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永建:高校贯彻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法》的六个着力点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05-30 09:27

  2024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考察时强调,学校要上好思政课,教育引导学生明德知耻,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努力成为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自2024年1月1日起,《爱国主义教育法》正式实施。高校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把爱国主义贯穿于高校教育全过程,激励师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强国之行。

  着力点一:建立《爱国主义教育法》的宣传普及和实施机制

  高校要向本校师生员工、向社会广泛宣传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刻内涵、重要意义,讲清《爱国主义教育法》立法的基本原则、任务要求、重要举措、支持保障,唱响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主旋律,体现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本质要求,凸显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鲜明主题。高校要建立起党委领导,涵盖学校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协调高效的宣传贯彻《爱国主义教育法》的机构机制。高校要把爱国主义教育法贯穿在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各项任务活动中。

  着力点二:坚持不懈对师生员工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高校要及时全面地向师生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要围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聚焦改革发展稳定的大问题,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回答好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中国之问、人民之问,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要结合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伟大成就,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以增强师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着力点三:利用好高校历史文化资源,倡导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近代以来,我国高校在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学习工作过的地方,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密不可分,北大、清华、中科大等大学与“两弹一星”精神,上海—西安交通大学的西迁精神,吉林大学黄大年等英模事迹,运用好这些宝贵的资源,激励教师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成为胸怀祖国、服务人民、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家;激励广大青年学子成为有大志、明大德、有大才、能吃苦、肯奋斗,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着力点四: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开好思政课,培养大学生“五个认同”

  当前,我国高校开设了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等六门思政课,而且全是必修课。这些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涉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讲好讲活这些思政课,有利于学生了解我国国情,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有利于青年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奋斗精神和时代精神,增强学生“四个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励学生积极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着力点五:结合高校特点,利用好重要的节假日,宣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五四青年节的宣传庆祝活动,要弘扬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五四精神,激励引导新时代青年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勇担时代责任,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清明节、烈士纪念日时组织学生缅怀先烈、崇尚英雄,继承先烈意志等活动,不仅可以让他们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更可以激发他们的报国情、强国志。在国庆节时不仅要广泛宣传国家的发展成就,更要引导师生员工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要组织师生开展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弘扬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家国情怀。

  着力点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高校应发挥联系中外、文化交流活跃的优势,结合创新发展、和平发展、共同富裕、环境保护、民主人权等国际热点话题,精心谋划更具亲和力与实效性的传播议题,向世界宣介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努力展现中国既古老又现代的中国形象,努力展现中华民族团结、安定有序、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良好形象,更好更多地向世界阐释推介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现当代文化,展现中华民族开放包容、自信谦逊的心态,明德弘道、仁义为本的精神追求,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作者:孙永建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本文系河南理工大学人文社科重点课题《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传统、历史经验、及世界意义》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