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正昱:河南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路径与对策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适应新发展阶段、应对国际环境变化、发挥超大规模经济优势的重大战略抉择。新形势下,河南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在明确自身发展条件的基础上找到有效路径与可行对策。河南省人口资源丰富、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农业核心地位突出,但存在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实力偏弱、外贸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立足发展实际,河南省应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核心,增强经济发展动能;以扩大内需为基点,畅通国内经济循环;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为目标, 融入国际经济循环,通过供需两端协同发力,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
一、河南融入新发展格局的优势
1.河南人口资源丰富,市场需求潜力巨大。2023年,河南常住人口达 9872万,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 2.6万亿元,消费增长动能强劲。新发展格局要求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一方面,巨大的人口规模意味着有深厚的市场需求潜力可以发掘,激发近1亿人口的消费需求,使消费在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河南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另一方面,满足1亿人口的消费需求,这对企业的生产供给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满足消费增量、适应消费市场新特点、实现供需匹配,企业需要提高生产能力、更新生产技术,创造出广阔的投资需求。
2.河南区位优势明显,交通运输条件便利。河南地处中原,连接东西、贯通南北,拥有丰富的交通运输资源,形成以郑州为核心的国家级交通枢纽。2023年济郑高铁全线贯通,郑州率先在全国建成米字形高铁网。郑许市域铁路通车,安阳红旗渠机场投运 ,“米”字形高铁网在郑州汇集,2小时高铁圈能够覆盖全国 4亿人口和市场,6小时高铁圈可辐射全国主要经济区域。以新郑国际机场为起点,2 小时航空圈覆盖全国90%的人口和市场,此外,郑州还有11条过境高速,是全国公路主要枢纽城市之一。郑州不仅国内交通地位突出,国际交通优势也十分明显。郑州国际货邮吞吐量居全国第 5位,“钢铁驼队”驰而不息,将河南与世界紧紧相连。中欧班列(中豫号)已累计开行近2500班,同比增长60%,是东中部唯一的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宛如一条彩练,中欧班列(中豫号)“舞”出河南开放发展的新天地,助力全省外贸总值十年来连续跨过4000亿元、5000亿元、6000亿元、7000亿元、8000亿元五个台阶,河南已初步形成国际运输廊道和国际航空枢纽,成为中国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3.河南农业核心地位突出,农业产业链发展前景广阔。在全国农业生产领域,河南的核心地位十分突出,2023年粮食总产量1324.9亿斤,其中秋粮产量614.8亿斤、增产19.6亿斤。河南拥有687.1万公顷耕地,面积居全国第二。以粮食作物为重点,河南是全国粮食产量超过3000万大关的 3个省区之一,小麦产量一直占全国的 20%以上,高居全国第一。在其他作物生产规模上河南也具有明显优势,花生、芝麻产量居全国第一,大豆、棉花总产量居全国第二位,同时河南也是蔬菜及食用菌第三产量大省。
二、河南融入新发展格局的短板
1.河南创新能力不足。在现代经济中,科技创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河南整体创新水平与新时代经济发展要求仍有差距。一方面,创新型人才缺乏,科研平台不足,全省每万人仅有40人从事科技活动,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研发投入强度为 2%,只有两所“双一流”高校,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数量偏少,而且存在人才流失问题。
2.河南企业实力偏弱。河南虽然企业数量众多,但多而不强的特征突出,截至2023年底,河南有 A 股上市公司 110 家,占A股上市公司数量比例仅为2.06%,并且集中在养殖业、食品加工制造等与农业相关行业,缺少高新技术企业。2023年河南经济总量位列全国第6位、中部第1位,说明企业发展与总体经济实力不匹配。
3.对外贸易结构不合理,加工贸易占比较高。2023年,河南外贸进出口总值8107.9亿元。其中,出口5280亿元,比2022年同期增长2.4%,进口2827.9亿元,贸易顺差2452.1亿元,扩大30%。但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较低。而且出口企业相对集中,贸易风险较大。外贸行业过度集中,机电产品出口占全省出口值的64.9%,其中,手机占全省出口值的45.6%。出口企业相对单一等贸易结构问题导致河南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在国际经济循环中,河南代加工的角色定位明显,缺少高附加值、有独特竞争优势的自主品牌与产品。
三、河南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路径与对策
河南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核心,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全省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和河南特色优势的产业;同时,以扩大内需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两翼,扩大消费与投资需求,在更高水平层面对外开放,畅通国内国外经济循环,通过供需两端协同发力,使河南融入新发展格局。
一是以产业升级为先导,加快完善产业链,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抓住产业转型升级机遇,立足河南工业体系,依托区位交通便捷、劳动力资源丰富等优势,协同打造中原—长三角、珠三角经济走廊,创新跨省域对接合作机制,推动沿线城市提升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积极融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产业链供应链;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程,提前布局生物医药、新能源技术、人工智能、先进材料、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链,培育一批具有高成长性的产业集群,抓住未来发展机遇。加快制造业生产方式根本性变革,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服务化、数字化转变,打造先进制造业体系,抓住西方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回撤出现的国内资源禀赋调整机遇,提高河南制造业在全国产业链中的分工地位,争创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完善农业全产业链,打造河南名片产业,充分运用河南丰富的农业资源,构建以种植、加工、储藏、运输为重点的农产品全产业链、供应链,以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为目标,运用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赋能新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培育一批食品制造龙头企业,并在农机装备生产、农业科技研发等多个领域形成具有影响力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
二是以科研平台建设为基础,聚焦人才引进,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建设好现有高等院校、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以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学院、建设中原科技城为抓手,大力引进国家大院名所、科技型头部企业、省内外龙头企业研发机构落地河南,形成高校科研平台,国家级、省级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完备的创新平台体系;完善人才引进政策,深入实施“中原英才”计划、“中原大工匠”计划、“新时代豫商企业家”计划,积极引进科研人才、生产人才、管理人才,强化河南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优化人才就业、生活环境,提供住房、津贴、社保等各方面政策优惠,使人才不仅引进来,也留得住,在河南安居乐业。
三是以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为导向,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通过改革户籍制度等城乡二元体制,促进劳动力要素等各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实现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提高要素配置效率、生产效率;深入实施“引金入豫”,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在河南设立分支机构与功能性部门,鼓励支持以中原银行、中原证券为代表的本土金融机构发展与壮大,逐步形成以郑州龙湖金融岛为核心的区域性金融中心,提升河南金融服务水平,活跃河南资本市场;持续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完善政府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提高政府驾驭现代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提高政务服务效率,提高政府服务企业发展、服务市场建设的专业化国际化水平,优化营商环境;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将市域社会治理与城乡基层治理、平安建设、基层党建同步推进,防范社会风险,化解社会矛盾,持续稳定良好的社会秩序环境,确保社会安定有序,使群众安居乐业。
四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切实将人口规模优势转化为市场需求优势。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降低居民税收负担,实质性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居民消费预期、释放消费需求;完善消费支持政策,通过发放消费券、家电以旧换新、落实汽车购置税补贴等政策刺激居民消费;创新消费场景,促进消费升级,推动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鼓励支持养老、教育、文旅休闲等服务消费发展,拓展夜间消费服务项目,刺激夜间经济;推动郑州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引入国内外知名消费品牌入郑,充分利用郑州航空、高铁交通优势,开通消费专线、消费专列,吸引各地人员来郑消费;完善消费服务,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加大政府市场监管力度,推进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畅通消费者维权渠道,优化消费售后保障服务,提升居民消费意愿,增强居民消费信心。
(作者:宋正昱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