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补齐粮食产后服务短板 更好发挥保障粮食安全作用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办好这件“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粮食“加法”和“减法”两端同时发力,在落实好粮食产能提升的同时,抓好粮食产后服务,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牢更稳。河南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省,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近年来,河南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决策部署,不断加大粮食产后节约减损工作力度,取得积极成效,但粮食产后产业链的各环节节约减损任务依然繁重,各环节都有“跑冒滴漏”。因此,深入分析河南省粮食产后服务现状并提出改进方案对补齐河南粮食产后服务短板与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河南省粮食产后服务现状
围绕守住管好“中原粮仓”和“大省储备”战略目标,河南省高度重视节粮减损工作,按照《河南省关于全面加强资源节约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认真落实粮食流通环节节约减损工作。通过近几年的持续努力,河南粮食流通环节的损失率明显下降。根据《粮油市场报》2023年的统计调查结果,河南省的农户储粮损失已由十年前的8%~10%下降到3%左右,其中,小麦损失率约4%,稻谷损失率约1.8%,玉米损失率约3.5%,大豆损失率约1.5%;粮食仓储企业的综合损失损耗率稳定在0.5%以内。
(一)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为加强“优质粮食工程”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管理,提高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保障建设项目顺利实施,河南省于2018年出台了《河南省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管理办法》,以加强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的建设与管理。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以粮食仓储企业、粮油加工企业和农民合作社为建设主体,确保一个县有两家以上的建设主体。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为农户提供“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服务,以此提升农业专业化服务水平。
(二)粮食储存服务现状。一是改造仓容。近两年来,河南省累计改造仓容近100万吨,特别是针对粮食储藏环节中常规储存损失率高、品质劣变等问题,实施了粮食绿色仓储提升行动。全省低温、准低温、气调储粮的仓容达671万吨,确保仓储环节高质高效、保持粮食常新状态。二是存粮库点问题检查与整改。按照“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要求,开展夏秋粮收购、地方储备粮、粮油库存等检查,及时排查和解决粮食安全风险,2023年共组织开展71次检查,在政策性粮油库存检查中,全面检查了519个存粮库点,发现问题794个,整改778个。
(三)粮食收购服务现状。一是坚决打赢粮食收购攻坚战。2023年夏粮收获期间,我省出现大面积持续阴雨天气,部分地区小麦出现籽粒萌动、发芽问题。为有效应对极端天气影响与坚决打赢粮食收购攻坚战,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在全省累计收购小麦302.8亿斤,以市场价收购84.56亿斤,守住了种粮农民卖得出的底线。二是打击收购违法违规行为。由河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与市场监管部门共同制定《深入推进粮食购销综合监管的实施方案》,建立联合监管协作机制,在夏秋粮收购中,与市场监管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检查,严厉打击拖欠农民售粮款、压级压价等违法违规行为。
(四)粮食加工服务现状。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联合省财政厅在全国率先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的实施方案》,明确规定在“十四五”期间,每年拨出3亿元财政资金支持粮油加工企业的技术提升和设备升级。截至目前,河南已累计支持粮油加工企业实施项目116个,总投资金额超过16.2亿元。这些举措优化了粮油产品的供需结构并全面提升了全省粮食产业链条的完整性、紧密性、合理性。粮油企业快速发展,粮油品牌建设同样成绩显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开展“河南好粮油”产品遴选,累计确定295个“河南好粮油”产品。
二、河南省粮食产后服务突出短板
(一)农户“产销一体化”存在一些堵点。一是农户惜售导致的存粮损失。近年来,由于新冠疫情、俄乌战争等外部因素影响,能源价格、粮食产品价格等上涨明显,农户产后延迟销售现象增加。根据笔者2022年实地调查,农户对后期玉米价格上涨期望值高,惜售心理较重,一些农户延迟玉米销售。据滑县农场主宋德国反映,他周边当前已经进行玉米销售的农户约10%,较往常低10个百分点。相比普通户,规模户的存粮与延迟销售更为明显。由于农户存储设施简陋,“地趴粮”这种自行存储的增加使得农户储粮成本上升、玉米的存储损失加大。二是部分农户销售利益受损。存在着一些不法商家以次充好、夹带私货等违法行为,严重影响了粮食质量和市场秩序。同时,监管部门在粮食市场的监督管理方面也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导致一些违规行为存在。
