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设︱世界文化地标调研报告(上)
编者按
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地传承发展。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一周年之际,河南日报理论部、大河网学术中原联合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近日推出特别策划《“甲”设》,刊发社科专家就怎样更好地把殷墟甲骨文打造成为中华文化新地标的理论文章。今天推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课题组提供的《“甲”设》重磅番外篇《世界文化地标调研报告》第一部分,包括15个全球文化地标案例分析,敬请关注。
地标意味着某物附着于地表,具有不可移动的基本特性。英译为Landmark,包含了特定的自然景观和人类设计的文化景观。这些景观以其最具区域群体文化的特征,不仅彰显着该区域历史文化的特质,而且以典型的象征意义和文化符号承载了文化记忆与文化联想的隐性功能。地标的物质类型,可能包括单体建筑、建筑群、遗址或遗址群、线性连续体,及其周围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等。我们认为,文化地标是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能够代表一定地区历史文化风貌的独特标识性建筑或文化景观。作为人类文明标识体系的组成部分,文化地标应当是能够代表某地历史文化风貌,承载文化内涵,具有文化精神价值、地域代表价值和空间指示价值的重要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地标是一座城市最具魅力、最有代表性的形象标识。城市文化地标建设可以为城市留下历史文化的见证,传承历史文化,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城市,传承先民们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和智慧。文化地标可以吸引游客,带动城市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发展,提升城市文化的辨识度、影响力和品牌效应。在文化经济时代,城市文化地标越来越成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一、全球文化地标案例分析
1. 古根海姆博物馆——西班牙毕尔巴鄂市
地标简介:古根海姆博物馆是所罗门·R.古根海姆基金会旗下所有博物馆的总称,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私人现代艺术博物馆之一,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是其一个分馆,由美国加州建筑师佛兰克·盖里设计,在1997年正式落成启动,它以奇美的造型、特异的结构和崭新的材料立刻博得举世瞩目。该博物馆全部面积占地24000平方米,陈列的空间则有11000平方米,分成19个展示厅,其中一间还是全世界最大的艺廊之一。整个博物馆结构体是由建筑师借助一套为空气动力学使用的电脑软件(CATIA)逐步设计而成。博物馆在建材方面使用玻璃、钢和石灰岩,部分表面还包覆钛金属,与该市长久以来的造船业传统遥相呼应。
形成过程:西班牙毕尔巴鄂市始建于1300年,因优良的港口而逐渐兴盛,在西班牙称雄海上的年代成为重要的海港城市,17世纪开始日渐衰落。19世纪时,因出产铁矿而重新振兴,但20世纪中叶以后再次衰微,1983年的一场洪水更是将其旧城区严重摧毁,整个城市雪上加霜,颓势难挽,虽百般努力却苦无良策。20世纪90年代初,毕尔巴鄂已沦为欧洲寂寂无名的小城。当地政府决定作出改变,主导实施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修建博物馆是其中的重要环节,1993年市政府投入12.7亿美元与美国古根海姆基金会合作修建了当地的古根海姆博物馆。1997年博物馆建成后第一年就吸引了130万参观者前来打卡,开馆仅6年便全部收回项目资金。博物馆创造了45000个就业机会,直接门票收入占到了毕尔巴鄂全市财政收入的4%,相关产业收入占到全市财政收入的20%以上。
古根海姆博物馆的打卡盛况,极大地促进了毕尔巴鄂旅游业发展,并带动了一系列城市更新举措。以古根海姆博物馆为龙头的博物馆、艺术展览馆、创意中心、古董商店数量的大幅增加,打通并完善了毕尔巴鄂的整个艺术产业链,在此基础上的多元化城市更新策略引导了毕尔巴鄂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古根海姆博物馆片区成为主推商业艺术消费的城市文化中心,以艺术生产为主的老城区也重新焕发了活力,原有的艺术相关产业与新兴艺术产业进行了有机的融合。
毕尔巴鄂“一个博物馆带动一座城”的发展模式,已经被哈佛大学归纳总结为“古根海姆效应”,成为城市更新的研究课题。2004年毕尔巴鄂在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荣获世界最佳城建规划奖。2010年凭借出色的城市建设与管理,荣获首届“李光耀世界城市奖”。在2017年欧洲最佳城市评选中,毕尔巴鄂力克维也纳等城市,以综合实力荣获“欧洲最佳城市”称号。
2. 埃菲尔铁塔——法国巴黎
