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琬婉:“两个结合”的三重逻辑意蕴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06-06 09:56

  “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两个一百年”交汇处的关键节点,不断推动理论创新的科学成果,也是中国共产党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庄严宣示。“两个结合”在形成的过程中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一方面,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马克思主义要想扎根中国大地,发展创新,就必须结合中国具体国情,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的话语体系,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以便我们充分理解和运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否则就会沦为“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需要不断与时俱进来延续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并不是脱离实际、咬文嚼字的学问,而是诞生于实践中,经实践验证,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所强调的:“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只有不断与时俱进,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中,不断创新理论成果,才能不断延续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不断激活马克思主义的活力,才能得以不断发展。

  能够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由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的实践需要,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经十月革命传入中国后,其主张受到广大中国人民的欢迎与支持,最终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绝不是偶然的。中国文化中朴素的社会主义元素提供了中国人民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基础。同时,马克思主义也是同广大中国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相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骨神韵、革命文化的刚健激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兴盛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融为一体,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重要理论资源。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具有了更为深厚的底蕴。

  能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联系:一方面,作为一种外来理论,马克思主义要想在中国大地扎根发芽,就必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另一方面,传承了五千多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想在当今社会被人们正确认识,不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必须借用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工具,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例如,坚持人民至上,用马克思主义人民性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的文化基因。从孔子以“德治”为核心的民本思想,到孟子的“民贵君轻”,再到荀子的“君舟民水”,民为邦本的治理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理念。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当前,中国正在经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强大的动力。

  历史逻辑: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

  马克思认为,任何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只能回答特定时代提出的问题。他指出:“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他们始终将坚持理论原则与灵活行动策略相结合,强调各国无产阶级应该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去灵活运用。列宁也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方法和行动指南。他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运动结合的现实意义,提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列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具体国情和民族文化相结合,领导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成功完成了社会主义由理论到现实的飞跃。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探索,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经过慎重思考,提出要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党的八大的召开,标志着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取得初步成果。《论十大关系》的提出,标志着这一探索的开始。

  改革开放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实际,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标准提高到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邓小平同志指出:“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以这一讲话精神为指导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从十二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之后,面对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党如何保持先进性与纯洁性,中国共产党又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这些理论硕果都使“两个结合”的历史脉络得以延续。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高度,以巨大的勇气创造性地提出“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既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又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可以说,这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层面反映着中国特色。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不断推进“两个结合”,才在固本开新中取得了一系列理论硕果,开辟了“两个结合”的新境界。

  实践逻辑:

  新时代推进“两个结合”,不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一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苏联解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后来,苏共的历史被彻底否定,各级党组织没有任何作用。意识形态决定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深入贯彻两个“结合”,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保护。我们要积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积极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典籍整理工程等。比如典籍整理工程,新时代,我们不仅要运用科技手段保护好珍贵文献,还要做好散落古籍的征集工作,加强对古籍的研究和解读,准确阐释经典文献,推进文化传承。除此之外,我们要汲取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不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进“两个结合”。

  加强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要深挖底蕴内涵。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这就启示文艺创作者们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努力打造更多真正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二是注重创新表达。通过数字科技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增强受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还可以利用短视频、直播平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生活的路径

  使中华文化基因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深入推进以文化人。比如,西安致力于打造汉服城墙兵马俑、歌舞乐队不夜城,人们在大雁塔脚下的古诗词街背诵着古诗词,还可以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探索优秀传统文化。西安市不断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创新营造全唐市井文化生活沉浸式体验场景。这启示我们要坚持活化利用中华文化,坚持人人共享,让更多人参与到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来。

  (姓名:梁琬婉 单位:中共焦作市委党校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