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子嫦:论唐型文化的特点与唐代文化的渊源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06-11 13:18

  “唐”“宋”作为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名词,经常被放在一起使用,类似的还有“秦汉”“元明清”等词,似乎唐朝和宋朝理所应当被放在一起讨论它们的历史和文化。唐朝和宋朝当然可以被放在一起讨论,甚至有时候必须放在一起讨论,因为两朝在政治体制、法律体制、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延续性,但应当注意的是,“唐宋”与“秦汉”“元明清”不同,唐代和宋代在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在延续的同时存在很大的断裂,即“大不同”。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宫崎市定提出了“唐宋变革”的理论来解释这一历史现象。内藤湖南认为:“唐代是中史的结束,而宋代是近代的开始,唐末至五代是一般过渡期,由于过去的历史家一般以朝代区别时代,所以唐宋和元明清成为通用语,但从学术上来说,这样的区划法有更改的必要。”陈寅恪也持类似的看法,他在《论韩愈》中说:“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格局,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政治社会经济者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他说:“退之者,唐代文化学史上承先启后,转旧为新,关捩点之人物也。”由此,我们应该注意到,唐代文化在唐代本身就已经产生了变异,可以分为前后两期。陈寅恪先生将韩愈作为一个促使唐代文化转型的关键人物,将其所处的时代作为一个文化变革的时代,是非常有理有据的。

  这篇文章中讨论的“唐型文化”,是基于唐宋变革理论,区别于“宋型文化”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傅乐成说:“唐、宋各代表两种不同的文化类型,前者兼容并蓄,外来文化激荡较多,文化精神较为开放活泼;但在安史之乱后,逐渐回归中国文化本位,儒学复兴,因此宋代可称为中国近世本位化的建立期。”因此,“唐型文化”,不是宽泛地指称整个唐代的文化,而是特指唐代前期和中期(尤其是安史之乱之前),以其显著特色而区别于宋代文化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类型。“唐型文化”延续和保存了南北朝的文化传统而形成。它之所以“新”主要在于新民族的融入,以及新宗教的兴盛。但安史之乱以后,“唐型文化”逐渐向“宋型文化”过渡。而它之所以“变”主要在复古思潮的兴起,以及对异族和异教的排斥。

  本文将分为两个部分,探讨以下两个问题:1.“唐型文化”的特色有哪些。2. 这些特色产生的原因即唐代文化的渊源为何。

  “唐型文化”的特色

  “唐型文化”的概念是相对于“宋型文化”而提出的,宋代自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之后便崇尚以文治国,当时的中国领土范围内,辽、金、蒙古、西夏、大理、吐蕃等国割据的局面即能体现宋朝的军力羸弱以及始终处于与异族对立仇视的状态,这也让中国本位文化日益浓厚,所以宋型文化的特色是更加封闭和内敛的。相反的,唐型文化则展现的是一种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对外来文化也采取了包容、兼收的态度,本土文化也生机勃勃,从而造就了前所未有的璀璨、多元、大气的“唐型文化”。本文也将从以下几点来分述“唐型文化”的特色:

  1.三教文化的多元、并立

  与两汉时期独尊儒术以及宋代儒学复兴的氛围不同的是,从东汉末年开始这种“一家独大”的格局被打破。唐代的统治者并未如汉代的统治者那样,唯独推崇儒术,而是支持儒、释、道三教多元并存、一同发展。

