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雪琴:广东经济稳位保先的经验及对河南的启示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04-22 10:03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同时强调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为稳定全国经济作出更大贡献。河南作为经济排名第五的经济大省,近年来面对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和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经济社会发展逐步从疫情回归常态,整体呈现“稳中向好、稳中提质、稳中蓄势”的发展态势,但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破解,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稳固,面临标兵渐远、追兵迫近的严峻形势,处于危与机、稳与进、攻与守的纵横捭阖中。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和试验区,经济总量持续领跑全国,经济发展连续多年保持在全国前列,一直是河南及其他省份学习的典型和榜样。河南想要稳位争先、勇挑大梁,有必要立足本省经济发展的趋势态势,学习近年来广东稳位保先的做法和经验,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一、近年来广东经济稳位保先的经验举措

  (一)突出“需求端修复”,加强政策精准供给和创新,力促投资消费出口保增长

  经济的良性循环需要有可持续的动力系统作为根本支撑。面对近年来多重因素的冲击和影响,广东聚焦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及时出台一批针对性、组合性、协同性强的政策举措,力保“三驾马车”从“降速”到“提速”,全力稳住经济大省地位不“降档”。

  在扩投资方面,坚持“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出台“重大项目10条”“专项债9条”“制造业投资10条”等举措,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争取获批支撑性电源建设规模2300万千瓦、新增专项债4322亿元,推动埃克森美孚、巴斯夫等百亿美元级项目相继落户,以及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深江高铁、狮子洋通道等一批总投资均超500亿元的项目开工建设。

  在促消费方面,先后出台“促消费9条、16条、27条”“促进服务业恢复发展47条”等举措,打出“消费券+消费政策+促销活动”组合拳,加快建设广深国际消费中心城市、6个区域性消费城市和一批品牌消费集聚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领跑全国。

  在稳出口方面,先后出台“稳外贸11条、4条”,持续打好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五外联动”组合拳,畅通粤港跨境贸易通道,创新举办广交会、高交会、中国航展和超百场“粤贸全球”“粤贸全国”经贸活动,抓住RCEP机遇稳步拓展东盟等“一带一路”沿线市场,持续巩固机电等产品出口优势,培育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出口优势。

  (二)突出“供给侧激活”,聚焦创新和人才要素赋能,打造高质量动力系统促转型

  广东坚持供需两端同时发力、协调配合,从供给端出发,以创新驱动和要素升级打造高质量动力系统,有效激活供给侧新动能。

  一方面,积极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链条发力,加强《科技创新条例》《自主创新促进条例》等相关立法,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实施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其中将1/3以上的省级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造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两大“国之重器”及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形成由实验室体系、科学城体系、创新合作区体系等组成的平台矩阵。近年来,广东研发投入强度保持在3.0%以上,研发人员数量、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均居全国首位,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6年全国第一,在5G、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超高清视频显示等领域突破了一批技术瓶颈,有效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韧性。

  另一方面,推动劳动力要素与产业高质量协同。以“技能”为媒,坚持打造技能成长成才平台,启动“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2018年以来累计培训超过800万人次,直接带动就业创业近300万人次,截至目前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超过1800万人;以“技术”为引领,深入实施人才强省建设“五大工程”和制造业人才“十百千万”专项行动,创新柔性引才方式,携手港澳链接全球高端创新人才,全职在粤工作两院院士达135人,研发人员数量达130万人;以“教育”为本,着力打通劳动力要素向人力资本转变的关键环节,积极发展、做大、做强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每10万常住人口中超过1.5万人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以“服务”为底,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努力解决好劳动力尤其是人才的住房、社保、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让更多人扎根广东、安心打拼,成为“新老广”。

  (三)突出“制造业当家”,深入实施五大提升行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立支柱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无疑是重中之重。广东坚持制造业立省,实施制造业当家“一把手”工程,着力打造全球重要制造业基地,在新高度上挺起广东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

  在优化顶层设计方面,出台了《关于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的意见》,将制造业及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列入核心目标,提出到2027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以上、制造业及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65%,同时,聚焦重点产业和领域部署实施“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五大提升行动,配套出台一系列新政策举措,为制造强省建设画好“路线图”和“施工图”。

  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探索实施“粤产粤优”亩均效益资源配置改革,推动资源要素分配真改革大创新,对各地区各部门投向制造业的资金、土地、用能、金融等要素形成硬指标约束,以“一次不用跑”“一次性解决”为导向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在厚植当家产业优势方面,突出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作用,加快建设一批引领型产业集聚区、支撑型产业园区和“万亩千亿”大平台,培育壮大战略性产业集群,目前已形成8个超万亿元级,3个五千亿至万亿元级,7个一千亿至五千亿元级,2个百亿元级的“8372”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格局,2023年一季度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实现增加值约1.14万亿元,占GDP比重近四成。

