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为政以德”思想传承发展的时代意蕴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05-29 09:2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为政以德”作为中华传统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同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思想彼此契合,构成了当代中国治国理政的文化根脉。

  “为政以德”出自《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设置、建立,即“立其本、立其位”;“以”,使、令;“德”,即“得”,行“圣人之道”“善人之道”而后所得;“譬”,晓谕、使人知晓,引申为“彰显”;“如”,像;“居”,处在;“所”处所、位置;“共”,通“拱”,为执持之意。因此,“为政以德”,即行使“圣人之道”“善人之道”,就可以使国家治理如同“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一思想在中国数千年的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形成了丰厚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以德治国、以德为官、以德新民、以德和天下”等内容。其一,“以德治国”是“为政以德”思想的理念呈现。“以德治国”强调为政者要持有“仁德”之心,以“德治”治理天下。“国之所以为国者,德也。”(《春秋繁露》)统治者只有做到“以德配天”“敬德保民”“德刑相养”,才能实现“甘于饴蜜,固于胶漆”的治理效果。其二,“以德为官”是“为政以德”思想的道义保障。“以德为官”就是官吏要修身正己,坚持“公正无私”的官德修养和“敬民爱民”的为官胸怀。“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强调为官之道就是要推己及人,以自身道德涵养影响他人,为百姓树立道德标杆,“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其三,“以德新民”是“为政以德”思想的教化结果。“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阳货》)通过构建“仁义礼智信”等社会伦理道德体系,培育百姓“温良恭俭让”的内在品德修养。其四,“以德和天下”是“为政以德”思想的价值旨归。“以德和天下”体现了“为政以德”思想中“盛德”的价值旨归,它提倡以“亲仁善邻”协调万邦,最终实现大一统。“天下和平,则灾害不生。”(《十三经注疏》)“以德和天下”蕴含着“民惟邦本”的基本逻辑,内含着“以和为贵”的外交理念,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对于“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的最高理想的憧憬和追求。

  “为政以德”同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思想“性质相异”,却“内容相通”,它们具有高度契合性。没有“对立”也就无所谓“统一”,“契合”是对立中的统一。“为政以德”思想产生于中国传统农耕社会,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为了实现一切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抛开阶级立场的根本对立,两者在社会政治治理等方面是相通的。其一,“以德治国”同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的内在契合。“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率先垂范”是为政者“令行”的必备条件,这种治理方式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具有相通性。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调节利益关系的一种特殊上层建筑,它服从服务于特定的社会利益关系。“为什么人服务”是区别不同道德类型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道德是为人民服务、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正如列宁指出:“道德是为人类社会上升到更高的水平,为人类社会摆脱对劳动的剥削服务的”,“为巩固和完成共产主义事业而斗争,这就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础”。因此,两者在国家治理方面具有内在一致性。其二,“以德为官”同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的有机结合。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力量的斗争中,只有把自身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不同的、相对立的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无产阶级政党成立之日起,只有不断加强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才能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共产党人的官德修养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基础,这与传统文化中的“为官以德”具有内在契合性。其三,“以德新民”同马克思主义教化育人观念的彼此融通。《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以便德国工人能够立刻利用资产阶级统治所必然带来的社会的和政治的条件作为反对资产阶级的武器,以便在推翻德国的反动阶级之后立即开始反对资产阶级本身的斗争。”马克思主义教化育人观念旨在通过宣传与教育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传授给无产阶级,让无产阶级拥有科学的理论武装。传统教化理论也是用封建道德规范教化百姓,它们主张教化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只是马克思主义教化服务的是无产阶级自身。其四,“以德和天下”同马克思主义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思想贯通。《共产党宣言》中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自由人联合体”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而构想的理想状态,它是全人类解放学说的核心观念和最终理想,这同“以德和天下”思想具有高度契合性,都体现了对构建美好世界的崇高追求。

  “为政以德”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在当代中国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完成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一,从社会治理方式看,实现了从“以德治国”到“德法共治”的发展。“为政以德”主张的“以德治国”“施仁政于民”,建构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仁政”治理方式。在当代中国,传承发展“以德治国”的基础上,形成了“德法共治”的治理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它们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互为动力、相辅相成。“为政以德”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的指导下,建构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形成了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理政方式。其二,从执政主体来看,实现了从“以德为官”到“永葆清正廉洁政治本色”的转化。“以德为官”是“为政以德”对执政主体的官德要求,主张选贤任能、任人唯贤。这一理念同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具有高度契合性,都要求执政者应有责任担当意识。传承发展这一重要思想,形成了新时代“官德修养”的理论,提出了领导干部要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正如习近平指出,“全党同志都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做到克己奉公、以俭修身,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其三,从教化对象来看,实现了从“以德新民”到“培育新时代好青年”的进步。“以德新民”主张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同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为政以德”教化理念中汲取养分,传承和发扬了“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价值理念,以德新民、教化育民,形成了“培育新时代好青年”的重要理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其四,从价值旨归来看,实现了从“以德和天下”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以德和天下”体现了中华文明“尚和合”“求大同”的文化传统,它同“真正共同体”理论具有高度契合性,都体现了对构建美好世界的崇高追求,它们相互成就,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来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传承和追求的是和平和睦和谐理念。我们过去没有,今后也不会侵略、欺负他人,不会称王称霸。”推动构建以“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目标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为人类和平发展事业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为政以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同马克思主义有着不同的来源,但它所蕴含的“以德治国”“以德为官”“以德新民”“以德和天下”等内涵,与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思想具有高度契合性。深入挖掘“为政以德”思想的时代价值,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其传承发展,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能够为新时代治国理政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

  【作者:王新刚,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副院长;杨宇帆,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本文系河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廉洁文化研究中心”自选项目的研究成果】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