  道教自东汉末年兴起,经历了南北朝时期与佛教的斗争,其发展于唐代达到了一个顶峰。唐代的统治者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价,奉李耳为祖先,《老子》甚至被列为科举的考试科目。道教的兴盛不仅促进了道家思想的传播,也让修道、炼丹之风气自上而下流行,玄宗时妃嫔大多当过女道,士大夫们的诗中也时常体现道教色彩,李白就曾诗云:“安得不死药,高飞向蓬瀛。”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在中国不断生根发芽,不仅发展了许多本土化的派别,更与道教、玄学相互影响,于唐代形成了佛、道、儒共行的局面。太宗时玄奘赴西域求经,佛道盛行。武则天朝曾为了维护统治,极力推崇佛教。玄宗时虽推崇道教,但也有“开元三大士”来华创建密宗之举。许多士大夫的诗中就能看出佛教文化在当时社会的流行,如王维的《过香积寺》中的“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便有很明显的禅宗色彩。而禅宗的逐渐流行,不立经文,靠渐修、顿悟得道的特色让佛教更加平民化,得以在平民阶层更为流行。佛教的兴盛也让印度的牌楼、眼科医学、晕染法等天竺文化得以传入中国。

  此外,魏晋以来发展相对衰微的儒学也重新得到唐初统治者的重视。唐太宗励精图治,力求调和南北学术异同,发展和弘扬儒学。他先命颜师古整理《五经》本文,后命孔颖达编订《五经》的注疏,《五经正义》即为这一浩大工程的最终成果。自高宗起,《五经正义》便成了科举考试明经一科的标准答案,影响一直延续到宋代。马宗霍在《中国经学史》里说:“自《五经定本》出,而后经籍无异文;自《五经正义》出,而后经义无异说。每年明经依此考试,天下士民,奉为圭臬。盖自汉以来,经学统一,未有若斯之专且久也。”到了玄宗朝,虽然玄宗信奉道教为心灵的依归,但他也非常重视《孝经》,他本人两次为《孝经》作注,并令元行冲两次为《孝经》作疏,而御注《孝经》刻石立于太学之中。唐人对经籍的整理和注疏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宋代邢昺编撰的《孝经注疏》正是以玄宗注和元行冲的疏为基础的;清人阮元编刻《十三经注疏》,当中吸纳的唐人成果就有10种之多。

  2.外来文化的兼收、开放

  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可以说是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最大的不同。影响唐型文化的外来文化除了以佛教为主的印度文化,还有以西域文化为主的胡人文化。胡人文化自五胡乱华后便开始与汉人文化相融合,到了有唐一代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自唐太宗起便主张对外族一视同仁的政策,大量胡人于中土定居,民间与胡人通商、通婚更是不在少数。祆教、回教、摩尼教等西域宗教纷纷于中土广为流传;胡服、胡食、胡人的建筑与运动也自上而下开始流行。藩镇的设置,也体现了胡人融入了唐王朝的政治体系。除了对来自西方的文化兼收并蓄,从新罗、日本而来的留学生也络绎不绝,唐代政府也采取包容的态度,从而让唐型文化延伸到了东亚,至今对日本、朝鲜半岛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胡人文化的接受影响了唐人豪迈的性格与尚武的风气,这与宋代“重文轻武”的风气尤其不同。从疆土领域来看,唐代征服了突厥、吐蕃等异族,统治南北,领土较之宋代与金、辽等国分立的局面更加广阔。唐代还开创了武举以招揽将才。除此之外,唐代诗人也好作《从军行》,王昌龄、李白、杨炯等人都曾写过,其中杨炯写的“宁为千夫长,胜作一书生”,便体现了当时唐代民间尚武风气之重。

  3.文学艺术的大气、豪迈

  这种自上向下而传递的包容、开放的文化氛围也影响着唐代的艺术成果。文人们的作品中也无不展现着豪迈与自信。

  在唐代,各种类型的书法艺术均有特色,且大师层出不穷。李阳冰的篆书以圆润扬名后世;张旭、怀素将狂草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李邕的《麓山寺碑》与颜真卿的《争坐位帖》则是行书经典;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虞世南四大家更是将唐楷推向巅峰。

  唐代的诗歌创作更是空前活跃,清代所编《全唐诗》中就有诗歌48900余首,诗人2300余位,诗歌流行于各个阶级,男女老少皆好传诵。即便是晚唐时期的杜甫,也能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豪迈的诗句。除了书法与诗歌,唐代的绘画、散文也均体现了包容、雄壮、自信的时代特色。