  在培育当家企业优势方面,深入推进规上工业“智改数转”,每年推动9000家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建立制造业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实施“个转企、小升规、规转股、股上市”市场主体培育计划,着力打造“链主”企业引领、单项冠军攻坚、“专精特新”企业筑基的世界一流企业群。

  (四)突出“点面结合”,发挥强核引领和平台载体作用,释放“高塔+广场”两种效应强支撑

  广东善于把握重大战略平台叠加带来的机遇,在发挥典型标杆的示范引领作用的同时,不断凝聚区域协同发展合力。

  一方面,突出广州、深圳在全省工作大局中挑大梁的重要地位和责任担当,同时发挥佛山、东莞“万亿俱乐部”城市及汕头、湛江省域副中心城市对全省发展的牵引、示范带动作用,特别是广深两市引领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尖兵作用凸显,形成明显的“高塔”效应。

  另一方面,抢抓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战略机遇,推进以横琴、前海、南沙、河套为主的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创新政策落地落实,同时,聚焦用地用能、财政金融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不断优化全省重大项目区域布局,促进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格局,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和区域协调发展,使全省各地或在特色优势领域给予全省强有力支撑,或加快补上广东高质量发展关键短板,有效形成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广场”效应。

  (五)突出“客户思维”,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全面提振市场信心稳预期

  广东不断赋予营商环境综合改革新内涵,以“客户思维”进行换位思考,在当好“店小二”的同时化身“客户经理”,为市场主体营造更加包容开放的发展环境。

  从政府自身出发,深化“放管服”改革当好“店小二”。聚焦创造型引领型改革,不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立足管资本为主加强国资监管,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创建国家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有效促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自主有序流动,通过主动“放权”“让利”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围绕提升政府服务效率和效能,依托“粤省事”“粤商通”“粤政易”等“粤系列”平台建设推出一批行业标志性应用,推行“标准地”“带项目”“交地即动工”等供地新模式,推动数字政府基础能力均衡化发展和数据资源“一网共享”直达基层,推行“有事必到”“无事不扰”“无处不在”的监管模式,为市场主体创业创新搭好舞台、做好服务、留出空间。

  从企业换位思考,带着“政策包”当好“客户经理”。推动服务理念从“我要怎么办”转变为“企业要我怎么办”,深入了解企业的痛点难点堵点,主动搜寻、对接企业需求,确保企业需要什么政策就制定什么政策,先后精准推出了“中小企业26条”“金融暖企18条、25条”“支持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23条、25条”等政策举措,特别是针对“专精特新”企业主动帮助申请实现“免申即享”,同时创新采用“调研+开会”形式,将省委常委会开到地市一级以协调解决发展难题,探索形成“一市一策”“一链一策”“一企一策”等特事特办的政策模式,打通基层落实“最后一公里”,努力解决企业原材料成本上升、市场需求不足、产业链供应链受阻等困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增强发展后劲。

  二、广东经验对河南稳位争先的启示建议

  (一)以“有效供给促有效消费”为重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通过综合施策,着力扩大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需求和有合理回报的投资需求,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一方面,持续落实和创新提振消费政策,聚焦“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主题开发升级文旅消费产品,培育夜间消费、信息消费、休闲消费等新型消费模式,丰富拓展消费场景,优化消费环境,同时,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加大对服务业、小微企业等的政策倾斜及社保、转移支付的调节力度,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让更多人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

  另一方面,加强政策设计稳定性,完善项目要素保障机制,深化重大项目集中攻坚行动,探索“双向飞地”、驻点招商、靶向招商、链主招商、股权招商等更灵活的模式,推动在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交通、能源、水利、农业、信息等基础设施等方面谋划实施一批引领性、标志性、突破性的重大项目,厚植产业发展的根基。

  (二)以“产业创新”为导向,构建适配产业链需求的创新生态

  突出创新引领发展的作用,围绕产业“促转型”和“立新柱”,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推动创新从政策“输血”向生态“造血”转变。

  一方面,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对接产业图谱绘制好技术图谱、人才图谱,做实做细“链长制”,走好“以上带下”“以小补大”“以专配套”“专精结合”的创新融通发展路子,加快基础、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工程化攻关,不断强化对产业链需求相适配的“技术供给”,解决产业链循环由外转内后供给替代的堵点和卡点,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到产业发展上。

