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 | 提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底色和绿色成色
编者按
全国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成为热议话题。从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到今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进行系统阐述,再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首项任务,新质生产力成为理解未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新”在哪儿?新质生产力对河南发展有多重要?如何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河南高质量发展?大河网学术中原特推出《谈“新” 》策划,听听专家怎么说,敬请关注!
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沙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时进一步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美丽中部”。由此可见,如何厚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底色和绿色成色,已经成为新时代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促进中部崛起的一个紧迫而重大的现实问题。
一、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底色和绿色成色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推进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实现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新动能的内在要求和根本趋势。
(一)从生产力要素看
当今世界,由技术进步催生的生产工具已从大机器生产逐步转向自动化智能机器和数字工具生产,这是人类现代生产力发展新的历史性飞跃。生产力的巨大质变必然要求劳动者素质的全面提高,其中重要一条就包含秉持什么样的生产理念和发展意识。同时,劳动者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智能化生产工具把劳动对象的范围逐步扩大,覆盖陆地空间、海洋空间甚至太空,通过技术工艺创新把自然物“吃干榨净”“变废为宝”甚至做到“无中生有”,其中最主要就是劳动者秉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通过高技术生产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集约节约和绿色低碳循环利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高效能发展。
(二)从经济增长方式看
新质生产力是摆脱旧的经济增长方式,从单纯的生产要素扩大再生产逐步转向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上,由粗放式、低效益、高污染、不可持续逐步转向高科技、高效益、低排放的绿色化低碳化发展模式。这是未来国际经济绿色产业链和供应链抢占先机的竞争。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与智能汽车发展、人工智能与量子科技发展、绿色能源不断实现新的突破性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势头强劲。《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5.7%,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944.3万辆,增长30.3%,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全球占比已超过60%;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5.4亿千瓦,增长54.0%;服务机器人产量783.3万套,增长23.3%;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量达31906亿千瓦时,其中,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60949万千瓦,增长55.2%。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涌现,绿色低碳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将持续提升,已经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经济增长极。
二、我省发展新质生产力绿色底色和绿色成色存在的问题
2023年,全省PM10浓度73.8微克/立方米,PM2.5浓度45.3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248.1天,改善幅度均居全国前列。全省160个国考断面Ⅰ—Ⅲ类水质占比83%,优于国家目标8个百分点,地下水国考区域点位V类水比例23.21%;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41.7%,位居中西部省份前列,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超额完成国家目标。但是,由于河南独特的区位地理和发展阶段,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绿色底色不牢和绿色成色不足问题成为制约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美丽中国的主要短板之一。
(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底色不牢
2024年2月27日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河南专题通报,列举了河南生态环境四个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差距,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有偏差;二是大气污染防治推进不力,全省PM2.5、PM10等污染物浓度依然较高,豫北地区大气污染治理短板尤为突出,2023年,河南地级城市PM2.5浓度平均46微克/立方米,排名居全国倒数第一位;三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问题多发,“四水四定”要求落实不力;四是环境基础设施短板突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可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距离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和美丽中国建设仍有不小差距。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绿色成色不足
目前河南趋势性、结构性压力没有得到根本缓解,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交通运输结构偏“公”问题依然突出。全省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和能源原材料行业占比偏高情形没有根本改变,2022年六大高耗能产业增加值占全部规上工业的3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约4个百分点以上,全省六大高耗能行业工业能耗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3%;2023年全省煤炭消费总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65%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9个百分点,多数企业煤炭消费替代不实,落实的替代系数仅为要求的七成左右;公路货运量占比达80%以上,2023年应当建成的20条铁路专线还有9条没有建成,部分陆港建设项目推进缓慢。
三、提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底色和绿色成色
绿色化、低碳化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新动能的重点方向。2021年3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中部地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实现绿色崛起。时隔三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沙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时再次强调,在更高起点上扎实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加快建设美丽中部。作为中部大省的河南,要主动承担起中部崛起的责任和使命,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新质生产力纳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的整体布局,持续提升河南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底色和绿色成色,为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建设美丽中部贡献河南力量。
(一)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厚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底色。
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守牢法律法规、环保标准、环境质量稳定向好“三个底线”,严把准入、执法、督察问责“三个关口”,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动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改善向好。
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严把“两高一低”项目环境准入关口,实现从注重末端治理向更加注重源头治理转变。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南水北调水质保障,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健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财税制度与金融支持制度,实施一批低碳节能节水环保产品和设备推广利用项目,修订完善绿色低碳产品政府采购需求标准体系。加强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以生态环境督察为利剑,推动系列问题整改和攻坚任务落实,夯实生态环境安全基础,持续改进全省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厚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绿色底色。
(二)积极稳妥深度推进结构调整,提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绿色成色。
坚持先立后破,在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的同时,重点鼓励扶持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进一步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的支持力度,完善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产业链与技术链;深入推进数字经济与数字技术创新发展,健全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发展氢能装备、燃料电池及核心零部件等,布局氢气加注网络,促进氢能与储能产业规模化发展;做强风电产业链,做大光伏产业链,发展新能源汽车。
因地制宜、积极稳妥推进去煤化进程,推进煤炭清洁化利用,发展清洁能源。建设豫北黄河北岸、豫东黄河故道、豫中南引黄受水区、黄河两岸浅山丘陵区等风电基地和地热供暖规模化利用示范区。实施豫西、豫北等“可再生能源+储能”示范项目。推进电网智能改造和调度运行,建设一批“源网荷储”(电源、电网、负荷、储能)一体化和多能互补示范项目,探索构建“源网荷储”高度融合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模式。
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提高铁路、水路在综合运输中的承运比重,鼓励企业提高电动汽车和电动重卡的使用。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加快装配式建筑向民用住宅推广。加强对节能与提高能效、氢燃料电池、大规模储能、智能电网、碳捕集与封存等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投入,加强低碳和零碳技术的推广应用等。
(作者:田文富 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