地标简介:埃菲尔铁塔位于塞纳河南岸,巴黎的战神广场,建成于1889年。得名于它的著名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古斯塔夫·埃菲尔,是世界著名建筑、法国文化象征之一、巴黎城市地标之一、巴黎最高建筑物。埃菲尔铁塔高300米,天线高24米,总高324米,铁塔由很多分散的钢铁构件组成,共用去熟铁7300吨,曾保持世界最高建筑45年。塔分三楼,其中一、二楼设有餐厅,三楼建有观景台。
形成过程:1889年,为纪念法国大革命100周年,法国决定在巴黎的战神广场修建一座高塔。法国政府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建筑师的100多份设计稿,最终决定采用设计师古斯塔夫·埃菲尔的设计:一座300多米高的全部由钢结构做成的铁塔。这个决定遭到了社会上许多人的抗议,他们纷纷联名上书给法国政府,希望能停下这个可笑的“不可能的任务”,有300多名法国社会知名人士签署了一份《反对修建巴黎铁塔》的抗议书,其中包括了鼎鼎有名的小仲马、莫泊桑、左拉等文坛巨匠。反对者认为在巴黎心脏位置安装一个难看的“黑烟囱”,会破坏巴黎原有的古老建筑群错落有致的风景,巴黎将不复浪漫之都的名号。但随着铁塔拔地而起,反对的声音渐渐消失,敬畏声、赞美声日益增多,人们无不对这座高耸入云的铁塔产生由衷的感慨,不少人开始觉得这将是巴黎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建筑,一时之间巴黎铁塔成为法国名流最爱光顾的地方,不少当时反对它的人都热衷于到这里的二楼餐厅用餐。100多年来埃菲尔铁塔被用于作为气象和天文观测站、物理实验站、战略观测站、光电通信站、电灯和风研究灯塔等,浪漫的法国人为埃菲尔铁塔赋予了无数浪漫传说,留下了很多逸闻趣事,让埃菲尔铁塔成为法国人的精神象征。如今,埃菲尔铁塔已经经历了从技术到艺术进而转变为象征符号的过程,成为法国和巴黎的一个重要景点,是现代巴黎的象征(巴黎圣母院是古代巴黎的象征),它显示出法国人异想天开式的浪漫情趣、艺术品位、创新魄力和幽默感。它代表着当时欧洲正处于古典主义传统向现代主义过渡与转换的特定时期。埃菲尔铁塔已经成为巴黎的象征、法国的象征,早已融入法国人的血脉中,成为他们的骄傲,被法国人爱称为“铁娘子”。埃菲尔铁塔每年为巴黎带来15亿欧元的旅游收入。
3. 自由女神像——美国纽约
地标简介:自由女神像全称自由女神像国家纪念碑,位于美国纽约自由岛。1865年,爱德华·德·拉布拉耶建议,法国在美国建国100周年之际,赠送一尊代表自由的雕像。雕像于1876年开始制作,1886年竣工。自由女神像重45万磅,高46米,底座高45米,整座铜像以120吨钢铁为骨架,80吨铜片为外皮,30万只铆钉装配固定在支架上,总重量达225吨。自由女神穿着古希腊风格服装,头戴光芒四射冠冕,七道尖芒象征七大洲。右手高举象征自由的火炬,左手捧着《独立宣言》;脚下是打碎的手铐、脚镣和锁链,象征着摆脱暴政的约束和自由。1924年,自由女神像被指定为美国国家纪念碑。198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形成过程:自由女神像成为文化地标的原因有二。首先是它的地标意义,自由女神像位于纽约港航线附近,进出港口都可以望见。19世纪末,洲际旅行尚无空中航线,越过大洋的运输工具只有轮船,而纽约港是美国沿海最大的港口,大多数旅客进出美国都要经过该港口,当海轮驶入纽约湾时,由于海面的曲度,船上游客尚不能望见纽约市内高楼,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座巨大的雕像。雕像手握火炬、向空中高高举起,目视前方,姿态优美。此时,有的游客向她招手,有的游客给她拍照。尤其是夜间,火炬内的灯光通明,加上由小岛地面射向巨像的探照灯光,使自由女神雕像更为清晰、壮观。同样,当海轮驶离市区码头时,也要经过她的旁边,旅客中有人向她摆手,有人大声同她再见,自由女神像已成为船舶进出纽约港的一大景观。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由女神像的象征意义更加凸显。首先,自由女神代表了自由和平等的精神,她手持火炬和橄榄枝,象征着智慧、和平和自由。她的形象成为全世界人民追求自由、平等和友谊的象征。其次,自由女神代表了人类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她身穿长袍、头戴王冠,展示了女性的美丽和力量,她的形象被广泛地运用到艺术作品中,如雕塑、绘画等。再次,自由女神代表了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作为美国的标志之一,自由女神已经成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出现在各种场合,如纪念碑、邮票、货币等。自由女神的形象也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悉尼歌剧院——澳大利亚悉尼
