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维维: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的真正认同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06-12 09:13

  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已走过了二十余年的风雨历程,改革推行之初入职的青年教师如今已经成长为教学骨干,而今新入职的年轻教师更是只知“新课程”而不知还有“老课程”的存在。教师们在新课程中成长,对新课程的理念耳熟能详,若我们问询教师:“您认同新课程吗?”估计多数教师都会回答“我认同”。国内多项大规模的量化调研也印证了这一假设,但若将目光转向真实的日常课堂教学,却会发现“很多教师虽用新课程的理念交谈,却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出现此种现象并非教师们对自我制度回应的一种粉饰,而源自人们对认同的理解偏差以及对教师课程认同体验的忽视。

  一、教师“课程认同”的现实迷思

  “认可、赞同”,这是人们对“认同”最为熟知且不言自明的释义。但若进一步追问:我们为何要认同?我们究竟认同什么?认同的结果是什么?认同便开始变得扑朔迷离。哲学中的认同最初指向的是事物的同一性、同一律问题,当其主体走向人,便旨在表明主体自我的“同一”以及与他者相比的“独一无二”,其根源是人的价值问题,也就是说,认同的本质是价值认同。它以主体的自我为轴心向外延伸,在与客体的互动中,对客体价值进行体察与批判,而后将其内化与自我概念,从而进行自我的价值定位。

  教师对新课程的认同同样是一种价值的认同,是以教师的自我为中心对新课程的价值观念与自身价值观念进行互动调适的过程,是一种内隐于教师内心深处、不断变化与生成的内在体验。其本质是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对自我价值的一种寻觅与确认,而并非仅是教师对课程理念的被动接受与认可。

  但在新课程的实施现场,人们却多站在课程的立场,用“是与否”、“高与低”来衡量教师对课程的认同感及认同程度,教师们则用肯定的语言与适应潮流的课程行为回应着大众的问询,然而在琐碎的、日复一日的课程教学中,多数教师却在繁杂的规章制度、此起彼伏的各种理论话语中无所适从。久而久之,外界指责教师的课程实践跟不上课程改革理念的言论不绝于耳,而在教师群体内部,大家对新课程真实的认同体验成为一种彼此间心照不宣、不能言明的隐晦存在,“教师是否认同课程”便成为一个难以捉摸的现实问题。

  二、教师“课程认同”的理性审视

  然而,想要透彻、深入地了解教师的课程认同体验亦非易事。心理学中将认同分为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次,认知层面的认同即“知道、了解”,情感层面的认同为“理解、承认、许可”,只有行为层面的认同才能让主体对客体价值发自内心地接受和追随,进行行动和意愿之间的统一。至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一些教师明明对新课程的理念了然于胸,但其日常的教学行为却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也就是说此类教师并非真正地认同新课程,或者说对新课程的认同还没有达到行为层面。

  处于认知认同层面的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仅停留在“我知道了、我了解了”,却并不进行理性分析,便机械趋同课程改革的潮流及口号,以求与周围人的行动保持一致,“照葫芦画瓢”、“脚踩西瓜皮”、“从众、随大流”是他们在课程教学中的常见表现,有学者将此类型的老师称为课程改革中的“小卒子”——他们以周围教师或领导的行动为参照标准,逃避课程改革为其赋予的教学自由,从而规避因自我意识觉醒而产生的焦虑,如同存在主义心理学家弗洛姆所言:“人放弃个人自我,成为一个机器人,与周围数百万的机器人绝无二致,再也不必觉得孤独,也用不着焦虑了。”

  而处于情感认同层面的教师,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倾向。一种为“我非常赞同新课程的理念,但是……”,此类教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有着清晰的认识,但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却遭遇一系列的问题、冲突和矛盾,而当无法按照预定的想法实施改革时,便会遭遇认同危机,出现焦虑、无意义感以及方向感的迷失。还有一些教师,可能在其内心深处“不理解、不认可”新课程,觉得新课程的理念与教育现实相去甚远,但为了顺应潮流、保护自己,或为了评职称、评先进等功利性目的,便用一种虚假认同的方式来型构自己的课程生活,他们像一个演员,在公开课等场合进行华丽的课程表演,而当表演结束回到幕后,便又回归以追求分数为目的的传统课堂训练。

  只有当教师对新课程的认同达到行为层面,才能称为真正的认同。处于行为认同层面的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与自身以往的教学进行过深入的思考与反省,在课程实施中能够将自身价值观与课程价值进行调适并最终趋于一致,即便在践行新课程的过程中困难重重、不断地遭遇认同危机,但他们仍然能够依靠自我的力量进行快速调节做出新的课程行动,最终形成自己的课程哲学,从而建构独一无二的“师定课程”,进行自我与课程的价值彰显。

  三、教师“课程认同”的危机化解

  对教师课程认同体验的理性审视并非要对教师进行批判,更非想要提供一种对其进行精确辨别的技术路径,而是希望课程实施现场教师对课程的真实认同体验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这句响亮的口号人人皆知,但正如叶澜老师所言:“转型性变革,必须读懂教师……读不懂教师,不改变教师,则一切都是空话。”

  在田野调研的过程中发现,机械趋同、虚假认同的教师只有少数,但达到行为层面真正认同新课程的教师更是少数,而陷入课程认同危机的教师却有着相当大的比例。不时变动的政策、巨大的工作压力、以领导和专家为风向标的教学引领、用学生成绩评价教师的内部规则等等,都是让教师产生认同危机的原因所在。但建构教师真正的课程认同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外在与内在双重力量的交汇。

  教师课程认同的建构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认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人的认同建构都在“认同—认同危机—新认同”中不断地螺旋运动,认同危机的产生反而是教师自我意识的觉醒。因此,需要更多的外部力量关注教师的自我,关注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曾经有过的创伤、恐惧、焦虑、梦想与希望……”才能制定出更具人本关怀的政策,生成对教师而言更加支持、关爱、自由的学校文化,促使教师走出危机,真正地认同新课程。

  教师课程认同的建构更需要教师自我能动性的发挥。人的自我意识是独属于人的独特标志,若自我是空的,人内心的力量源泉和价值目标便会消失,类同动物或机器。日复一日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不能主动地发现这个世界中的适合于他的思想观念,人就始终遮蔽着自身”。因此,教师必须发挥自我的能动性力量,对其赖以为生的课程进行理性分析与思考,寻找自我价值与课程价值彰显的路径,走出机械与虚假,建构真正的课程认同。

  课程是关于人的课程、是靠人去实施的课程,若没有教师的认同,课程就是一堆冰冷的文本、一番空洞的言论自说,教师自身也成为机械传递课程的工具性存在。只有教师的真正认同,课程才会被赋予意义和生命,教师的自我价值才能得以体现。新课程改革已步入深化阶段,越是在此关键时期,课程实施现场教师的内在情感与体验越应该得到关注,帮助教师建构真正的课程认同也应当成为课程改革中的重要话题。

  【作者:付维维 单位:安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基金项目:河南省2021年度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生存论视阈下全科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的阶段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21-ZZJH-014】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