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特别能战斗”精神文化品牌 担当新的文化使命
一个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要有城市精神。1925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将开滦、焦作煤矿罢工同香港上海的海员罢工、京汉铁路罢工等一同列为全国著名的罢工运动,并热情称赞共产党领导下的焦作等地的工人阶级“特别能战斗”。从此,“特别能战斗”成为全体焦作人民与整座英雄城市的精神之炬,并在各个历史时期被不断发扬光大。焦作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为“特别能战斗”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强调传承“特别能战斗”精神,打造“特别敢创新、特别重落实”的焦作新风。立足新的发展阶段,焦作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加大对我市红色文化、工业文化、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力度,打造‘特别能战斗’精神、怀药文化、怀商文化以及韩愈、李商隐、许衡、‘竹林七贤’等名人文化特色品牌,讲好中国精神和焦作历史文化故事。”
打造“特别能战斗”精神文化品牌,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焦作的时代呼唤,是抢抓机遇打造高能级文旅、叫响“山水富城·文武福地”金字招牌的应有之义,是丰富怀川儿女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城市文化自信的使命担当。有利于从中看清楚焦作人民在百年奋斗中为什么能够成功、怎样才能继续成功,更有利于在推动焦作高质量发展中凝聚思想共识、汇聚共同意志、提振精神气质、激发前进动力。
一、坚定文化自信:全面把握“特别能战斗”精神的历史生成
“特别能战斗”精神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孕育演化,其生成发展联结着理论与实践,贯通了历史、现实与未来。只有坚定文化自信,阐释清楚“何以生成”,“特别能战斗”精神才能立得住、推得开、叫得响。
1898年6月21日,伴随着“维新变法、实业救国”的思潮,河南豫丰公司与英国福公司签订了《豫丰公司与福公司议定河南开矿制铁以及转运各色矿产章程》,使英商福公司实际控制了焦作煤矿的采矿权,拉开了焦作煤矿大工业开采的序幕。煤炭的工业化开采使焦作成为国内继开滦、抚顺煤矿之后第三大煤矿,河南的第一批产业工人也在这里产生。根据《焦作煤矿志》记载,到辛亥革命前,焦作煤矿工人数量达到8400人,约占全国外资厂矿工人总数的7.7%。
1925年5月30日,上海发生五卅惨案。消息传到焦作后,激起了焦作人民对帝国主义积郁多年的仇恨,反对帝国主义的烈火很快在煤城燃烧起来。6月中旬,为了加强由五卅惨案激发的广大人民的反帝运动,中共中央、中共北方区委对各地充实力量,许多优秀共产党员先后到豫陕地区工作。受中共豫陕区领导人王若飞委派,共产党人罗思危、刘昌炎、吴光荣、杨天然、王则鸣、刘伯庄、王电生等人陆续来到焦作煤矿,在矿工中组建党团组织,发动焦作煤矿工人大罢工。
经过酝酿和准备,1925年7月6日,福公司资本家的家庭炊事员、杂役工人及部分煤矿机电修理厂工人200多人,首先举行罢工。继而,焦作各学校学生进行罢课,商人也举行了罢市。7月8日,福公司的李封矿、王封矿工人六七百人,在李封矿附近的天爷庙前举行反帝大集会。焦作矿区的工人、学生2000多人也赶来参加。中共中央派来的罗思危在大会上慷慨激昂地介绍了英、日帝国主义枪杀共产党员、工人顾正红,制造“五卅”惨案的经过,愤怒揭露了福公司掠夺焦作煤炭资源,残酷压迫剥削煤矿工人的罪行,号召工人、学生、市民团结起来,结成联合战线,反对帝国主义,支援上海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7月9日凌晨3点,福公司煤矿的汽笛长鸣,发出信号,顿时电灯不亮、水源不通、锅炉熄火、绞车停转、矿工离工,福公司10000多名煤矿工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总罢工。与此同时,焦作学校开始总罢课,商人也进行总罢市,驻军部分官兵也加入了游行队伍。随即,中原煤矿公司、道清铁路工人举行罢工。7月9日下午,煤矿工人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焦作煤矿工会章程》,成立了焦作煤矿工会、焦作厨师工会。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的顽强斗争中,英国资本家及其眷属被迫撤离焦作。1925年10月31日,《民国日报》公布了焦作煤矿工会要求解决罢工的22条复工条件。后经三次谈判,福公司答应了工人的复工条件,签订了《一九二六年罢工条款合同》。1926年3月6日,焦作煤矿工人隆重举行复工大会,工会制作“万人旗”,在旗上印了复工条款,并签上了罢工工人的姓名。至此,长达8个多月的焦作煤矿工人大罢工以工人的胜利而告终。焦作煤矿工人的这次大罢工,是当时罢工时间最长、工人没有流血牺牲、最终取得胜利的成功典范,在中国工运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称赞焦作煤矿工人“他们特别能战斗”。
二、坚持问题导向:客观分析传承“特别能战斗”精神的工作成效及存在问题
当前,焦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与各方共同努力下,在传承“特别能战斗”精神方面工作成效显著:《焦作日报》刊发的《新时代焦作城市精神探源特别报道》等系列述评激扬着坚定自信;文献纪录片《焦作煤矿工人运动纪实》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反响;焦煤集团撰写的《“特别能战斗”精神在焦作煤矿的传承与弘扬》荣获全国优秀理论成果一等奖并被纳入大型文献史册《党的基层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成果汇编》中;展览《丰碑——“特别能战斗”焦作工人阶级的奋斗史篇》获国家文物局推介;“西大井1919”文旅景区成功入选全国煤炭系统首个红色教育基地、第五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录、首批全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等等。但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特别能战斗”精神还缺乏体系性研究和整体性开发,在打造精神文化品牌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理论研究相对滞后