地标简介:悉尼歌剧院位于澳大利亚悉尼市的悉尼港边,1959年3月动工建造,1973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是澳大利亚地标式建筑。悉尼歌剧院占地面积1.84公顷,坐落在距离海面19米的花岗岩基座上,最高的壳顶距海面60米,总建筑面积88000平方米,有一个2700座的音乐厅、一个1550座的歌剧院和一个420座的小剧场,有展览、录音、酒吧、餐厅等大小房间900个。悉尼歌剧院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歌剧院之一,也是澳大利亚最重要的文化和艺术中心之一。2007年,悉尼歌剧院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为文化遗产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形成过程:悉尼歌剧院成为文化地标,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独特的建筑设计。悉尼歌剧院的建筑设计是著名设计师尤恩·乌松的杰作,整个建筑由许多个混凝土壳体组成,外观宛如一艘巨大的白色帆船伫立在悉尼海港之上,这种独特的造型使得悉尼歌剧院成为世界上最容易被人们认出的建筑之一。二是世界一流的艺术表演。悉尼歌剧院每年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艺术表演,包括歌剧、芭蕾舞、音乐会等。参加演出的不仅有澳大利亚本土的艺术家,还有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艺术家。无论是演出的品质还是节目的多样性,悉尼歌剧院都可以与世界上其他顶级艺术表演场所相媲美。三是文化交流与教育。悉尼歌剧院还扮演着文化交流与教育的重要角色,它不仅举办各种艺术表演,还定期举办音乐会、大师班、研讨会等活动,为艺术家和观众提供交流的机会。此外,悉尼歌剧院还有自己的艺术学校,培养了许多优秀的艺术人才。这些活动和教育的举办,丰富了澳大利亚的文化生活,也为年轻艺术家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如今悉尼歌剧院已经成为悉尼的地标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慕名而来,欣赏悉尼歌剧院的建筑美和艺术表演。在这里,游客可以参观歌剧院内部,了解这座建筑的背后故事,并享受一场精彩的艺术表演。悉尼歌剧院为悉尼的城市形象增光添彩,也为澳大利亚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5. 比萨斜塔——意大利托斯卡纳省比萨城
地标简介:比萨斜塔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省比萨城北面的奇迹广场比萨大教堂后面,建造于1173年8月,当时由比萨大主教启动了这座塔的建设,是意大利比萨城大教堂的独立式钟楼。比萨斜塔外墙面均为乳白色大理石砌成,各自相对独立但又形成统一罗马式建筑风格。比萨斜塔高约55米,直径约16米,由于地基不均匀和施工问题,塔身逐渐倾斜,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斜塔之一。
形成过程:比萨斜塔成为文化地标的原因,一是建筑工艺和艺术价值。比萨斜塔是中世纪建筑的代表作之一,是典型的罗马式建筑风格,用壁柱做装饰,每一块石砖都是石雕佳品,装饰格调继承了大教堂和洗礼堂的经典之作,如同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被誉为中世纪七大建筑奇迹之一。它斜而不倒的优美造型在全世界独一无二,是闻名世界的经典之作。二是比萨斜塔斜而不倒的原因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比萨斜塔的建造始于1173年,由于地基不稳定,在建造到第三层时,塔开始倾斜,建造计划被暂停,直到100多年后才重新开始,到14世纪中叶,塔才完工。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比萨斜塔的倾斜日益加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有很多关于塔为何倾斜的假说,比萨斜塔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众多科学家对塔的倾斜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研究对建筑工程学和力学原理研究都有贡献,还推动了数学在建筑和其他领域的应用。三是有趣的文化背景和相关传说。比萨斜塔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重要象征,被许多艺术家和学者所推崇,其中最有名的可能是意大利诗人但丁,在他的诗篇《神曲》中,比萨斜塔被描述为地狱之门的象征。150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顶上做了有名的自由落体实验,使比萨斜塔成了近代实验科学的象征,一座伟大的科学纪念碑。如今,比萨斜塔成为意大利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被用于各种场合和文化产品中,包括邮票、明信片、纪念品等。比萨斜塔还对意大利旅游业的发展和意大利的国际形象产生了重要影响,自从比萨斜塔成为意大利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以来,每年都有数百万的游客前往比萨参观比萨斜塔,这为意大利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也成为意大利国际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6.罗马斗兽场——意大利罗马市
