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军威: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八个向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文化主体性作为一个民族内在生命的根本维系,是民族精神得以挺立、进而获得发展自主性创造性的精神标识和根本动力,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质和独特的价值理念,呈现出文化意义上的坚定自我。一个民族要自立自强,就必须在自信自觉中巩固文化主体性。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从文化根基、领导核心、基本路径、力量源泉、目标指向等八个向度,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站稳中华文化立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根基所在: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辉煌灿烂、举世无双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价值体系、民族特质和思想观念,彰显了独一无二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中华文明历史演进的过程就是中华文化主体性不断塑造、完善、巩固、发展的进程。中华文明顺应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要求而不断发展变化、赓续升华,铸就了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和精神脉络,积淀了特色鲜明、底蕴深厚、根基稳固的文化主体性。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熔铸成中华民族共同文化自觉和文化意识,对中华文化主体性起到了强大的凝聚作用,成为中华民族蓬勃向上、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核心所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中,自觉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致使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开创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崭新篇章。新时代,我们党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党领导人民100多年的伟大奋斗,既是强国复兴的历史进程,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艰辛探索,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被欺负、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进一步巩固了中华文化主体性,使之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魂脉所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巩固日益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发展进程之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既有思想理念层面的认识论,又有实践操作方面的方法论;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为进一步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极大促进了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持续建构、形塑和发展。
路径所在:坚持“两个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强调“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结合”是相互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这个新的文化生命体的产生,有力巩固了中华文化主体性。中华文化主体性是通过“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坚持“两个结合”是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必由之路。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过程就是中华文化自我更新、迭代演进和现代转型的过程,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过程。“两个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以真理之光激活中华文明的基因,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创造了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实现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可以说,“两个结合”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以伟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互动统一,实现中华文明新的伟大觉醒,使中华文化主体性在面向未来更为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得以更加巩固和持续发展。
关键所在: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要把全社会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并能形成广泛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观。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核心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对文化主体性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的作用。实践表明,有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文化立场、文化取向、文化理念、文化选择。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如果没有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指引,文化建设就会失去方向、失去灵魂,文化主体性更无从谈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内在的先进性、精神的内聚性,决定了其在我国文化建设中居于主导和引领地位。必须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影响力的中华文化软实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力量所在: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决定的,也是由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决定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创造历史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力量源泉在于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离开了人民的智慧、人民的探索、人民的创造、人民在社会发展和进步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历史主动性和积极性,中华文化主体性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漫长的人类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极其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和精神财富,赋予了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中华文化主体性是中华民族在推动社会历史进步中锻造出的坚定的文化自觉和高度的凝聚力、向心力,充分彰显了人民群众在文化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力量。文化的创新发展是随着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活动而展开的,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巩固文化主体性的不竭动力。在新的起点上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更加彰显中华文化主体性。
精神所在:文化自信自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近代中国史,既是一部中华民族从备受屈辱、发奋图强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国复兴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自信自强的文化发展史。中华民族有着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最大底气。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强化中华文化主体性自觉,实现文化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过程,也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类文明,以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更为自信的包容态度,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
指向所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开辟的是人类迈向现代化的新道路,开创的是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不仅深刻阐明了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二者有机统一的辩证关系,而且科学阐释了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目标指向。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建立和巩固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相辅相成、相互融通。只有建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才能真正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过程,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展现出鲜明的中华文化主体性。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必须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这个当代中国的最伟大实践,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根本上解决“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的问题,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铸牢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根基,以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彰显中华文化主体性。中华文明也必将随着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焕发新的荣光。
(作者:武军威 单位:河南省委宣传部)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