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两个结合”核心要义
□杨仁忠 吴颍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考察时,首次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命题。2023年6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深刻论述了“第二个结合”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就是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
“两个结合”是推动理论创新文化传承发展的最大法宝
坚持“两个结合”,是我们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文化传承发展的经验总结。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既注重结合国情推动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又高度重视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成功开创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功道路的过程中,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提出并不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从文化关乎国本、国运的战略高度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强调“两个结合”是“必由之路”、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的文化使命,描绘了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思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
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从“根本途径”到“必由之路”,从“重要经验”到“最大法宝”,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也是我们在新的起点上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指针。
“第二个结合”是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方向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向互动”关系,指明了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根本方向和路径方法。
在挖掘总结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互契合中推进二者的互相成就,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彼此契合是“结合”的前提,由此才能有机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这构成了二者“结合”的前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等理念,同马克思主义具有高度契合性。这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前提条件。“结合”实现了相互契合基础上的彼此成就。在“结合”中,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华文化沃土从而实现中国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得到变革、再造,从而获得新的生命。这个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就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是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方向所在。
在筑牢道路根基、打开创新空间、巩固文化主体性中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激发了思想智慧,开启了广阔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空间。正是经由“结合”,我们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让中国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结合”巩固文化主体性。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有着自己的文化主体性。这个从自发“高度契合”到自觉“有机结合”形成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就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坚守好“魂脉”和“根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坚持“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实践者。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本不动摇,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当代中国之“的”,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要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文化创新成果,推动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时代的,使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真理力量。
中国共产党人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新征程上,我们要坚守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文明,以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把马克思主义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让中华文明焕发出更有生命力的文明之光。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开放包容是中华文明发展壮大的文化密码,也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离不开文化主体性,也离不开文化包容性。这就必须树立全球视野,秉持开放包容,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中,实现不同文化资源的融会贯通,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中国道路的世界影响力,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更加璀璨繁荣。
(作者分别系天津师范大学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