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实践与思考——以河南省研究生教育为例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05-13 09:24

  自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于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时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融入各个领域的发展之中,帮助产业向国际化迈进。在研究生教育方面,我国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要求,要将“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列入“双一流”建设的五项改革任务之一。在此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也急需向更深层次的国际化发展。因此,开展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提升研究生国际化交流水平,不仅符合高校的发展需要,也可以进一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一、河南省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现状

  近年来,河南省各高等学校在《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外合作办学管理的若干意见》《河南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等文件的指导下,不断加强国际教育交流合作,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吸收、借鉴国外、港澳台优秀人才培养经验,构建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力图为经济社会发展补充各领域国际化高素质人才,为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自己的力量。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涉外办学成效突出,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建设取得新进展,硕士研究生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实现零的突破。同时,豫港澳台交流合作不断深入,河南省政府赴香港举办教育专题对接会,与香港高校签署合作协议6份,积极推进香港一流大学来郑设立研究院;新增2所豫港中小学姊妹校,接待两期澳门教育局中高层人员培训班,联合举办“两岸青年交流月”“2023年港澳台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

  二是国际化培养能力持续提升,截至2023年上半年,河南省获批276个中外导师联合培养硕博研究生专项招生计划,首次实施“双一流”高校高层次创新人才境外培养项目,获批2个地方创新子项目,“留学河南”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国际中文教育有序推进,与教育部语合中心建立区域协作机制,新建2所孔子学院(课堂),指导3所高职院校实施“中文+”职业技能项目,推荐300余名国家公派汉语教师和志愿者。

  三是国际化交流加快推进,接待多国驻华使馆官员来访,成立河南省俄乌白教育国际合作联盟,举办中俄文化艺术交流周、中非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国际研讨会、俄乌白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建设研讨会等线下国际交流活动十余场,举办国际学术会议6场。

  尽管河南省属高校在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与交流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从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培养方案的制定到培养过程的实施再到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与保障,我省多数高校目前尚未形成全程协同的培养机制,在贯彻新教育理念、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教学等方面仍有很大改进空间。主要问题包括:

  一是缺乏标准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体系方面,研究生国际化教育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第一,当前河南省内只有少部分高校针对研究生的国际化教育制定了评价考核机制,仍有大量高校没有制定具体的考核标准,存在着管理缺位的状况,致使国际化教育不能够很好地实施。第二,当前的考核机制也存在着校际标准不统一,校内制定不符合学科发展实际的现象。

  二是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特色不足。第一,当前开展研究生国际化教育课程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较少,受限于高校项目经费和发展现状,当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仍是以国内培养为主,多从国内角度出发,导致相关课题缺乏国际视野。第二,省内具有研究生招生资格的单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本科生教育、轻研究生教育的情况,中外合作办学的各项培养项目多以本科生培养为主,研究生的联合培养项目仍然较少。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发展。

  三是国际化育人模式不清晰,国际化学术氛围较薄弱。国际化教学机制不够灵活,教学模式、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还不能完全与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相适应。在师资方面,河南省属高校外籍专任教师的平均人数约占专任教师的1.7%,有海外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约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与教育发达地区和高水平大学还有很大差距。在学科方面,河南省除语言类专业外使用外语授课学科专业数占学科专业设置总数的比例平均约为4.0%。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未能得到充分激发。

  二、河南省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存在不足的原因

  对于河南省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培养单位对于研究生的国际化教育缺乏清晰、准确的认识,未建立健全完善的国际化教育培养制度。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还仅仅存在于从无到有的阶段,没有真正解决问题。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没有达到真正的国际标准。培养单位对研究生国际化培养途径分散于多个管理机构,如研究生院、各培养单位、国际交流处等。各部门职责划分不明确,制度规范和协调机制尚未统一,难以形成合理规范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实施路径,与之配套的激励机制也较为匮乏。

