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浩:黄河农耕文化对“天人”关系的认知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05-28 09:36

  天人合一

  黄河之所以被认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不仅在于黄河养育了华夏儿女,更在于以黄河为载体孕育出了一种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在农耕社会,人们要靠天吃饭,因此保持了对“天”的敬重、敬畏和感恩,出现了“敬天”“畏天”“和天”等思想,要求人在“天”允许的范围生产与生活。华夏文明出现的早期,人们在认知领域的主要任务就是打通“天”与“人”的关系、会通天道与人道,实现“天人合一”,这种人道与天道会通、人与自然和谐的思维方式反过来又影响到人们的行为抉择。

  与“人类中心主义”思维方式不同,“天人合一”思维框架强调要把人放置在整体自然中,在整体自然中找寻自身的位置。“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在整体中只“居其一”,而且,人要效法天地,而不能破坏天地自然的运行法则。由于“上天有好生之德”,那么维持整个天地自然的生生不息便成为对人类活动的必然要求。这种敬天畏天、“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无疑蕴含了生态保护及生态伦理的思想基础。

  不违“天时”

  与“天”相对应的是“天下”,“天下”的合法性来自“天”,不违背“天时”是黄河农耕文明的显著特征。一年四季的变化规律及趋势被称为“天时”,如果不掌握和顺应“天时”,便不能很好地从事农业生产,这便是古代社会比较重视天文历法的原因之一。如果某个王朝不注重历法,或者制定的历法不符合“天时”,便不能指导农业生产,就会受到“天”的惩罚。因此,历法的制定不只是关乎农业生产的事情,还关乎政权的兴衰成败。

  不违“天时”也是尊重和敬畏自然的表现,尊重和敬畏自然还表现在对待自然万物的态度上。孟子认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做到不违农时、节约利用和爱护自然生物,才能够长治久安。可以说,把治理“天下”与对待“天”的态度关联起来,是当时人们的普遍认知。就是说,要想天下太平、长治久安,必须获得上天的护佑,而要想获得上天的护佑,必须尊崇“天”的法则,具备“天德”。

  效法“天德”

  “天”拥有什么样的品德呢?《周易·系辞传》认为,“天地之大德曰生”,爱惜生灵,不事杀戮,是天地之美德。人们只有取法于天地之大德,减少杀戮,爱惜物命,才能够得到上天的护佑。一个政权也是如此,只有让众多的生命得以存活、生生不息,这个政权才具备合法性基础,才能够得到上天的青睐。由此可知,黄河农耕文明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意蕴。所谓生态,就是让万物保持“生”的状态。

  孔子认为,“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上天不会言语,但可以通过四时的运行和百物的生长发育呈现自身。让四时运行有序、百物繁衍生息,就是“天”的法则,也是天的品德。矗立在天地之间的人,应效法天地之德,“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此才能够长久存活下去,不然只能自取灭亡,它要求人的思想行为要取法天地运行的法则(道)。

  重视“天象”

  人们通过什么方式领会天意呢?《易·系辞上》:“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古人通过观天象,把星象移动方向和地球气候变化相关联,服务于农业生产。重视“天象”,就是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从而指导生产生活实践。古人还常常把“天象”和政权的兴衰联系起来,上天垂象,即上天通过“灾异”或“祥瑞”征兆显示自身意志,发出警示,人们据此窥探和领会天的意志,从而推测政权兴衰,并调整自身行为。

  观察“天象”的任务是由圣人完成的,圣人既了解专门的自然科学知识,也能够把握治国的道理。或者,由专职人员(“在男曰觋,在女曰巫”)通过观察“天象”,窥探和领会天的意志,沟通民神。具有较高修养和境界的圣人或具有专门知识的专职人员,才能够洞悉和掌握“天象”,并与“天”进行沟通,传达天意。孔子认为,“君子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因此,个人通过修身养德成为圣人君子,就变得十分重要。

  总之,黄河农耕文明非常注重“天”的作用,并在“天人”关系的框架下定位“人”的地位和价值,以“天德”和“天意”指导人们的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形成了畏天、敬天、尊天、合(和)天等的基本观念,这对于当今社会的生态伦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作者:赵志浩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宗教研究所 本文系河南省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项目“先秦中原地区共同体思想研究”(2022XWH106)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