地标简介:罗马斗兽场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市内台伯河东岸,为古罗马的象征,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斗兽场建于公元72—79年,是罗马帝国征服耶路撒冷后,为纪念皇帝威斯巴西安的丰功伟绩而建,由8万名犹太俘虏用时8年完成,当时被用于大规模人兽、人人角斗活动,也是罗马公民集会的重要场所。斗兽场占地两万平方米,周长527米,可容纳5万观众。斗兽场外围墙高57米,相当于现代19层楼房的高度。整个建筑为四层结构,下面三层分别有80个圆拱,其柱形极具特色,按照多立克式、爱奥尼式和科林斯式的建筑风格顺序排列,第四层以小窗和壁柱装饰,长86米,宽63米,仍为椭圆形。底层地面有80个出入口,可确保在15至30分钟内将场内五万观众全部疏散离场。
罗马斗兽场是古罗马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斗兽场规模宏大,功能完善,结构合理,既是罗马帝国辉煌历史的集中体现,也是古罗马建筑艺术风格的突出代表,在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霜后,斗兽场虽损毁严重,但残留建筑依然宏伟壮观,其形制对现代大型体育场设计也有较大影响。
形成过程:罗马斗兽场于公元72年在皇帝维斯帕先的带领下开始建造,后来在多米蒂安统治时期进行了一系列的修改。公元217年,斗兽场遭雷击引起大火,部分遭到损毁,但是很快在238年又修复,继续举行人与兽或人与人之间的搏斗表演,这样的活动一直到公元523年才被完全禁止。公元442年和508年发生的两次强烈地震对斗兽场结构本身造成了严重损坏,在中世纪时期该建筑物没有受到任何保护,因此损坏进一步加剧,后来甚至被用作碉堡。15世纪时罗马教廷为了建造教堂和枢密院,拆除了斗兽场的部分石料。1749年罗马教廷以早年有基督徒在此殉难为由宣布其为圣地,并对其进行保护。
19世纪以来,罗马斗兽场经历了四次大的修复。尤其是近年来,意大利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对斗兽场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维护工作,如对斗兽场的地基进行了加固和改善,对内部的建筑和设施进行了修缮和保护,同时还采取了现代化的安全管理措施,以确保游客的安全和斗兽场的完整性。作为意大利的标志性建筑,斗兽场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每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
7.巴西基督像——巴西里约热内卢
地标简介:里约热内卢基督像又称巴西基督像,是一座装饰艺术风格的大型耶稣基督像,位于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基督山岛上,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纪念雕塑之一。基督像落成于1931年,由波兰裔法国艺术家朗多夫斯基(PaulLandovsky)设计,历时四年建成。像高38米,左右手的指间距达到了23米,重约1145吨,基座是一座能够容纳150人的天主教堂。雕像中的耶稣基督身着长袍,面向着碧波荡漾的大西洋张开双臂,从远处望去就像一个巨大的十字架,十分威严庄重。2007年7月7日,巴西基督像成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
形成过程: 18世纪50年代中期,天主教神父佩德罗·玛丽亚·博斯向巴西帝国的伊莎贝尔公主提出建造一座大型宗教纪念物的请求,但未受到伊莎贝尔公主的重视。1889年巴西合众国成立后,因政教分离的法律规定,该设想被政府完全否定。1921年,建设宗教地标的设想再次由里约热内卢大主教提出。大主教通过举办“纪念像周”活动进行募捐,并在全世界范围内组织了一次基督像设计竞赛,法国纪念碑雕刻家保罗·朗多夫斯基设计的“救世基督展开双臂”赢得了比赛冠军。1931年10月12日,在科科瓦多山上举行了盛大的基督像落成典礼,巴西总统瓦加斯为塑像剪彩。 2006年10月12日,在塑像落成75周年庆典上,里约热内卢的总主教欧瑟比欧·奥斯卡·舍伊德枢机在塑像下为圣母显灵日做弥撒,并宣布这座基督像被列为朝圣圣地。
基督像是基督信仰文化在巴西最直观的体现,引导着巴西人在基督信仰的道路上持续坚定前行,成为巴西最著名的地标建筑。而在现代世俗化的影响下,基督像在世界艺术文化领域也产生了诸多影响,许多音乐、电影(《2012》《里约大冒险》《速度与激情》《暮光之城》)及游戏(《使命召唤》《海岛大亨》)中都曾出现过巴西基督像的身影,基督像也逐渐成为巴西醒目的文化符号与标志。
8. 小美人鱼铜像——丹麦哥本哈根
地标简介:丹麦小美人鱼铜像位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朗厄里尼港入口处的一块巨大鹅卵石上,1912年由丹麦雕塑家埃德华·埃里克森根据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创作而成,被视为丹麦的象征。小美人鱼雕像为古铜色,高约1.5米,雕像的上半身为一少女,整齐的秀发束在脑后,右手抚在基座的石头上,左手搭在右腿上。下半身似人又似鱼,修长的双腿呈跪姿,腿的下端是细长的鱼尾。小美人鱼背对大海,面朝海岸,头颅低垂,若有所思。
