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推荐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引导之“危”与“策”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05-07 09:2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在当前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算法推荐已经成为信息分发与传播的全新范式。表面上看,算法推荐是一种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信息传播手段,能够精准匹配用户的兴趣偏好。实质上,算法推荐正在成为一种规范人、引导人和形塑价值秩序的权力手段,其在有效解决信息过载问题的同时,也给网民尤其是大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带来了挑战。因此,有必要深入探究算法推荐背后的权力机制,分析大学生价值观引导面临的困境,并积极探索应对之策,以营造风清气正的算法生态环境,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其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算法推荐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引导之“危”

  算法推荐技术以其高效性和精准性的优势,为大学生的信息获取带来了极大便利。同时,也为大学生价值观引导带来现实挑战,具体表现为以下多个方面:

  1.“信息茧房”降低教育者的引导效力。“信息茧房”指的是个体在信息选择上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偏好所引导,从而可能将自己限制在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算法推荐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的思维定势,使其认识范围更加有限,同时也可能削弱教育者的引导效力。首先,精准“投喂”窄化大学生认知。算法推荐主导下的信息具有私人定制的特点,大学生接触到的都是与自身偏好相匹配的东西,信息内容被限定在特定的范围内,使其难以全局性地看待和思考问题,极易形成过于主观和片面化的认知。其次,同质信息的泛滥使得大学生思维固化。在算法推荐的作用下,大学生被大量相似的信息所包围,隔绝了与异质信息相接触的机会,不断强化原有的价值观念,使其思维固化。此外,还可能引发一些大学生对教育者的抵触和排斥,导致其拒绝接受教育内容所传递的价值观念,这为价值观引导工作带来了挑战。最后,“信息茧房”极易催生群体极化。算法推荐使大学生因为不同的偏好分化成了不同的圈层,阻断了其与“圈层”以外的人沟通交流,大学生长期处于这样的群体之中,会产生自我观点的膨胀甚至排斥其他群体的观点,并且逐渐变得保守和激进。

  2.“碎微叙事”弱化大学生的理论学习成效。“碎微叙事”是指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等碎片化的内容呈现方式来传递信息和故事情节。系统化的理论学习在大学生价值观引导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倘若大学生长时间处于碎片化信息环境中,可能缺乏整体性的思考和全面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价值观理论学习效果。一方面,“碎微叙事”不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系统学习能力,忽略了整体性的理论知识架构。算法推荐定制了大学生接收信息的内容与形式,从认知结构来看,碎片化学习中所掌握的知识点相互孤立、彼此之间毫无逻辑关系,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这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价值观理论学习的系统性。另一方面,“碎微叙事”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深度思考习惯,容易导致浅表化的学习状态。算法推荐主导下的信息表现为即时浏览、过目即忘,大学生很容易在碎片化的快速浏览中迷失方向,导致深度学习和思考能力下降,思维方式趋于表面化和浅层化,难以形成扎实的价值观理论基础,从而为其价值观引导成效带来了挑战。

  3.“受众本位”削弱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受众本位”指的是媒体在制定内容和传播信息时,将受众的需求放在首位。但是,对于大学生的信息需求,需要进行甄别和筛选,盲目的迎合不但会导致信息的片面性和失衡,而且会削弱教育者在大学生价值观引导中的主导地位。一方面,教育者的信息主导地位被削弱。算法推荐实现了对信息的“自由”供给,导致倾向于将碎片化、娱乐化的信息推送给大学生。对于教育者而言,在信息供给方面更加注重理论性与整体性,让习惯于网络话语的大学生觉得内容抽象、生硬死板,无法满足其多元化信息需求,从而遭受到算法的“驱逐”。另一方面,教育者的权威地位被消解。算法推荐基于“受众本位”的原则,通过分析大学生的历史行为和偏好实现了精准的信息推送,然而,大学生对于传统教育方式的抵触导致教育者失去了对信息的优先推送,动摇了其价值观的引领地位。在信息领域主导权和媒体技术优势被削弱的情境下,教育工作者尝试规避互联网算法,转而利用社交媒体等平台分享价值观引导内容,或者直接发送给大学生,但即便如此,也很难得到大学生的认同和响应。