一是理论研究成果匮乏。对“特别能战斗”精神的阐释多局限于煤炭行业与煤矿工人群体,没有从全局出发进行理论升华。二是内涵特质挖掘不够。目前的研究成果多是单纯站在本行业、本单位角度自说自话,缺乏系统性与权威性,难以形成普遍认同。三是时代价值彰显不足。目前在打造“特别能战斗”精神文化品牌上,缺乏与焦作发展实际相结合的理论解读,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任重道远。
(二)物质载体保护不周
一是红色遗迹和英雄人物统计不全,缺乏全面、准确的普查和数据采集。二是部分红色遗迹自然风化严重,缺乏有效保护和修缮。三是文旅景区管理不到位致使部分红色遗迹遭到污染和破坏。
(三)传播实效有待提升
一是受众范围有限。“特别能战斗”精神的影响力与辐射力多限于政府部门的工作安排、煤炭企业的文化建设与民间群体的兴趣研究,受众面较窄、认知度较低。二是传播载体不够丰富。目前对“特别能战斗”精神的宣传仍以常见的传统传播方式为主,现代传播矩阵尚未形成,对新兴媒体、前沿科技的使用率亟待提高。
(四)机制建设尚不完善
在打造“特别能战斗”精神文化品牌上存在形式主义倾向,停留在“外现于行”上的多,能做到“内化于心”的少之又少,打造“特别能战斗”精神文化品牌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与有效的激励机制。
三、坚持守正创新:多维发力打造“特别能战斗”精神文化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新时代的怀川儿女必须拿出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通过多维发力,积极打造“特别能战斗”精神文化品牌,赓续焦作历史文脉,谱写怀川当代华章。
(一)在守正创新中完善资源管理、加强载体建设
“特别能战斗”精神既呈现于一定的物态化载体,如遗迹、故居、文物、文献之上,也沉淀于英雄人物、红色故事等精神载体之中。只有完善资源管理、加强载体建设,才能更好打造“特别能战斗”精神文化品牌。 一是要做好基础性普查工作。对展现“特别能战斗”精神的革命遗址、旧址、故居、纪念馆、器物、文献、人物、事件、制度、口述资料、精神性内容等各种形态的载体要进行全面、准确的普查和数据采集,并进行数字化保存。二是要强化科技赋能。在普查基础上,利用数字化技术建立“特别能战斗”精神资源数据库,全面梳理精神文化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保护状况等信息。三是要加强文旅景区规范管理。要增强使命感与责任感,突出文旅景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避免为了创收而过度商业化,使红色基因被遮蔽。
(二)在守正创新中优化传播方式、增进社会认同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只有依靠创新传播方式去占据舆论主阵地,才能加深广大人民对“特别能战斗”精神文化品牌的熟悉感与认同感。一是要善用新兴媒体,发展融媒体传播。一方面,要推动主流媒体数字化发展,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交互融合,提升传统媒体的传播效果。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互联网+”传播模式,充分发挥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社交媒体的作用,以动漫、短视频、微电影、网络直播等形式丰富“特别能战斗”精神的传播形态,增强互动性与分享性,提升参与感与获得感。二是要打造专业频道,推进规范化传播。一方面,要在各新媒体平台开设“特别能战斗”精神官方账号,安排专业团队进行系统化运营,全面系统讲好焦作故事,防止碎片化传播。另一方面,要打造“特别能战斗”精神专业网站及App,汇集革命遗址、文旅景区、网络课堂等多个板块为一体,做到内容丰富、数据齐全,实现专业化、立体化传播。三是要利用先进科技,开发体验式传播。要结合人工智能、3D影像、VR、AR等前沿科技,还原历史经典画面,重现历史英雄人物,让人们在沉浸式体验中走进历史时空、感悟心路历程,使“特别能战斗”精神在动态、活态中增强感染力和实效性。
(三)在守正创新中健全传承机制、推动薪火绵延
传承好“特别能战斗”精神、将其打造成精神文化品牌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完善的制度机制是增强传承实效性与持久性、实现传承常态化与长效化的有力保障。一是要完善激励机制。一方面,要加强榜样激励,结合重要革命纪念日,通过对红色经典的研读、对革命场馆的瞻仰、对革命先烈的缅怀等,筑牢“特别能战斗”精神的红色根基。另一方面,要注重物质激励,要对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制定系统化的奖励机制,最大限度发挥物质奖励的积极作用,营造崇尚先进的浓厚氛围。二是要健全评估机制。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原则,定期对各行业、各单位、各部门传承“特别能战斗”精神的情况进行综合考评。三是要建立反馈机制。采取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主动了解广大市民在“特别能战斗”精神建设中的主观感受,及时总结经验、改进不足,让“特别能战斗”精神在良性互动中薪火绵延、代代相传。
【作者:聂娜 单位:中共焦作市委党校 本文系2023年度焦作市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关于用好焦作历史资源打造精神文化品牌的对策研究——以“特别能战斗”精神为例》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ZZ202303-65】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