  唐代文化的渊源

  “唐型文化”为什么能够有上述的文化特色呢?文化由历时的发展和积累而成,要探求其特色形成的原因,则必须回顾其文化的渊源。唐代文化的渊源上承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并吸收西方的外来文化、融合各民族文化,继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唐型文化”。接下来就以上述三点进一步说明和论证:

  1.继承发展了前朝文化

  在中国文化史上,唐代文化异常璀璨和辉煌,但唐代文化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继承和发展了魏晋南北朝文化的结果。譬如上文提到的道教文化、儒家文化乃至诗歌等文学艺术成就,都是前代文化的延续和进一步发展。文学艺术上,唐代文化主要受南朝文化的深刻影响:南朝梁的《昭明文选》《玉台新咏》几乎成为唐代文士必读的书目;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等文学批评理论也对唐人的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唐诗,作为唐文化中的瑰宝,若无南朝沈约的“四声八病”说,则其声律之美则无法发展成熟。但在政治文化上,唐代主要继承了北朝,尤其是北周的文化:西魏宇文泰为创建关陇集团而设置的府兵制,被唐代同属关陇集团的李氏皇族继承下来;北周苏绰、卢辩欲求复古《周官》的官制改革影响了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及《唐六典》的产生;北周苏绰的“输籍之法”和均田制则是唐代租庸调制的先声。此外,广义的儒家文化,即对经典的重视、对孝道的奉行、对礼仪的恪守,则主要是由山东士族所保存和延续下来的,如由出身山东琅琊颜氏的颜之推所编订的《颜氏家训》,就是一部劝诫子孙,要求他们维系家族地位、提高家族声望、传承自汉以来的儒家文化的书。

  2.东西各国的外来文化

  西域文化自张骞出使西域起便开始传入中土,而中西文化的交融在唐代更是达到一个顶峰。丝绸之路所开辟的商贸通道依然维系中西的贸易往来,唐代来华经商的异域人士非常之多。除了商贸往来,宗教也是外来文化融入的一个重要途径,自天竺来华的与远赴天竺求经的僧人络绎不绝,最为著名的便是玄奘赴西域取经了。除此之外,高宗时的《唐律疏议》就有规定:“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尊重番人习俗,也为景教、祆教、摩尼教、回教等宗教的发展创造了空间。

  此外唐代政府还设立有鸿胪寺,专门招待各国使节,为使节们提供优待。除了西域各国,日本、新罗、大食也经常遣使节来访,各国使节的朝贡与到访也带来了各国的物质文化,从而促进了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融。

  3.各民族文化的融合

  唐高祖本身便是北方胡化的汉人,而且唐代皇室普遍拥有胡人血统,所以唐代自建国以后就积极推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太宗就曾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并且欢迎异族来华经商、传教、通婚甚至是入仕做官。藩镇将领以胡人为多,而胡人与汉人通婚后还规定不得返回祖国。因而各民族文化在唐代的融合达到一个空前的局面。

  结语:

  综上所述,“唐型文化”的特色主要有三:一为三教文化的多元并立,不同于汉代的独尊儒术,亦不同于宋代理学兴盛以后将佛、道作为异端排斥;二为外来文化的兼容并包,唐代文化的胡化倾向尤其明显区别于宋代以后的“中国本位”文化倾向;三为文学艺术的大气与豪迈,唐代国力非常强盛,其文治、武功所及的地域也非常广阔,因此促成了唐代文学艺术上的特点有别于宋代的内敛和婉约。

  具有以上特色的唐代文化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唐代文化的渊源主要有三:一是继承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文化,如南朝的文学和艺术、北朝的政治文化;二是吸纳了来自西域的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并使之不断本土化;三是融合了各民族的文化,尤其是胡人的文化。

  (作者:黄子嫦,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