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洁:积极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河南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自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河南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积极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河南实践。
一、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
“有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河南各地在推进民族工作时必须坚持宏观和微观结合,立足实际,将工作做到实处、细处,借助具体的抓手、平台,让各族人民能够切身体会到民族融合发展的益处,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
建好基层阵地。着力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主题展馆、主题公园、文化长廊,用灵活多样的方式,着力宣传民族团结和睦的鲜活案例,并把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巧妙融合进去,使各族群众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逐渐增进“五个认同”。虽然全省已经建成各类“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相关的主题展馆、文化公园100多个,但是整体覆盖率依然不高。全省各地市的主要城区、街道、乡镇应高标准规划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主题游园、广场以及街区若干。特别是在人员集中的车站、主题广场等地方设置示范性的点位,突出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题主基调,融入民族团结进步元素。使社会大众“日用而不觉”,在社会面营造浓厚的民族融合进步的和谐氛围。
注重平台打造。依托河南省内的大专院校,特别是郑州大学、河南大学这两所“双一流”高校,逐步建立起全覆盖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中心),开展课题研究,构建理论基础。河南目前已经有中国文字博物馆、开封市民族文化博物馆、河南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展馆3处国家级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以及洛阳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民权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展馆等12处省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在此基础上,布局覆盖更多教育基地,为讲好民族团结进步的河南故事夯实基础。
促进思想相通。共同的思想文化是各民族团结、和睦的基础和源泉。河南有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资源,厚重的文化本来就是我们固根本、利长远的精神支撑。依托河南的黄河文化、根亲文化、汉字文化等极具特色的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数千年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因传承,夯实思想基础,铸牢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防线。除了每年4月集中举办为期一个月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月活动,更应该创新形式,开展各类接地气、见实效的活动。组织开展文化进高校、进企业、进社区等群众文化活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普及、开展培训。让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实起来。邀请各族群众代表共话爱国之心,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各族群众心中。
二、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落实落细
扎实做好润物细无声的各项工作,不断增进民族工作的感知力、感染力、感召力,推进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地,让各族人民获得团结发展的红利,进而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落实创建工作“七进”要求,特别是不断深化品牌建设,推动创建向岗位、景区、医院、社会组织、新经济组织等的延伸。总结各地市的优秀经验,全面开展“同心融合浇灌团结花”的各类主题活动,争取将宣传阵地融入社区街道,为共建共享打下良好的基础。全省要进一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建设,加大表彰力度,对民族团结进步的模范集体、模范个人给予嘉奖,营造人人争当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的浓厚氛围。
进一步落实“三项计划”。河南把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和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等“三项计划”作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共青团河南省委从2018年开始举办豫疆青少年夏令营,现已初具规模。今后要持续邀请更多的青少年切实融入民族团结进步的实践。把有效落实“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作为创新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社区”工作的重要抓手,推动新时代社区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各大移动媒体播放豫疆两地的丰富资源,把各民族“三交”融入文旅产业发展的全过程,打造特色鲜明的文旅消费聚集区,切实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加强教育管理。河南各地应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将其纳入服务管理体系。在全省范围内培育形成小城镇“集中式”、中等城市“交心互动式”、大城市“多点分散式”、高校所在地“教育互动式”、基层“党建引领式”等5种服务管理举措,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本在人。我省要从教育入手、从孩子抓起建强主阵地。具体来说,要加大对民族聚集地区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的条件,优化资源的配置,补齐民族地区教育的短板;培养和引进能力素质强的教师队伍,切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浸润心灵,锻造人才。
三、增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效果
坚持目标导向、效能导向,通过“有形有感”最终达到增进“五个认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族群众中入脑入心的效果。
各族群众在共享成果中增进团结。全省各地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应充分考虑实际情况。特别是立足我省各族群众总体上插花分布的实际,找准民族工作切入点和发力点,创新开展各类民族团结融合发展的活动。引导全省近千个民族聚居村与周边的社区、企业以及学校等结对,实现“一对一”“一对多”的良性互动。协助少数民族聚集地举办各类实用技能培训班,增加覆盖的人群,提升其技能水平,形成同学技术、同提技能、同促就业、同兴产业的良性循环局面,推动结对村共同发展、各族群众都能得到实惠,共同致力于经济社会建设。加大财政支持,结合当地发展的资源优势,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投建各具特色的现代产业园区,吸引有实力的企业融入、投资,推动少数民族聚集地的经济发展。
在各民族团结互助的生动实践中促进成果共享。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推动一大批惠民措施的落地,使民族团结进步真正可感,转化为各族群众的现实所盼。着力建成能够拉动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改善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使全省各族群众能够共享发展成果与红利。摸清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堵点、痛点,探索交融发展的新途径,打造多位一体的经济发展平台,推动各项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能。
共建共享形成合力。河南各地扎实推进民族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抓手,通过党建引领,以社区网格化管理为基础,广泛联系社区各民族居民,凝聚社会各方合力,强化社区服务功能,深入少数民族群众,真正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想,积极解决辖区内各族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总结工作经验,创新性推动主题活动的展开,建成各族群众和谐交往的社区,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比如郑州市管城回族区西大街街道的“谢阿姨工作站”,致力于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调解邻里矛盾,通过开展形式多样、有趣好看的各类活动,助力各族群众共居共建共享和谐社区。
(作者:芦洁 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科技文化教研部)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