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华:准确把握河南建设农业强省所处阶段
河南建设农业强省,不仅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的根本保证,更是作为“中原粮仓”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准确把握河南建设农业强省所处阶段,认清自身农业农村发展定位,对于稳步、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河南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这一目标长期而艰巨,因此,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为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农业强省而不懈奋斗。当前,河南建设农业强省正处于以下四个“新阶段”:
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新阶段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省之要者”,作为国家农业生产的“压舱石”,河南在建设农业强国的历史进程中必须主动站位“国家队”,自觉担起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保障粮食安全。同时,要打开思路,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以发展高水平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为重点,加快提升全省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
2023年,全省粮食总产量1324.9亿斤,连续七年保持在1300亿斤以上,占全国的9.5%,稳居全国第二;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8500万亩以上,产量超全国1/4,均居全国首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做出了重要贡献。河南以占比超过全国小麦总产量1/4和每年超过600亿斤原粮及制成品调出量,在确保国人口粮绝对安全方面的地位十分突出;以全国生猪存栏量第一、出栏量第三和占全国13%以上的禽蛋产量,在确保国人饭碗中肉蛋更多更好方面的作用难以替代;以生产供应全国1/2的火腿肠、3/5的汤圆、1/3的方便面、4/5的酸辣粉和7/10的水饺,在丰富国人餐桌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更是无可比拟。
发展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是落实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重要保障,河南生猪、牛羊和设施蔬菜等产业则是重要抓手。河南要率先实现生猪养殖产业现代化,大力培育国际化生猪养殖龙头企业,引导中小规模养猪企业实施标准化提升行动;加快做大牛羊养殖产业,实施脱贫地区肉牛肉羊扩群增量行动,支持伊利等知名企业做优做强;做强做优蔬菜产业,着力培育设施蔬菜发展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做强油料产业,以优质花生产品深加工带动优质花生品种推广和规模种植。同时,要突破传统农业思维,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充分发挥整个自然界的食物生产功能,向纵深推进食物资源开发;推进现代农业生产转型,优化食物生产和供给结构,扩大优质农作物种植;孵化培育食物新产业新业态,抢占预制菜等食品产业新赛道,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以科技赋能多元化食物理念,开发更加多元化的食物类型。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农业既是河南的相对长板,又是现代化河南建设的最大短板。河南农业产业作为“长板”,主要体现在“大”上,以“强”的标准衡量还不是真正的“长板”。河南农业有“大”的基础,也必须在“大”的基础上把农业锻成长板。从全面建设现代化河南考量,农业农村又是河南的突出短板。当前,河南进入新发展阶段,建设农业强省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最突出的挑战在于,粮食生产基础仍不牢固,人多地少的局面限制了依靠扩大种植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的可能性,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低、田间设施损坏严重;水资源总量和人均水资源量匮乏,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农业科技创新不足,高层次育种人才短缺,农技创新与转化应用水平不高,农技推广力度不够,科技装备水平不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弱项突出,多数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较低,农村教育尤其是偏远乡村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差、师资匮乏,乡村医生收入低、流失严重,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远问题亟待解决;农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2023年河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53元,低于全国1638元,且差距仍在拉大。
因此,必须紧抓建设农业强省的机遇,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河南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以农业科技创新为先导,加快建设中原农谷、新乡高新技术农业紧密辐射区和周口国家农高区,推动多层次农技推广网络建设,全面增强农业创新发展驱动力。坚持协调发展,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坚持绿色发展,以绿色食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重点,推进绿色产业链融合同构,加快食品产业提质升级,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减轻农业面源污染,以科技减缓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推动农业绿色高效发展。坚持开放发展,持续拓展省内和国内市场空间,完善城乡市场交易平台,打通城乡商品流通堵点,依托“一带一路”等平台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农产品对外贸易,加快农产品“走出去”步伐。坚持共享发展,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稳定脱贫群众转移性收入,积极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三、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促进共同富裕新阶段
历经艰苦卓绝的八年精准扶贫和五年集中攻坚后,河南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圆满完成。河南举全省之力,将脱贫攻坚这项民生工程抓紧、抓实、抓好,书写了脱贫攻坚的中原答卷。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一项底线性任务,必须坚决守住这条底线。河南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虽然取得全面胜利,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难度大、任务重,因此,尚须全面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稳定脱贫群众转移性收入,确保脱贫攻坚稳定期过后,全省53个脱贫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因转移性收入减少而下降。用好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帮助脱贫地区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产业发展短板,为其提升生产经营效益创造良好条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核心任务,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各地经验表明,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高效农业、设施农业,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规模化、品牌化、现代化发展,对扩大农民就业增收有明显作用。因此,必须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加快提升全省农民收入水平。努力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突出提质增效,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在首位,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推进一县一业、一村一品,打造特色农业区域品牌、农产品品牌;突出规模增效,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户规范开展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订单收购+分红”等多种分配模式,让农户在保底收益的基础上获得增值收益;突出设施农业增值增效,单位面积日光温室产出的蔬菜量是露地种植的3.5倍,每年亩均纯收入能达5万元,应发挥设施农业对农民增收的突出带动作用;突出节本增效,支持推广节水、节药、节肥、节电、节油技术,降低农业生产资料、人工、流通等各项成本,围绕购、耕、种、防、收、销等环节,加强现代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拓宽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新渠道,不断发掘农业农村多功能价值,加快培育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就业新空间。落实一系列农村改革事项,盘活农村资产,让更多农民共享改革红利。
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新阶段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打赢脱贫攻坚战后,河南在巩固脱贫成果的同时随即开启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任重道远,在河南这样一个以农为基的省份,除了面临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不足、历史欠账多等窘境,更面临农业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低、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农业市县财政保障能力低、农业农村缺乏强有力的支持保护政策、小农生产方式不稳定韧性差、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薄弱、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较为突出、脱贫人口规模较大等难题。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解决这些窘境和难题指明了方向,为更好更快地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总目标提供了指南。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在产业兴旺方面,要着力在农业农村多功能开发等方面打通资本下乡通道,引导高素质技能人才回乡创业,加强乡村特色产业品牌体系建设,打造“一乡(镇)一特”“一村一品”;在生态宜居方面,要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将信息化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在乡风文明方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推动农村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弘扬真善美、抑制假恶丑,深化移风易俗,完善村规民约,推进农村丧葬习俗改革,树立文明殡葬新风;在治理有效方面,实施自治、法治、德治、数治“四治融合”治理工程,加快数字技术在乡村治理中的运用,鼓励引导大学生、能人、农民工、企业家等群体入乡创业兴业,多渠道解决乡村治理人才短板问题;在生活富裕方面,强化各项稳岗纾困政策落实,稳定农民工就业,做好“土特产”文章,促进农民经营增收,拓宽农民财产性收入来源,持续深化省际劳务协作机制,促进农民转移增收。
(作者:李天华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