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涵:“两个结合”视域下中国传统天下观的时代阐释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深刻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成功经验,为理性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科学的实践遵循。天下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天人关系和世界秩序的独特思考,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传统天下观只有在“两个结合”原则指导下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根基,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两个结合”视域下中国传统天下观的时代内涵
天下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概念,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国传统天下观具有多方面的内涵,一是地理意义上对古人眼中世界的统称,有助于从比较维度帮助古人在“中央”与“四夷”的空间中展开自我和他者的定位模式;二是指生活在特定土地上的族群所共有的道德秩序和文明体征;三是从伦理或政治学意义上来讲的理想世界。中国传统天下观贯穿了中华文明生成演进的全过程,对中国历代政治、社会、文化的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传统天下观有其固有的历史与阶级的局限性,特别是在近代西方现代观念的映衬下更加强烈地体现了出来。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价值理念相通、实践意蕴相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天下观的思想精髓无可避免地有机结合在一起,并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救国富强的革命实践中展现了磅礴的精神伟力。因此,“两个结合”视域下新时代天下观至少应该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的时代内涵:
(一)基于“天下一家”的兼容性世界体系
“天下一家”理念体现了中国人“尚和合”的价值追求,尽管古人所看到的“天下”如今看来只是非常有限的一部分土地,但他们站在世界整体高度去分析人类所面临问题的视野、格局和情怀直到今天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这种基于人的“类本质”对人类共同命运所做出的思考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思索深度契合,二者都是与狭隘的民族主义与霸权主义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2],其共产主义理想也是从整个人类历史和全世界的视野出发,为实现全人类解放所提出的根本目标。“天下一家”的天下观与“解放全人类”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之间的契合融通,既是中国民众能够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心理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国传统天下观融入时代的重要因素。“天下一家”要求人作为独立的主体相联结,客观上摆脱了时间、空间、民族、意识形态等界限的束缚,有助于世界建立一个基于共存共生的全体人类的具有普遍兼容性的世界体系。
(二)基于“协和万邦”的共生性文明对话
“协和万邦”是中国传统天下观对世界文明程度以及国家间交往秩序的规范和准则,其本质是将儒家文化所强调的忠恕之道运用在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具体实践中。儒家文化认为,正是因为人可以推己及人,因此国也可以推己国以至他国,此同理心构成国际关系的价值基础。马克思也将世界的普遍交往视为走向真正共同体的必由之路,强调“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但在西方主导的全球化过程中,西方文明中心主义导致世界各族文明与价值观念激烈对抗,“文明冲突”加剧反映了不合理的国家秩序急需新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资源来调节和改变。这就要求我们吸收“协和万邦”的政治智慧,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人民立场,超越狭隘的西方中心主义和文明冲突论的思想桎梏,以全球公共性普遍的价值预设来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全球治理模式。在承认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上,为世界不同文明搭设交流互鉴、平等对话、良性交融的平台和机制,从而构筑起一个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美美与共、充满活力的和谐世界。
(三)基于“天下大同”的普惠性主体关系
“天下大同”是每个中国人心中最深切的情怀与期盼,大同世界的核心理念是“天下为公”,意味着无论是国家、宗族还是百姓都能在社会中得到应然的归属,并且在生产资料所有人共同占有的基础上组织劳动并获得收入和保障。从“邦乃丰”到“天下乃普”,体现出古人也意识到必须从物质基础中寻找百姓对天下概念的认同。马克思也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4]这就需要从中国传统天下观的义利之辨中汲取智慧,既要肯定人们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又要反对见利忘义或通过损害、侵犯他人获得利益的行为。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经济文化发展极度不均衡,要想让不同文化底蕴、不同政治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形成发展合力,最根本的是要抓住“利益”这一核心纽带,以共同利益为导向在不同主权国家间建立普惠性的主体关系,通过扩大共同利益的交汇面积,真正实现各个主权国家“命运共同”、相向同行。
二、“两个结合”视域下中国传统天下观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5]这就标志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要以“两个结合”为根本遵循,还要将其放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视野中不断加以深化。
首先,彰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明底色。中国式现代化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于中国具体国情、呈现中华文明特征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问世不仅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还能通过自身为世界谋大同、为人类谋福祉的实践探索,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新时代天下观融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助于将中国自身的现代化建设与世界历史相联系,在推动世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赋予现代化以中华文明底色,向世人证明走向现代化的道路本无定于一尊。特别是当资本逻辑带领世界陷入“霸权主义”“零和博弈”的泥沼时,中国式现代化能够以“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新时代天下观推动构建合作共赢、融汇协调的国际新秩序,为世界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其次,凝聚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思想共识。资本主义文明形态导致“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6],而诞生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历程中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弥合世界文明的分裂与冲突提供了现实可能。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不断激活中国传统天下观在中国具体社会实践中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资本逻辑作为手段扬弃在“美美与共、和合共生”的世界历史进程中。在两种文明形态并存的情况下,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文明形态,显然要比在资本无限增殖的贪欲控制下通过剥削和压榨其他国家以实现自身发展的文明形态更符合全球人民的期待。另一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基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的新时代天下观,尊重并保护世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形态,为世界消除文明冲突和价值观对立打造了新平台,为繁荣世界文明提供了新契机。
最后,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根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命运共同体充分继承中华传统天下观中“天下一家”“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情怀与智慧,着眼于应对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共同需要,提出了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共建美好世界的积极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发端于中国传统天下观,但如同天下观经过“两个结合”的洗礼被赋予了新时代的内涵一样,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要承担新的历史使命,不仅要在现实层面维护世界生态环境和国家环境双重安全,还要基于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在思想层面构建世界文明新秩序。这就需要立足天下观中对人类本性的反思与探究,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和中国传统为生民立命的崇高情怀,坚定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以此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根基。
【作者: 郝涵 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本文系2022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项目“农民自媒体助推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2BKS02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3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94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22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82页。
[5]《习近平在陕西延安和河南安阳考察时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人民日报》,2022-10-29(1)。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2页。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