果。

  综上,《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研究(1921—1949)》不仅有详实的史料和历史脉络的梳理,还呈现了复杂多元的历史细节,所以该书是一部严谨的史学研究著作。

  (作者:陈翔 单位:河南工程学院)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