形成过程:小美人鱼铜像的原型来自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于1837年创作的童话《海的女儿》中的主人公。丹麦作曲家费尼·亨利克根据该童话创作了芭蕾舞剧《小美人鱼》,于1909年在哥本哈根皇家剧院上演,嘉士伯啤酒厂创始人之一卡尔·雅各布森观看该芭蕾舞剧后,被小美人鱼的人格魅力和悲怆命运所打动,决定捐资给小美人鱼制作一个雕像。雕刻家爱德华·艾瑞克森(Edvard Eriksen)作雕像师,饰演小美人鱼的芭蕾舞女演员艾伦·普莱丝(Ellen Price)为模特儿原型。整座雕像用青铜浇铸,于1913年8月23日正式展出。
小美人鱼代表了对爱情、自由等美好事物坚持不懈的追求,代表着丹麦作家安徒生的文化遗产,以及丹麦人民的骄傲和自豪。她既是丹麦的象征,也成为这个“童话王国”的宣传大使,对丹麦旅游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小美人鱼形象在世界艺术范围内赢得了巨大赞誉和知名度,以小美人鱼为主题的绘画、雕塑、文学、电影等艺术作品层出不穷,小美人鱼成为世界文化交流的桥梁,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丹麦的艺术和文化。小美人鱼铜像作为这一文化形象的具象化体现,成为丹麦最著名的文化地标,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打卡留念。
1919年以来,小美人鱼曾遭偷盗、切割、涂抹等多次破坏,但都被修复完好。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小美人鱼作为丹麦的形象大使,首次离开家乡来到上海,与550多万游客会面。2013年8月23日是小美人鱼铜像100周年诞辰纪念日,丹麦人在当天举行了一系列庆祝活动,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民众和记者汇聚在长堤公园的海岸边,共同见证小美人鱼铜像的百岁诞辰。当天,丹麦邮政局发行了小美人鱼铜像百年诞辰纪念邮品,包括邮票、明信片、首日封等。
9.鱼尾狮像——新加坡
地标简介:鱼尾狮像是新加坡市中心著名的喷水雕塑,坐落在新加坡市鱼尾狮公园内,是新加坡的城市地标。鱼尾狮是一种虚构的鱼身狮头动物,其形象1964年由时任范克里夫水族馆馆长的布伦纳设计,两年后被新加坡旅游局采用作为标志,1972年,鱼尾狮像由新加坡华人林浪新雕刻完成。像高8.4米,狮子头顶部长2.3米、宽1.7米,身重40吨,由混凝土制作,表面覆盖陶瓷鳞片,口中喷出一股清水。在鱼尾狮像背面的场地有四块石碑,碑文讲述了鱼尾狮与新加坡的历史故事。鱼尾狮狮头的设计灵感来自新加坡的历史传说,鱼尾的造型浮泳于层层海浪间,既代表新加坡从渔港变成商港的特性,同时也象征着当年漂洋过海南来谋生的祖祖辈辈。
形成过程:1972年9月15日,时任新加坡总理的李光耀为鱼尾狮塑像主持开幕。他在致词时表示,希望鱼尾狮能成为新加坡的象征,就如埃菲尔铁塔是巴黎的象征一样。随后数十年里,随着国家政策大力鼓励发展旅游业,新加坡作为一个旅游胜地的知名度打响,鱼尾狮的设计与新加坡的历史紧密相连,同时为这座城市赋予了浪漫的神话色彩,成功打造出新加坡的国际形象,被认为是新加坡最著名的文化地标,成为吸引外来游客拍摄“到此一游”照片的最佳镜头,也是“狮城”寄向世界的一张明信片。
2007年,新加坡推出以鱼尾狮为原型的卡通形象“乐宾莱恩”,其笑容可掬的模样深受公众和游客的喜爱。当年新加坡旅游收入约为136亿新元,而旅游纪念品的销售收入就占了一半以上,“乐宾莱恩”功不可没。鱼尾狮及新加坡旅游业也成为著名的旅游城市建设案例。
10.布拉格广场——捷克布拉格
地标简介:布拉格广场,又称老城广场(Old Town Square),位于捷克首都布拉格老城区,是 11世纪至12世纪中欧贸易最重要的集市之一,已经有900年的历史。广场周边建筑的风格多样,既有哥特式建筑代表作提恩教堂,也不乏巴洛克风格的圣尼古拉教堂。广场西侧的老市政厅是一座哥特式建筑,建于1338年,是布拉格第一座城市自治的象征。在旧市政厅大门正上方是史毕勒的名为《向布拉格致敬》的马赛克壁画,描绘着布拉格的历史。市政厅内的麦塔纳厅是布拉格的音乐演奏和宴会的举办地。广场南面有著名的卡罗利努姆宫,是查理大学最古老的建筑物。卡罗利努姆宫附近有著名的伯利恒教堂。广场边上的火药门楼,是老城13座城门中的仅存者。广场中央竖立着捷克著名的宗教改革家胡斯塑像,是为纪念捷克宗教改革的精神领袖胡斯逝世500周年而立。广场上的钟楼建于1410年,尽管钟楼的外墙墙皮因年代久远已部分剥落,却以精美别致的自鸣钟而闻名于世。这座自鸣钟根据当年的地球中心说原理设计,至今仍走时准确。每到整点,钟上的窗门便自动打开,钟声齐鸣,12个圣像如走马灯似的一一在窗口出现,向人们鞠躬,吸引大量游客驻足欣赏。
布拉格广场一年四季会举办各种节庆与文化活动,广场上随处可见街头艺人表演和各种文化活动。冰球和足球比赛等也会在大屏幕上展示,吸引来大批的球迷。广场周围有很多艺术画廊和手工艺品店,同时遍布美食与咖啡馆,游客可以在欣赏布拉格的文化和艺术氛围的同时,领略当地独特的火腿、啤酒等美食文化。
形成过程:布拉格广场是捷克传统文化与建筑艺术的聚集地,也是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集中体现。广场西侧的旧市政厅建于1338年,曾是皇家宫廷,15世纪末,皇室成员搬入布拉格城堡居住后荒废了几百年,直到1911年改为文化中心。市政厅左侧有新艺术咖啡厅,体现着布拉格新艺术的氛围。广场的圣乔治教堂是捷克保存最好的仿罗马式建筑,920年完成后扩大修建多次,最近一次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堂的基石和两个尖塔从10世纪一直保存至今。 一旁的圣乔治女修道院是波希米亚第一个女修道院,曾在18世纪被拆除改建为军营,现今为国家艺廊,收藏14世纪至17世纪的捷克艺术作品,包括哥德艺术、文艺复兴和巴洛克等不同时期的绘画作品。