  另一方面,聚焦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的、以企业为主体,深入推进创新平台赋能行动,优化“需求方出题、科技界答题”的科技项目形成机制,健全前沿科技研发“沿途下蛋”机制,让科学家研判技术前景、企业发现市场需求、市场验证创新价值,形成真正强大的创新生态系统。

  (三)以“技能+技术”为抓手,围绕“人力资本”深挖人口人才两种红利

  把握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才价值日益凸显新特征,聚焦存量激活、增量突破、分量提升,着力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一要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以“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为载体,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用人才联合培养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劳动力,加快形成新的人口红利。

  二要聚焦制造业、医疗卫生、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及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需求,完善引才聚才政策供给,在“引才”上突出高端引领、精准引进,在“育才”上突出青年培养、梯队建设,在“用才”上突出放权赋能、激发活力,提高人才造血、输血、活血能力,深挖人才红利。

  三要聚焦重点群体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强化支撑产业发展的劳动力储备。

  四要完善人力资源“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强化更多优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供给,营造宜居宜业的发展环境。

  (四)以“强链育群”为根本,加快构建具有特色优势的先进制造业体系

  从40多年前靠制造业起家,到现在旗帜鲜明提出“制造业当家”,广东深谙制造业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应学习借鉴广东经验,坚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攻方向,聚焦培育“7+28+N”产业链群,深入实施优势再造战略、换道领跑战略、数字化转型战略,加快构建具有特色优势的先进制造业体系。

  一要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重点推进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培育壮大重点领域新兴产业,加快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加快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二要坚持“一群多链、串企成链、聚链成群”,加快推进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同时,通过财政、货币、产业、科技等相关政策协调配合,促进要素高效集聚、资源高效整合、协作高效紧密,加快形成更多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三要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重点链条重塑、项目投资支撑、优质企业培育、开发区提升、质量品牌建设、产业布局优化、要素保障强化八大工程,加快推动实现价值链跃升、产业链优化、竞争力重塑。

  (五)以“培育极核”为先手,持续提升郑洛南发展能级

  区域经济发展遵从先集聚再辐射的一般规律,这需要有一个或多个强核作为引领。当前,河南还缺乏如深圳、广州一样具有超大体量能级的强核作为牵引。郑州、洛阳、南阳在发展中依然存在明显的长期性、结构性矛盾。郑州仍有多个产业缺乏关键核心技术,产业整体处于产业链中下游环节,与武汉、西安等中部其他省会城市相比创新能力及创新贡献率明显偏低,GDP、工业增加值增幅等在万亿俱乐部城市中均处于靠后位置;洛阳受制于制造业利润能力、运行效率偏低、工业经济增长趋缓等因素,GDP长期徘徊在5000亿阶段并被同为中西部非省会城市的榆林、襄阳双双反超;南阳仍处于加速成核的阶段。

  当务之急,河南应力避“一哄而起”,注重集中力量“抓点促成”,加快推动支持郑州、洛阳、南阳的战略和政策,支持模式从过去“返老还童”式逐步向“腾笼换鸟”式转变,重点聚焦创新、产业、城市综合承载力、区域协同、体制机制五方面持续赋能赋策、提质发展,千方百计提升三市发展能级,培育形成有强辐射引领带动能力的核心引擎,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真正勇挑大梁。

  (六)以“零差距”为目标,对标先进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

  河南应以深化“放管服效”改革为抓手,对标世界银行最新标准及广深营商环境5.0、6.0版,加快补齐短板、缩小差距,努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以一流“软环境”提升拼经济的“硬实力”。

  一要推进新一轮国企改革,推动国资向主业、优势企业、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同时进一步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减少政府投资的挤出效应。

  二要系统性重塑行政审批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存量政策措施,完善政府部门“正面”清单制度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真正把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和企业“法无禁止皆可为”落到实处。

  三要发挥四条“丝路”协同并进和国家战略平台叠加形成的开放优势,积极对接RCEP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建设2.0版自贸区,构建有利于贸易、投资、信息、技术、人才等自由便利流动的政策体系,提升平台通道效能。

  四要全面推进政务服务集成化、标准化、便利化、数字化和服务企业精准化改革,完善社会信用和市场监管体系,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五要树立“客户思维”,把握好政策的时度效,借鉴广东超常规政策思路,发挥助企强链工作专班作用,深入推进“万人助万企”活动,在各项政策措施“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提高助企惠企政策的精准性,最大限度地释放政策红利。

  (作者:易雪琴,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生态文明研究所副研究员)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