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立:文化数字化乡村,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文化振兴新行动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05-27 09:22

  强国必先强农。扎实推进文化数字化乡村建设,利用数字智能技术赋能乡村文化,促使乡村特色文化与文化产业协同开展起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1]乡村文化振兴既是强国富农的必然指向,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石。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艰巨而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推进文化数字化乡村建设,让数字智能技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以中国式现代化来推进乡村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文化振兴新行动。

  明晰基本要义

  数字智能经济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2019年《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提出了发挥信息技术创新的扩散效应、信息和知识的溢出效应、数字技术释放的普惠效应,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蓝图。文化数字化乡村: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文化振兴新行动实质就是利用数字智能技术推动乡村文化生产方式、传播方式、消费方式以及乡村特色文化资源保护的数字化转型,数字智能技术不断融入乡村建设,数字智能技术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新的机遇。

  首先,文化数字化乡村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前提和基础。乡村特色文化的传承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化战略的重要内容。文化振兴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精神内核,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工程。在乡村文化振兴中,抓住数字智能技术发展的有利机遇,以数字智能技术赋能乡村特色文化,使得乡村数字智能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与价值指引。其次,文化数字化乡村: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文化振兴新策略,其本质在于依托数字智能技术助推乡村特色文化发展,推进乡村数字智能设施的建设,抓好农村文化数字的开发、传播与交流等工作,形成数字智能化消费产业,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实现乡村文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再次,从农村的社会实践活动来说,乡村文化振兴不仅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也为乡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能。文化数字化乡村建设,其目的在于减少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提升农民的数字素养,实现数字智能技术赋农。文化数字化具有以往媒体无法比拟的特点,将会极大延伸农村特色文化的存在空间,冲破当前乡村特色文化的生存困境,从而促进乡村文化与数字智能技术的融合,有利于实现农民的共同富裕。

  农富才能国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二十大吹响了通过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文化数字化乡村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也是助推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方面,农村特色文化发展则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应立足于乡村的现实情况,开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乡村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提升农民的参与主体性,以实现乡村农民生活更富裕,乡村人文气息更浓厚。

  何以必要

  乡村文化振兴能够为农村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乡村特色文化不仅亟待发掘与保护,而且需要继承与利用。新时代,把数字智能技术较好地应用到乡村文化振兴之中,将文化数字化当作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拓展乡村特色文化的发展空间,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回应文化振兴需求。数字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乡村农民的生产、生活场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智能网络延展了农村的活动空间,数字智能已经渗透到乡村农民的日常生活中。依托乡村数字智能建设,将数字智能融入乡村文化振兴活动中,既可促使乡村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又可缓解乡村基层文化建设人员不足所带来的诸多不便。

  优化乡村治理需要。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1]在乡村文化振兴中,数字治理注重多方参与、主体协作的模式。而以往的乡村参与活动主要是由上而下的管理模式,行政部门过多强调文化产品的供给,村委更多地处于主导地位,村民则更多地处于信息被动局面,这种不均衡的态势阻碍了村民与上级部门的沟通与交流。数字智能技术的发展,冲破了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劣势,促进了乡村治理的革新,提升了多方主体参与的意识。同时,因数字智能技术的即时性与可视性,在乡村特色文化活动中,村委、企业、村民等都成为文化的生产者与发布者,可共享数字智能技术所带来的文化成果,能有效破解乡村治理的难题,推进了基层治理方面的革新。

  反映乡村文化产业需求。跨领域融合是当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态势,这种发展模式不仅仅是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数字智能技术发展进一步推进了这种态势。在以前,文化的渗透力得不到充分的彰显,文化与产业融合性有待于提升。新时代,随着数字智能技术的发展,跨领域融合正是数字智能技术的显著优势,并让数字技术与文化之间的融合成为可能,文化数字化乡村就是明显的例子。乡村文化与数字智能技术的融合,无限的数字智能资源与乡村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让乡村文化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同时,各地乡村因地制宜,打造符合乡村特色的文化产业,如村民结合当地情况开展直播销售、线上展示传统民俗等活动,提升了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能,赋予了乡村特色文化以崭新的业态。

  厘清发展新思路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文化数字化乡村建设迫切需要从传统方式向现代数字智能化方式转变,推动乡村文化数字化的发展。