  二是在研究生国际化课程、生源与师资力量方面与发达国家均存在较大差距。河南省内多数高校课程专业体系国际化水平较低,专业教材、课程内容更新缓慢,未能与国际行业发展前沿与时俱进。研究生生源绝大部分来自国内,受经费限制和文化差异的影响,国际化师资队伍数量和质量都存在严重不足。高质量国际化师资在“引进来”“留得住”上面临一定的挑战。国际化人才保障制度缺位,教师管理体制及学校政策支持等方面没有形成合理稳定的发展模式。

  三是研究生个人国际化理念欠缺,跨文化沟通能力不足。河南省内各高校研究生专业依据学科与专业特定的课程体系而设置,对于与专业相关的国际化前沿课题或国际项目很少涉及。此外,教学对英语口语培养的重视性不高,课程教学内容和形式相对僵化,缺乏一定的趣味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研究生丧失对跨文化学科学习的兴趣,影响学科前沿知识的顺利引入,由此制约了学生对知识的充分理解与应用,不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国际化理念,对研究生国际交流合作带来一定的阻碍。

  三、河南省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培养模式思考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政府积极推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

  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来看,高校积极推行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形势十分迫切,培养国际化研究生人才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作为高校的管理单位,教育部门应该切实履行其职责,帮助高校进一步实现研究生的国际化教育。第一,教育部门要指导各高校和科研机构针对国际化教育制定符合学科实际的考核标准,并尽可能地规范管理过程,制定考核计划督促各培养单位严格执行。第二,要增设研究生国际化教育项目,联合港澳台地区和外国高校共同培养研究生,吸取本科中外联合办学的经验,并积极运用到研究生教育中去。第三,教育部门要加强与港澳台地区和外国高校的联系,协调相关科研院所在河南建设研究院,进一步推动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发展。第四,政府也应继续加大对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包括提供奖学金、推动师资交流等,为发展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培养单位完善体系,加强国际化交流

  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对象,各培养单位应重点着力,积极推进国际化建设。第一,要构建国际化人才招聘体制,制定并完善人才引进流程,加大对海外人才的引进和支持力度,吸收更多兼具专业知识、技术与经验的海外高校专业人才在校任教。第二,要完善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机制,丰富课程内容。在培养方案设置上增设更具国际化视野的相关专业课程,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具备广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鼓励研究生积极选修不同领域的课程,参与跨学科的研究项目,以提高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拓展研究生专业视域,增加语言课程设置,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语言能力,以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的工作环境。通过开设跨文化沟通课程、提供国际交流机会等方式,帮助学生增强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促使研究生积极了解外国文化背景,提高其在国际环境中的竞争力。第三,举办形式多样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通过专业性较强,内容丰富的课程、比赛或线上线下形式双结合的研讨班,增加研究生科研学术能力,帮助研究生提升科研国际化水平。

  (三)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提升国际学术能力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大背景下,作为新时代研究生,首先要认识到自身学术科研能力与国家政策和国际形势息息相关,深刻领悟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其次要主动提升自身国际化视野,在日常科研生活中主动了解学科发展前沿与国际发展现状,及时了解学术动态,并应用到自身的科研实践之中。再次,研究生要主动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探索国际上不同学科和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前沿,需要研究生熟练掌握国外语言,了解学术专业术语,才能对先进理论进行深刻理解。最后,要培养国际化思维,理性面对学术科研中的知识、认知差异,善用国际化思维,主动解决影响科研国际化中的消极因素。

  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发展前景广阔且充满机遇。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我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持续贯彻落实,研究生国际化教育也将推动国内外高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未来将有更多高校加入国际合作项目中,通过联合培养、互派学生、共享学术资源等方式,共同提升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通过加强国际化合作与交流、推动多学科交叉培养、应用现代技术与创新教育方法以及注重跨文化教育与语言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努力,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朱永明,马诗佳 单位:郑州大学管理学院 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国际教育交流合作研究(2021SJGLX037)】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