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轶丽:准确把握中国特色金融强国的内涵要义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04-23 13:30

  金融强国是现代化强国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这是党中央科学研判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发展形势和我国金融业发展状况做出的重大科学战略决策,是新时代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从国际经验看,经济强国必是金融强国,金融强国既是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之一,也是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机构不断设立、金融市场不断完善、金融业态不断创新、金融监管不断加强,在支持经济内循环和外循环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金融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已经具备建设金融强国的基础。中国特色金融强国既有世界金融强国的一般特征,又有基于中国国情的特殊属性,准确把握中国特色金融强国的内涵要义是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前提和基础。

  (一)目标指向: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

  金融发展的根本宗旨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现代化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指引金融强国建设的战略方向,金融强国逻辑应内嵌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大逻辑。加快发展科技金融,推动金融、科技、产业的良性循环,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奠定物质基础。加快发展普惠金融,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得性,为小微企业和农业经营主体等弱势群体提供低成本的金融服务,助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加快发展绿色金融,不断创新和推广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碳金融产品等绿色金融产品的应用,引领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助推绿色发展。加快发展数字金融,顺应数字时代发展要求,推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与金融深度融合,实现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业务的数字化转型,有效解决金融大而不强的问题,为实体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加快发展养老金融,完善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更好应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可回避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快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合作与治理,维护国际金融安全,为发展中国家提供金融支持,提升全球金融资源配置和金融资产定价话语权,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二)战略方向: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

  现代金融体系包括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系、健全的金融机构体系、有效的金融市场体系和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高度适应性、竞争力和普惠性是现代金融体系的基本要求。首先,现代金融体系应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物质基础。现代金融体系应与科技创新、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相适应,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加快发展现代投资银行等与创新发展更契合的金融新模式新业态。现代金融体系应与推动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打通要素流通堵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相适应,加快发展产业链供应链金融,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其次,要在创新发展中提升金融的竞争力,通过完善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确保货币政策长期稳健,做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政策环境。优化金融体系结构,完善政策性银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中小商业银行的职能定位,实现银行体系的错位互补发展。完善中小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加强股东穿透式监管,健全内部治理机制,提升金融机构竞争力。第三,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提升金融普惠性。中国式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提升金融普惠性是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不断提升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可负担性,尤其是对小微企业和小农户等弱势群体,通过创新再贷款再贴现等结构性货币政策,不断丰富支农支小金融产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有效降低融资成本,充分运用各类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技术,提升金融服务的便利化程度,更好发挥地方性股权交易市场职能,引导更多中小企业挂牌融资交易,探索扩大农村农民各类资产抵押担保范围,丰富农业保险险种,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加丰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普惠金融深入发展。

  (三)动力机制: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

  金融强国建设需要深层次改革与高水平开放的双轮驱动。一方面要通过深化金融供给体制改革,优化金融供给结构,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调整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有效降低融资成本,为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供高效金融服务。同时,要加强金融监管,健全金融监管法律法规,完善金融监管体制机制,确保把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范围,推进金融监管模式由机构监管为主向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协同发展转变。针对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风险领域建设风险防范长效机制,加强风险预警和风险处置,防止金融风险跨区域、跨领域传导与共振。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稳步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相比,金融业的开放相对滞后。国际化是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基础支撑,金融国际化水平主要体现在人民币的国际化和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两个方面。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支付货币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未来应依托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通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制度性障碍,与国际贸易和国际产业分工相配合,提升人民币在国际结算和国际投融资中的地位,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提升人民币载体货币职能,并随着中国经济规模、汇率市场化、国际金融投资的发展提升人民币锚定货币地位,增强跨境人民币业务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我国金融市场开放采取了包括QFII、RQFII和CIBM Direct等直接入市和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等互联互通两种模式,直接入市模式有利于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互联互通模式市场吸引力更强,未来金融市场开放要以制度型开放为核心,通过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方面与国际进一步接轨,提升直接入市便利化程度,拓展互联互通路径,推进我国资本市场整体性开放。

  (四)组织保障:坚持和完善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金融工作的根本保证。”这一重要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与中国金融实践相结合创新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领导金融工作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新时代中国金融高质量发展推进金融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对金融工作的全面领导是金融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组织保障。金融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基础性制度,其与国家根本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一样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金融制度的建设完善和实施必须加强党的领导,确保金融制度和金融工作服务最广大人民群众这一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创建领导金融工作为革命斗争提供了资金支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恢复和创建新中国金融体系为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构建和发展提供内生动力,改革开放后党推动金融体制深化改革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支撑,新时代党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的构建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党中央通过对金融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引领金融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横向、纵向的统筹协调,有效发挥金融体制改革与其他领域改革的合力,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以及各金融部门的积极性,通过凝聚党内共识,提升金融政策的执行效率。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有利于维护国家信用,统筹协调金融与财政在调控经济运行、推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中的作用。国家信用是一个特殊的范畴,具有财政和金融的双重属性,对财政安全、金融稳定都有重大影响。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是运用国家信用的创新实践形式,在补充重大项目资本金、降低融资成本和撬动社会投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介于政府与市场之间的金融创新工具。将党的领导内嵌于金融治理体系,有助于更好协调政府与市场关系,促进财政与金融的协调配合,同时,党的领导有利于明确各领域责任,避免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的互溢。

  (作者:陈轶丽 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