布拉格广场的文化地标建设得益于布拉格完善的遗产保护与发展机制。布拉格是全球第一个整座城市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在这座“建筑艺术的博物馆”,人们可见到自11世纪到21世纪的几乎所有建筑形式。在面积只有900公顷的城市核心区,国家级历史保护文物达2000处。布拉格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有关历史遗产保护的法律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天鹅绒革命之后,捷克文化部、各地方政府及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形成保护文化遗产的有机整体,实施“复合式”修复方式,并设立严格的审批与监督程序。为避免历史建筑的“保护性破坏”,布格拉政府将“以旧修旧”的原则贯彻至每一个细节。保护看得见的古迹,亦是在保护看不见的民族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城市文脉得以延续,城市灵魂亦得以留存。布拉格广场既是这座中欧古城的文化地标,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典范。
11.圣巴西尔大教堂——俄罗斯莫斯科
地标简介:圣巴西尔大教堂是莫斯科甚或全俄罗斯最具体而微的象征,也是俄罗斯最具代表性的纪念建筑,是一座活跃的东正教教堂、博物馆,是红场的主要景点之一,也是莫斯科和俄罗斯对外国人的一个可识别的象征,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的遗产。圣巴西勒大教堂全称为“护城河上的圣母升天大教堂”,也被称为瓦西里大教堂。教堂由8个小侧廊组成,这些侧廊围绕着一个中央教堂,形成了一个星形的图案,其形状与《启示录》中描述的新耶路撒冷相同。每一个小教堂都有一座塔和一个洋葱形的圆顶,装饰各有不同,并由狭窄、蜿蜒的通道连接。四个较大的教堂围绕中央礼堂分别建立在占据四方位的巨大地基上,四个较小的礼拜堂坐落在四座较大教堂之间的平台上,象征它们在天地之间的位置。大教堂从外面看是对称的,但精心设计的这座建筑里,每座圆顶的高度都不相同。整个建筑是用砖块砌在木框架结构上,在1680年到1848年间增加了明亮的色彩装饰。
形成过程:圣巴西尔大教堂由建筑师波斯特尼克·雅科夫列夫所设计,是一座东正教教堂。这座教堂是受伊凡四世的委托,为纪念其对喀山汗国的征服而于1555年和1561年之间建造的。据说,伊凡四世对这所教堂非常满意,以至于他命人将该教堂的建筑师波斯特尼克·雅科夫列夫的眼睛刺瞎,以防他为其他人设计同样美丽的建筑。该教堂最初的设想是建造一群小礼堂,每一个礼堂代表一个圣人,寓意每到一个圣人的节日,沙皇就打赢一场战斗。但中间的一个单独的塔将所有空间整合成了一个大教堂。这座建筑物本身是由红砖建造成的,教堂原本全部是白色的,圆屋顶都是镀金的,但因16、17世纪的重建,外观才有所改变。建筑外观参照篝火上升到天空的火焰形状设计,是俄罗斯最具代表且独一无二的传统建筑的象征。
圣巴西尔大教堂已经成为莫斯科城内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年都要接待成千上万的游客。教堂内的博物馆里陈列着这里使用的原始物品,例如和圣横幅。游客还可以看到云母玻璃窗和一块覆盖着旧圆顶的古老圆顶,有福的重链伊万(Ivan),重约30公斤。教堂的古代图像阐明了它的名字来历:过去,在克里姆林宫墙上的红场上有一条护城河,因此大教堂被称为“护城河上”。复杂的迷宫系统将小教堂和展览室连接起来,历史、美丽和宗教相结合。
12.“跳舞的房子”——捷克共和国布拉格
地标简介:跳舞的房子(Dancing House,捷克语Tančící dům)的建筑是布拉格尼德兰大厦,位于捷克首都布拉格市中心的沃尔塔瓦河河畔,由著名建筑大师弗兰克·盖里和捷克当地建筑师 Vlado Milunić 联合设计于1992年,并在1996年建成。这是一座典型的解构主义建筑,外观相当奇特,整个建筑造型充满曲线韵律,蜿蜒扭转的双塔就像是两人相拥而舞,因此被称为“跳舞的房子”。今天这座以著名舞者琴吉与弗雷德命名的建筑物被认为是自1989年以来最广为人知的捷克现代建筑典范。
形成过程:1992年,荷兰最大的保险公司(Nationale-netherlande)购买了该地块,并希望Vlado Milunić能够邀请到一位世界知名的建筑师一起在此处打造一座标志性的建筑。地块临河(河的右岸),又位于街区的转角处,迎面是一座大桥,周围都是18、19世纪的建筑物。盖里和 Milunić自首次接洽起就沿用了 Milunić 最初将建筑物一分为二的构想,即将建筑分为静态和动态的两部分(阴与阳),寓意着捷克政治体制的过渡与交替。构想最终变成了双塔建筑——阴阳着象成了一对“舞者”,临河的一侧单体与河平行且采用了坚实的混凝土墙,墙体整体微曲,并在转角处收以圆柱塔,圆柱塔与曲墙有错层的效果,曲墙与相邻的建筑平齐,曲墙上的开窗不完全对齐呈起伏状,整体墙面不是光滑的一块而是采用了99块形状、大小不一的预制混凝土面板形成层叠的曲面,由此凸显了墙上的曲线和三维的效果。此侧的体量放在了三个坚实、雄浑的圆柱上,寓意“男舞者”的稳健、厚实,而圆柱塔的塔顶放置了一个“美杜莎”,群魔乱舞般的金属交错成了一个球体,像是迎风的头发。与实体圆柱塔相挨的是极具特色的玻璃塔,玻璃塔由几组扭曲的倾斜柱子支撑,这些柱子从地面升起,形成了门廊,并一直延伸到建筑物的顶端。玻璃塔由双层的玻璃幕墙所封闭,最外的一层由钢框架与玻璃形成帷幕与建筑主体脱开,里面的一层玻璃则向内缩进。玻璃塔在半高处收缩并挑出一个露台,与斜柱、倾斜的玻璃帷幕一起形成了女舞者正在舞动的形象——束腰、轻盈,舞步之间斜靠在男舞伴的瞬间——裙摆上分明受力尚未呈重力状的下摆。在这栋跳舞的房子中,实体的圆柱塔还是代表了弗雷德·阿斯泰尔,而玻璃塔则代表了琴吉·罗杰斯,建筑凝固了他们舞动的瞬间。
