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教师要把握好立德树人的核心要义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05-08 09:24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2月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强调: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高度,对高校要办成什么样的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为谁培养人才,怎么样培养人才等系列重大问题做了阐释说明,并提出了明确要求,为高等教育指明了办学方向,为思政课教师指明了教育方向。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阐释和指示迄今已过去十年,这个十年是新时代发展变革的十年,更是中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十年,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首要任务带来了压力和挑战。担负起这一历史重担,完成好这一历史任务,思政课教师既要责无旁贷,又要厘清思路,融会贯通,不断锤炼自己,确保成为合格的思政课教师。

  一、思政课教师要坚持“六要”之“政治要强”这一根本素养属性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教师提出“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要”嘱托,在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这六项素养要求中,政治素养被作为首要核心素养予以强调。从党和军队百年发展历程来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是确保党的革命事业不断走向胜利的根本法宝。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的办学原则就是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由此可见,治党治军、办学治校思想政治建设是首要任务、根本任务。政治上强不强、过关不过关的标尺就是高等教育各环节、各方面、全过程能否形成合力,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是立德树人的核心要义。

  高校思政课教师对自己的核心素养要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检验思政课教师的政治标尺首先看政治信仰坚定不坚定,关键看“四个自信”是否坚定、“两个维护”是否做到、“两个确立”是否捍卫,看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意识形态,针对学生的各种问题能否做出答疑解惑坚定有力,不能回避问题,更不能做出有违意识形态要求的回答。其次看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世界观、方法论是否正确。看能否始终如一、坚定不移地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思考问题、推进教育教学工作,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观培养堪当大任的一代新人。其根本要求就是真学真信、学懂弄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社会主义的生成逻辑和演变规律。

  二、思政课教师提高立德树人本领是一个全面系统的过程

  按照党中央“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仅是一门职业,思政课教师所具有的专业课程教育训练也不同于其他类别的专业训练,它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严谨的课程能力训练体系。课程体系设置通过哲学、逻辑学等课程对逻辑思维的训练是先导,通过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培养是基础,通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等课程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知培养,通过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系列课程的学习,加强对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改革开放、科学社会主义生成逻辑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核心。除了上述课程体系,还包含经济理论、文化素养、国际政治等方面的根本性、原生性、内在性的理论认识和把握,确保对思想政治人才的培养形成闭环。这些课程的设置对于一名思政课教师来说,还仅仅是基础性的能力培养,优秀的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严谨、全面、系统的专业课程训练,还要有针对某一个方面的专门的研究。关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外马克思主义等方面,关于对中国共产党的研究包括中共党史、党的建设等方面,近现代中国史方面包括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当代中国史,还有思想政治教育、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等研究方向。诸多课程、研究方向的加持,共同支撑起来成为一名合格思政课教师的四梁八柱,让一名思政课教师更加具有教书育人的定力和底气。一旦缺失了四梁八柱的支撑,要想成为合格的思政课教师,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在有限的时间内补上缺失的短板。

  三、思政课教师担负起立德树人使命要坚持久久为功笃行不怠理念

  学习是一个常学常新的过程。一代伟人毛泽东说过: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刘少奇同志对学习这件事抱有同样的认识,回赠了一句话:三天不打灯,赶不上毛泽东。这并不是伟人之间的相互吹捧,而是表达了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一种学习态度,一种相互激励。习近平总书记深知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分享自己的学习经历,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尖锐指出领导干部要改变“追求享乐、玩物丧志,不好读书;热衷应酬、忙于事务,不勤读书;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不善读书;学而不思、知行不一,学用脱节”现象。这种现象、这种程度在思政课教师身上也有表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的要求和经历同样适用于思政课教师。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关于读书学习就面临着一个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关于学习有这么三个层次:一是立足教材本身学。要讲好自己担负的教学任务,既要深入、全面研读所教授的最新版的本门课程,也要前后联系对照前一个版本相互对应研读,找出其中的差异,思考内容变化的源流逻辑及其存在的核心要义。既要立足本门课程学习,还要跳出本门课程,联系马工程相关教材学习。马工程教材主要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原理》《思想道德与法治》以及《形势与政策》,形成交叉融合,相互汲取促进关系。学《原理》之思,明《纲要》之史,正《概论》之道,行《德法》之实,做到哲理学理道理三者融会贯通,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体系整体性构建、系统性认知,问题性探索,扎实性实践。二是结合党的大政方针学。宣传贯彻落实好党的大政方针政策是思政课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要确保大学生群体能够与党中央同心同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合力,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担负起重要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及时、全面、准确学习、领会好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把握住蕴含其中的核心要义,并润物无声、如盐与水,浸入思政课堂,贯穿到思政课当中。三是回归经典著作学。马列经典著作是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源头活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是中国革命建设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往开来、不断取得胜利的科学指南,思政课教师就要深刻认知、把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解构和建构中国事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形成自己的认识体系和教育体系,在针对大学生的答疑解惑中才能真正从哲理道理学理上讲清楚,做到由内而外地真懂真信真用。

  四、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把学习思考与理论研究教学改革紧密结合起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并用,知行合一是为学之道。当前是现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大变革的时代,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技术、区块链等技术突破构成了数字时代、数智时代的基本盘。数智技术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它能与很多专业、很多课程形成合力、实现共振,但是如何与思政课程深度融合,并且引入OBE理念,开辟新教法、新学法、新评价的新时代,这是一个难题,也是加强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究思政课教育教学效能的应有之义。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在谈到教学改革时讲道:教学改革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痛处是教师、改到实处是教材。对于思政课而言,课程设置、教材使用都是中央规定,思政课教师都要毫无疑问地执行好、备好课、上好课,如何做好这一点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上做文章、下力气。这既是痛点、难点,更是上好思政课的重点。要形成大集体备课制度。现在各门思政课之间基本是以“孤岛”形式存在,没有形成矩阵,更没有形成共振。基于几门思想政治主要课程各自的特点属性,如果担任各门课程的老师之间形成集体大备课、交叉大听课、融合大研讨,将会激发各门课程的属性特点,相互融合,相互激励,拓宽思政课教师的视野,激发思政课教师的潜能,提高思政课效果。要引入数智信息化技术。各门思政课程要找到本门课程与数智信息化技术的契合点,将其中的哲理学理道理在深度与活度、广度与鲜度上契合,教材内容与场景再现、教师引领与学生参与融合,形成多维度、多层次的人机协同个性化教育教学体系。尤其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融入思政课堂方面如何实现嵌入式教学,这就是很好的改革模式。要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当前,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育以学生为参与,和以学生为主导以教师为辅助的课堂与实践融合模式形成了思政课教学的主流模式,如何充分发挥二者的作用,相得益彰、形成合力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实践教学有课堂展示模式、实地考察模式,两种模式各有利弊。课堂展示往往流于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实地参观考察的感性认知。实地考察学生参与的广泛性存在缺陷。实现学生对思政课内容理性与感性的有机交融,正是开展课堂与实践结合推进教学的本心。将思政课教学环节前置、评价环节后移,规定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对某一个专题进行实地考察,并形成图、文、视频立体呈现的考察报告,择优进行展示,不失为一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的有效办法。

  【作者:谭笑风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2024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思政专项)“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优化路径研究”(ZGJG202460B)】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