  以数字智能技术为平台,拓展乡村文化发展的新领域。弘扬向善价值乡村理念是乡村文化建设的灵魂之所在,乡村文化与数字智能技术的结合为弘扬乡村特色文化提供了新的空间。乡村传统文化如尊老爱幼、勤劳善良、诚实节俭、守望相助等,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依然是乡村文化建设的核心。数字智能技术的发展,如微信、短视频、直播等网络形式为传承乡村向善价值理念提供了全新的样式,有助于减少乡村文化建设中“人为”因素的干扰,可构建全方位的文化传播体系。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始终要围绕着农民的实际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为乡村文化振兴和治理提供新动能。为此,以新型数字智能服务为依托,需要进行数字设施建设和相关的培训,为群众学习智能技术提供方便,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与治理的现代化。此外,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中,须以群众的生活场景为纽带来实施相关的活动,这样有助于把乡村原有的乡土风情传播出去,能够把原本晦涩的乡土观念用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视频展示出来,可以赋予乡村特色文化新的意蕴。

  以数字化互动性为核心,助推乡村文化发展的新场景。乡村文化与数字智能技术二者的融汇为乡村传统文化带来了新的活力。在立足于乡村现有文化特色的前提条件下,利用云计算、直播、人工智能、AI技术等对乡村文化进行转化和创新,构建文化数字化乡村传播新平台,推动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与乡村产业的融合。首先,在乡村文化振兴中,以建设乡村数字智能设施为契机,提升新一代乡村农民的数字素养。数字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有助于减少城乡之间数字智能发展的“鸿沟”,让农民在数字智能的“参与”中学习新技能,让乡村文化“亮起来”“活起来”“传出去”。其次,以一定的准则来规范数字智能技术的均衡使用。在乡村文化发展中,数字技术与乡村文化建设之间张力的存在,原因在于技术性与价值性二者之间的不匹配关系,数字技术提升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区域,也带来了大量文化产品的输入和产出。但是数字技术并不能催生乡村文化产业建设何以可能,维护乡村文化安全重要性成为面对的议题。在文化数字化乡村建设背景下,既要提升乡村党员群众的数字技术水平,又要提升乡村党员群众的政治素养,避免工具性思维,学会以价值论的视角来审视技术化的极端倾向,避免失衡现象的发生。再次,构建乡村文化与数字智能技术融合的新舞台。在乡村基层党组织引导下,通过数字智能设施建设与人才引进相结合,把乡村文化与短视频、VR等数字技术融合起来,构建情境体验式文化馆、生态园与戏剧园等文化中心,打造全景式、立体化与真实化的乡村文化展示平台,让文化数字变成乡村文化振兴的新舞台。

  以培育乡民数字素养为起点,提升乡村文化发展的新业态。培养新时代的“新农人”,提升“新农人”的数字意识。乡村文化与数字智能技术的有机融合,是实现乡村文化发展的新模式,也是新时代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乡村特色文化是乡村数字智能文化产业的重要根基,文化数字化乡村是新时代乡村数字建设的有机构成部分。首先,以数字智能技术赋予乡村文化产业的新形态,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现代化。以乡村党组织为引领,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拓展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空间,发展适合乡村的民俗参与、休闲农业、戏剧体验等乡村文化新业态,推动现代乡村文化产业体系建设。其次,以数字技能技术为依托,活跃乡村文化消费活动的新领域。伴随着智能网络、直播、抖音等进入乡村,乡村文化消费走上“云端”,线上与线下的结合让乡村文化产品生产、消费与数字智能技术融汇起来,丰富了乡村文化消费的新样态,为乡村农产品和乡村文化产业带来了新活力。再次,优化乡村发展环境,助力乡村文化产业的腾飞。利用数字智能技术提升群众参与网络的能力,拓宽乡村文化产品消费的新形式,催生文化数字产业的新发展,如创意非物质文化、数字民俗体验、数字生态观光等,给更多的消费者提供全新的文化体验,推动乡村文化产品消费的时间与空间的飞跃。毫无疑问,通过数字智能技术与乡村文化产业的融汇,提升了农民的数字素养,涵养了农民的乡村情怀,文化数字化乡村逐步变成了现实,带来了乡村文化数字消费的新态势。

  总之,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是要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书写中国式乡村现代化之路。在数字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乡村可乘势而为,抓住机遇,让广大村民学习并拥有数字智能技术,提升乡村党员群众的数字智能素养。以数字智能技术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助推文化数字支撑乡村振兴,进而增加农民的收入,带动出符合乡村气息和乡村实际情况的文化产业新形态与新场景,提升乡村村民物质与精神共同富裕的文化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作者:李建立,平顶山学院教授 本文系校博士科研启动项目《延安时期高校政治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PXY-BSQD2023034)及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河南省大中小一体化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研究》(2024-ZDJH412)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