虽然建成之后略有争议,它与布拉格的其他建筑形成强烈反差,在满城古典历史建筑中显得尤为突兀,一时让人难以接受,遭到了捷克人的唾弃,甚至称之为“被扭曲的可口可乐瓶”。但到20年后的今天,争议声似乎已被渐渐遗忘,“会跳舞的房子”反而成为布拉格一个新的地标性建筑。它因与众不同和引人注目的建筑风格而脱颖而出,给该城市建筑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现在作为布拉格新派建筑的代表经常出现在各类旅游书籍和明信片上,拥有辨识度颇高的特殊地位。
13.新天鹅城堡——德国慕尼黑
地标简介:新天鹅城堡是德国的象征,由于是迪士尼城堡的原型,也有人称之为灰姑娘城堡。建于1869年。这座城堡是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的行宫之一。共有360个房间,其中只有14个房间依照设计完工,其他的346个房间则因为国王在1886年逝世而未完成。新天鹅堡位于慕尼黑西南方约100千米处海拔约800米的山上,是德国著名的罗曼蒂克大道的终点。新天鹅城堡的名字来源于瓦格纳的歌剧——《白天鹅的传说》。新天鹅城堡的建立者是巴伐利亚的国王路德维希二世,始建于1869年,是按照路德维希二世的梦想所设计的世界、一个专属美的世界。它是一座结合了拜占庭式建筑和哥特式建筑特色的城堡,在城堡的内部,你可以欣赏到精美的壁画、镶嵌着宝石的家具和高耸的大理石柱子,每个角落都展现了浪漫主义的情调。城堡的最大特色是它的塔楼,有一座高达80米的主塔和四座较小的塔楼,塔顶覆盖着金色的铜板。
形成过程:新天鹅堡的外形很独特,激发了许多现代童话城堡的灵感,包括美国加州迪士尼乐园和香港迪士尼乐园的睡美人城堡。东京迪士尼乐园和美国奥兰多迪士尼乐园中神奇王国的灰姑娘城堡的灵感是来自德国的一些城堡。《宠物小精灵电影版:梦幻与波导的勇者》以新天鹅城堡为场景蓝本。《圣斗士星矢》冥界篇中,潘多拉所住的哈迪斯城(原海因斯坦城)的原型即为新天鹅城堡。家用机经典游戏《恶魔城》系列中也拿新天鹅城堡作为场景蓝本。中国著名的社交网络服务网站开心网的“买房子”组件游戏中价格最高的房子“威廉古堡”所用的图片也是以新天鹅城堡为蓝本。日本电影《名侦探柯南剧场版:世纪末的魔术师》中位于横须贺喜市为其妻子修的德式城堡也是以新天鹅堡为蓝本创作的。同时,暴雪的游戏《守望先锋》中的地图——艾新瓦尔德,也是以此为原型。这些以之为原型的创作,不断凸显着这个城堡的魅力。
新天鹅堡的浪漫和神秘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正如德国著名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所说:“新天鹅堡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我灵魂中的梦想。”每年都有数百万人前来参观。它不仅是一座城堡,更是艺术和文化的代表,也是德国浪漫主义的象征。它是德国境内受拍照最多的建筑物,也是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
14.圣索菲亚大教堂——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地标简介:位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在曾经存在过两座被暴乱摧毁的教堂的地点上建立而成,有近1500年的历史,因巨大的圆顶而闻名于世,乃拜占庭建筑代表、东正教的中心教堂、拜占庭帝国极盛时代的纪念碑。其名称在希腊语里的意思是“上帝智慧”,拉丁语诠释为“上帝圣智教堂”。教堂供奉的是基督教神学里的耶稣,大教堂称为“圣索菲亚”,是特别献给天主圣智的那一位,即圣三中的圣言。圣索菲亚教堂不仅是一座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一部人类历史的见证者。它经历了战争与和平的洗礼,见证了土耳其帝国的兴衰。同时,它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形成过程:它是公元532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建造的第三所教堂。在拜占庭雄厚的国力支持之下,由物理学家米利都的伊西多尔及数学家特拉勒斯的安提莫斯设计,公元537年完工。它能够作为文化地标在于其技术先进和造型特别。穹顶部分的设计采用了当时最为先进的帆拱技术,使得建筑整体仿佛完全没有重量感,如奇迹般飘浮在空中,但教堂整体又充满了雄伟的气魄,巧妙运用光线与圆顶结合,造就了一座世俗间的信徒天堂。整体造型特别,历史学家普罗科匹厄斯,赞美教堂的穹顶仿佛是被“来自天国的一串金色链子”悬挂起来的建筑,诗人保鲁斯则将穹顶比喻为“停在空中的苍穹”。这座巨大的建筑的圆顶创造了一个巨大的礼拜空间,圆顶由四个高耸在拱门上弯曲下垂的帆拱支撑。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这种悬垂结构建造的圆顶。在规模上,圣索菲亚教堂足以和万神殿建筑奇观相抗衡。