  二、算法推荐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引导之“策”

  算法推荐带来了可观的技术红利,但是,也必须有远见地评估其中的缺陷和弊端,重构并优化价值引导策略,使算法推荐技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夯实算法制度根基。为有效应对算法推荐带来的“信息茧房”现象,降低其对教育引导效力的负面影响,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算法行为,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一方面,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制定与算法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各方主体的权利(力)、义务和责任进行界定,建立推荐算法的法律监管体系,用法律制度规制算法分发。同时,还要建立健全符合算法技术发展需要的算法空间法律体系,《关于加强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等的相继出台,使算法推荐平台的监管配套法规文件逐渐由一片空白向健全发展。但是,在界定算法推荐领域的监督责任以及应当承担的责任大小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还需要相关案例的补充和完善来加以解决。另一方面,完善算法秩序监督管理制度。有关部门要根据算法监督工作中出现的新变化适时地进行战略调整,完善法规制度,对恶意操作算法、发布虚假信息等违规行为依法严惩,促使算法平台得以健康持续发展。还可以依据算法可能对社会和个体造成的不同风险,采取差异化的监管措施,对于具有高风险的算法,应进行严格的监管和限制,而对于风险程度较低的算法则可以给予相应的发展空间。

  2.优化算法平台建设,加强内容审核和监管。平台经济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新形态,其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经济和技术的范畴,广泛渗透到公众生活的多个方面。为了确保算法技术真正成为技术向善的工具,让大学生接触到高质量且有深度的内容,进而提升其理论学习成效,需要加强算法平台的建设,规范平台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一方面,加大对算法信息的审核把关力度,坚持“内容为王”的生产原则。信息传播方式从“人找信息”转向了“信息找人”,混杂的信息充斥在大学生群体的生活之中,对其价值观塑造带来了挑战。由于当前的推荐算法还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因此其正向功能的发挥仍需要人工审核的配合。在算法分发内容前,通过“人为主导、技术为辅”的方式审核信息,发挥审核人员“压舱石”“定盘星”的作用,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各算法平台应当积极向大学生推送涵养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相关信息,自觉抵制防范低俗、不良信息,落实算法平台工作责任,提高推送信息的质量。另一方面,提升算法透明度,促进平台自律。通过建立完整的算法公开机制,用户可以透过算法的“外壳”窥见其全部内容,同时也是推动算法平台强化自身建设的重要途径。平台通过向用户公开算法决策的原理、过程和结果,让用户了解平台是如何根据算法运作来进行信息筛选和推荐的,使算法信息过滤和分发机制变得透明化,以此来倒逼平台、媒体加强自我约束,坚持以主流价值观为指导,减少低俗信息的传播。

  3.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用,增强科学价值观引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肩负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使命。面对“受众本位”导致的信息泛滥现象,高校需要加强教育引导,帮助大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决策能力。一方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提高大学生算法素养。在当前多元化、复杂化的教育环境下,高校应顺势而为、与时俱进,利用算法推荐的技术优势,为大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同时,教育工作者也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学习算法的基础知识,了解算法的权力本质,加强对信息的甄别与判断,以全面提升大学生算法素养,引导其知行合一。另一方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算法素养。教育工作者要对智能算法的运行原理、分发机制等相关知识有深入的了解,提高自身信息素质,主动发挥“把关人”作用。在算法推荐的影响下,网络议题普遍趋向于庸俗化、娱乐化,而且大多是一些私人话题或者是对社会问题的群体极化讨论,容易引起网络社会价值的混乱。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深入研究互联网话题的趋势走向,关注大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并通过舆论引导、议题设置等手段,有效激发大学生的思考与讨论,从而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在数字化转型时代,算法推荐技术凭借其高效的信息匹配和精准的个性化推荐功能,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全面分析算法推荐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引导面临的挑战,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协同各方力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作者:卢保娣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吕琳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德法课教学对策研究(2022ZS064)”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