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瑛:当前扩大居民消费的难点和几点建议
2024年1月召开的全国商务工作会议明确,将推动消费持续扩大、完善市场和流通体系作为2024年全国商务系统重点做好的八个方面工作之一。3月,政府工作报告又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实现良性循环”[1]列为2024年政府工作的十项任务之一,促进消费稳定增长,激发消费潜能,成为政府部门关注的重点工作。其中,扩大居民消费是实现经济良性循环的重中之重。
一、当前扩大居民消费的难点
(一)新质生产力不足,创新型消费产品和服务的供应能力不强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工业化进程已经进入中后期阶段。全世界500种工业品种中,我国有四成以上的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2023年,中国全部工业增加值接近40万亿元,占GDP的31.7%;中国制造业规模在全球占30%以上,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2]。从一般意义的生产力看,中国的生产能力和供给能力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中国从物质极度短缺走向了产能过剩阶段。基础性日常用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能够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要,但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提供的产品规模依旧不足,覆盖面较窄。如食品消费方面,中低端食品供给充足,但有机食品的占比、功能性食品占比等供给相对不足,针对特殊体质人群的食品还需要进口,价格高昂。
(二)居民保障性储蓄需求强烈,消费空间和增长空间受挤压
当前,我国存款利率已经达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低点,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从20世纪90年代初10%左右降到1.75%左右,存款的增值功能已经极弱,但居民存款需求依旧强烈。
2019年之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为正增长,但受疫情影响,起伏较大。同期,住户新增存款大幅增加,从2018年的7.71万亿到2022年的18.89万亿,达历史高点,2023年为16.67万亿,仍为历史高位。而新增住户贷款在2021年达8.48万亿后迅速回落,2023年仅为4.33万亿元。
在居民可支配收入没有明显增长变化的情况下,新增住户存款的大量增加和新增住户贷款的减少,说明居民减少当前和未来支出的愿望强烈,这对扩大消费和经济增长必将产生不利影响。
一是居民的悲观预期有可能引发经济紧缩;二是企业融资难度提高,经济增长缺乏动力。企业利用债券融资和股市融资更加困难,企业技术创新、扩大生产缺乏资金支持,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更大。
(三)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压制了中高端消费产品和服务的增长
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中提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即高收入者边际消费倾向低于低收入者,收入过多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将抑制整体居民消费的增加。
当前,中国收入差距处于较大阶段。2019年,国家统计局公布中国收入基尼系数为0.465,已经处于联合国有关机构认为的差距较大阶段。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年报数据,2020年以来,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高于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说明超过半数的居民收入低于平均收入水平,且从增长率上看,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的增长落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说明收入中低水平的居民收入增长也低于高收入水平的居民收入增长幅度,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对扩大消费造成不利影响,尤其是中高端消费产品和服务需求受到抑制。
(四)消费环境仍需改善,市场监管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方面,消费投诉案件数量居高不下。2023年,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共受理投诉1740.3万件,同比增长32.8%,消费投诉案件数量居高不下,说明市场消费环境有待改善;另一方面,传统监管模式和手段未能适应新的销售模式。2023年,全国12315平台接收网购投诉举报1261.1万件,占投诉举报总量的56.1%[3]。新兴的直播售货模式更是其中的重灾区,直播电商受到的投诉举报增幅明显高于传统电商平台[4]。
二、当前扩大居民消费的几点建议
(一)优化收入分配制度,改善消费者收入预期
优化收入分配制度。在初次分配领域,政府应着重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尽量减少行政干预,取消对少数市场经营主体的经营性优惠政策,规避法律性垄断,杜绝寻租机会,充分释放中小市场经营主体活力,塑造公平的市场营商环境,真正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性。在二次分配领域,持续进行税制改革,加大税收对再分配的调节作用。与商品税相比,所得税不容易被转嫁,且个人所得税具有累进性,收入越高,税率越高,能够充分体现税收的收入调节功能。但长期以来,个人所得税在税收当中的比重不足10%,许多发达国家的个人所得税收入则能够占到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导致我国税制在调节收入差距方面作用有限。因此,应当在总体税负不增加的基础上增加个人所得税的比重,改善社会收入分配格局。在三次分配领域,出台相关政策引导、支持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建立公开透明的公益平台,完善社会对慈善资金和物资的监督机制。
优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推进过程必然伴随着深化改革进程。三次分配制度的改善需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社会治理方面的改革。因此,从根本上解决扩大消费问题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加丰富的消费产品和服务
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当前生活水平提高的人们对优质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但需求的满足需要新材料、新技术的加持才能够实现,即需要进一步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新产品和服务的出现奠定基础。
政府在基础研究方面可加大投入,同时,为减少企业创新风险,鼓励设立新质生产力风险投资基金。企业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最为敏感,在市场竞争压力下对创新最有动力。
因此,自始至终,企业是产品和服务创新的主力军,政府则需要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基础性研究成果支撑,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减小企业创新风险。
(三)推动二手市场和废品回收市场发展,解决消费者后顾之忧
对于许多消费品尤其是大宗消费品的使用者而言,产生产品更新需求时,往往会因旧产品的处理而产生疑虑,从而压制更新产品的需求,甚至在产品已经超出安全使用期限时仍坚持使用。这种现象在家电、家具和汽车产品上十分常见。
2024年3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3月5日提请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鼓励和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提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
因此,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建设二手和废旧产品市场,实现生产企业、商贸流通企业、回收企业、废旧物资处理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条,不仅能够释放更新消费潜力,也能让消费者免除后顾之忧,放心消费,同时还能推动经济增长,实现资源利用循环化,并对绿色处理技术提出新的需求,促进环保技术的发展。
(四)精准定位消费目标市场,深入挖掘消费增长点
不管是扩大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还是扩大文旅消费、餐饮消费、家政服务消费,归根到底,都是落脚到人的需求满足上。因此,扩大消费,首先是深度挖掘人的不同需要,并按同类需要进行消费群体划分,由企业生产出相应产品提供给目标消费群体。
一般来讲,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居民个性化、精细化消费要求越多,消费群体的划分通常更加细化,以贴合人们随收入水平提高对生活品质要求的变化。扩大消费,就需要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根据自身生产能力和市场情况主动选择目标消费群体,深入调查目标消费群体的消费特点,提供相应产品,填补消费空白。
(五)加强市场监管,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消费环境的改善,需要政府和社会的相互配合。政府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市场行为,颁布强制性质量标准,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尤其是注重法律法规的配套和落实。如当前预付式消费问题频发,国家针对预付式消费从2012年出台《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规范企业法人,2015年发布《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明确了预付式消费中针对经营者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但因配套监管措施不足,预付式消费还是成为问题较多的消费领域。国家出台涉及预付式消费的相关法律细则,将保护消费者利益落到实处。
同时,引导熟悉行业内部操作规程的行业协会和拥有较多信息的第三方销售平台发挥维护市场秩序的积极作用,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或其他有效手段对行业内不诚信行为制定更加灵活有效、更有约束力的监督机制,增强社会对本行业和平台的信任度。
参考文献:
[1]政府工作报告[EB/OL].中国政府网 ,www.gov.cn.
[2]多个全球第一!工信部部长金壮龙晒中国新型工业化成绩单[EB/OL].m.gmw.cn/2024-03/08/content_1303681102.htm.
[3]2023年消费投诉同比增长超三成[N].国际商报,2024-3-18(5).
[4]2023年中国直播电商行业研究报告[EB/OL].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518751.
【作者:雷瑛,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河南行政学院)】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