1500多年来,这座位于伊斯坦布尔的伟大建筑,由建成之初的大教堂变为清真寺,而后改成博物馆,今天又重新成为清真寺。其经历的坎坷命运,也是文明变迁的写照。奥斯曼土耳其人在1453年征服了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亚大教堂随即被转换成阿亚索菲亚清真寺。1935年,第一任土耳其总统及土耳其国父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将圣索菲亚大教堂变为博物馆。1985年,圣索菲亚大教堂所在的伊斯坦布尔文化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世界文化遗产。1996年至1998年,阿雅索菲亚博物馆还被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选为世界百大濒危遗产之一。同时,圣索菲亚大教堂是2008北京奥运火炬传递在伊斯坦布尔的起跑点。如今的阿雅索菲亚博物馆大约每年接待250万外国游客,随着伊斯坦布尔当选为2010年的欧洲文化之都。如今,圣索菲亚教堂已成为伊斯坦布尔市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
15.泰姬陵——印度阿格拉
地标简介:泰姬陵(Taj Mahal)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迹之一,世界文化遗产,被评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泰姬陵全称为“泰姬·玛哈尔陵”,是一座白色大理石建成的巨大陵墓清真寺。泰姬陵是莫卧儿王朝鼎盛时期,国王沙贾汗为其宠妃泰姬所建。始建于1631年,设计者是土耳其建筑师乌斯塔德·伊藤。施工期间,每天动用2万名工匠,共耗费4000多万卢比,历时22年才完工。泰姬陵宏伟壮观,结构严谨、工整对称。整个陵园呈长方形,东西长576米,南北宽293米,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四周是红砂石围墙。陵墓的主要建筑是基座、寝宫和四座尖塔。基座是每边长95米的正方形,高约7米。寝宫居中,总高度为74米,上部为一高耸饱满的穹顶,下部为八角形陵壁。寝宫四壁各有一座拱门,四扇高大的拱门门框上用黑色大理石镶嵌着古兰经的经文,还点缀着许多五颜六色的宝石。寝宫内共分5间墓室,墙壁上是珠宝镶成的繁花佳卉,构思精细,巧夺天工。在中间的墓室里有一道雕花大理石围栏,里面安放着泰姬和沙贾汗的大理石石棺,两具石棺上布满了各式各样的彩色宝石和浮雕。基座的4个角上各有一座40米高的3层尖塔,为防止倾倒后压坏陵体,塔身均稍外倾。陵墓东西两侧屹立着两座形式完全相同的清真寺翼殿,都用红砂石砌成,以白大理石碎块点缀。泰姬陵被广泛认为是“印度穆斯林文化的建筑”,其设计结合了印度建筑(Indian architecture)和波斯建筑(Persian architecture)的风格,被认为是莫卧儿建筑最精美的例子。
形成过程:泰姬陵大约在1632年开始建造,在1653年左右完工,使用了成千上万的工匠,耗资甚巨。这里面有一段传说:一个如此凄美的比喻,必然连着一个美丽而又凄凉的故事。阿姬曼·芭奴,这个来自波斯的女子,美丽聪慧,多才多艺,入宫19年,用自己的生命见证了沙·贾汗的荣辱征战。沙·贾汗封她为“泰姬·玛哈尔”,意为“宫廷的皇冠”,可谓是三千宠爱于一身。可惜的是,不论中外,自古红颜多薄命,泰姬在生下第14个孩子后香消玉殒。噩耗传来,沙·贾汗竟然一夜白头。再纵横驰骋的君王也有脆弱无力的时候,他可以在挥手间令万众臣服,却留不住枕边水样的温柔。于是,一个悲痛的丈夫动用了王室的特权,倾举国之力,耗无数钱财,用11年的时间为爱妻写下了这段瑰丽的绝响。正如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所说,爱情的力量在这里震撼了所有的人。一种美学:泰姬玛哈陵在建筑美学上最引人注意的是其完全对称。以主殿中心向两向延伸之轴线切割之中轴线,可以看到相对于中轴线之距离相等之处,必存在数量、尺寸及样式完全对称之雕饰。其中轴线贯穿园区各门、水池及道路等之中线。一番创作:印度诗人泰戈尔在诗作《情人的眼泪》中盛赞泰姬陵是“一滴永恒的泪珠”。
这些建筑与附着的神秘与美的加持,让泰姬陵作为文化地标的知名度大大提高。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泰姬陵列为世界遗产,称其为“印度穆斯林艺术的瑰宝奇葩”“世界遗产中令世人赞叹的经典杰作之一”。泰姬陵常出现在旅游目的地推荐榜单中,2004年,泰姬陵建成350周年,印度政府将这一年定为“泰姬陵国际年”,在2007年的世界新七大奇迹票选中成功当选。泰姬陵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参观。泰姬陵还被美国《国家地理·旅行家》杂志评为“人一生要去的五十个地方”之一的人类创造的不朽的“世界奇观”之一。
【来源: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课题组 课题组组长:李立新 课题组成员:宋朝丽 聂卉 马培红 尹松鹏 刘源】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