(二)粮食仓储、物流存在一些短板。一是仓储设施老化与仓储能力不足。河南省的粮食仓储设施大多建立在较早时期,存在设施老化、陈旧的情况。这些仓储设施的老化程度较高,无法满足现代粮食存储的需求,例如温度、湿度、通风等方面的控制难以达到标准,导致粮食储存的质量难以保障。二是仓储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河南省部分粮食仓储单位的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存在管理不规范、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例如,对粮食储存环境的监测和调控不够及时、精准,容易导致粮食发霉、虫害等问题的发生;仓储信息化程度低,管理手段落后,影响了粮食库存和流通的管理效率。三是运输网络不完善与物流信息化水平低。尽管河南省地处我国中部,交通便利,但在粮食运输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运输网络不够发达,特别是连接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改善。这导致了粮食运输效率低下,运输过程中的损耗较大,影响了粮食的产后服务质量;河南省部分粮食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物流信息不畅通、不透明,难以实现全程可视化管理,这导致了粮食运输过程中信息不准确、不及时,难以实现粮食的及时调配和保障。
(三)河南粮油精深加工与品牌建设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精深加工不足。河南省粮油产业以粮食、油料等农产品为主要原料,但在精深加工方面相对欠缺。许多企业仍停留在简单的加工环节,缺乏对粮油产品的深度加工能力。由于精深加工水平不足,企业生产的产品种类单一,附加值较低,难以满足市场对多样化、高附加值产品的需求。二是河南省的粮油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许多企业在产品定位、包装设计、市场推广等方面缺乏创新,品牌形象不够突出,难以与国内外知名品牌竞争。此外,缺乏强有力的品牌推广策略和资源投入,使得企业的市场影响力和知名度不高,市场份额较小。
三、政策建议
(一)持续培育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主体,为农户提供粮食“五代”服务。一是聚焦粮食仓储企业、粮油加工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等建设主体,持续推动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主体的形成和培育。二是在建设用地、资金、设备更新、人才支持等方面给予支持,推动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主体在粮食清理、干燥、储存、加工与销售等“五代”服务能力的持续提升。
(二)持续优化粮食储备。一是注重科技储粮和仓储设施投入,积极引进先进的储粮技术和设备,推动储粮过程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提高粮食储存的科技含量和效率。二是加强仓储管理队伍建设,通过培训和学习,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使其具备精湛的仓储管理技能和丰富的操作经验。三是建立“省—市—县”三级粮食应急管理体制,依托粮食应急保障中心,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保障能力。
(三)提高粮食精深加工能力与品牌化建设。一是提升企业粮食加工能力。引进先进的加工技术和设备,包括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线和设备,提高加工效率和产品质量。加强与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的沟通与协作,实现供应链的优化和整合,确保原材料的及时供应和质量稳定。二是积极推动河南粮油品牌建设。加强标准制定,发布“豫麦”标准,以打造河南优质小麦品牌。以国家现代物流产业园为载体,在全省建立集粮食“产—购—储—加—销”为一体的粮食产业集聚发展区。培育并打造一批辨识度高、影响力强、美誉度好的品牌,以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
(四)构建农户和粮食收购方的利益与风险联结机制。一是保障农民种粮后卖得出。可支持涉农企业采取订单农业模式,以保障农民在种粮后能够卖得出的底线。二是探索建立农户与粮食收购方之间的利益风险分担机制。如充分利用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与风险规避功能,完善粮食期货交易市场,以此缓解粮食价格波动、保障种粮农民收益和促进粮食在收获后的及时销售与进仓。如构建粮食产销全过程多维保险体系,显著提升粮食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风险抵御能力。厘清粮食价格保险相关主体责任边界,构建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级保费分担机制。强化粮食价格保险宣传推介,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保意识和参保意愿,破解粮食价格保险参保相对缺失的现实困境。逐步将粮食价格保险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目录之中,充分发挥粮食价格保险稳定收入预期和粮食生产的政策效果。
【作者:唐轲,郑州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牛文涛,郑州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曲萌,郑州大学管理学院博士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3BGL193,19XMZ076)、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1YJC790104)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