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法制史研究㉗ | 清代河堤日常养护制度
编者按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2013年出版的《中国水利法制史研究》是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古今水利法制史的通史性著作,从水利职官设置与水利施工组织法规、防洪法律制度、农田水利法律制度、航运法律制度等方面论述了先秦至明代、清代、民国和新中国的水利法制,还有一些约定俗成的民间惯例,这些宝贵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认真总结、传承和创新。大河网学术中原持续摘编刊发书中的部分篇章,敬请关注。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河堤日常养护,有兵有夫。河兵以抢险为主,兼作养护;堡夫以养护为主,兼作抢险。清代,围绕河堤日常养护责任,形成了一系列管理制度。
一、设置河堤兵夫明确日常养护责任
关于河堤日常养护,清代规定,河堤每二里设一堡房,每堡设夫二名,住宿堡内,日常巡守。各堡之间有互相救护之责任。堡夫由河上汛员管辖,平时搜寻大堤獾洞、鼠穴,修补水沟、浪窝,积土植树,有险情时鸣锣集众抢护。一堡二夫每年除寒暑两月外,要月积十五方土,在堤坡上自种果树,每年约得数十金,堡夫自顾生计,可携带家属住于堤上。堤内外十丈,都属官地。为了消除堤身隐患,每年春初“百虫起蛰”后,将大堤南北两坦,逐细进行签试。签试,即用长三尺的尖头细铁签,上安装丁字木柄,先量明两坦的尺寸,每人分管三尺。如坦长三丈,即派兵十名,按坦之长短排定人数,自上而下,依次持签排立挪步前进。每挪一步即立住,在堤坦之中、左、右用力签试三签,发现情况记载下来,令兵夫刨挖,寻其根底。对洞穴大小、弯直仔细查看,发现重大隐患如洞穴南北堤两边相通者,名曰“过梁”,两面俱能签出者,要加倍给奖。大堤开挖修整以后,要分层行硪填实,恢复原状[(清)徐端:《安澜纪要》卷下,签堤,道光乙丑七月重刊,德清治安堂藏版]。
二、制定专门《防汛章程》明确养护责任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河道总督钟祥制定颁发防汛章程九条[邵养民辑自《曹县志》,载《黄河史志资料》,1987年第3期,第40-41页。],其中有关河堤养护的内容主要有:
(一)物料及经费准备:防汛所需正料、杂料、积土,早在岁前,迟则汛前,必须备好;防汛经费按规定准备好,不能挪用。捆厢船只,务于入伏日卸去蓬桅捆好备用。诸练椿扫之弁目,也于入伏日全部上坝,分管埽段。如有违犯,一并责革。
(二)提前加固险工:凡有滩面串水最甚之沟槽,县经各厅禀由各道估筑土坝、土格拦截,此项工程应同土工一律保固,倘有办理草率,或有修无守,以致漫滩串水,定追原估银两,并从严参办。
(三)提前堵塞漏洞:应责成各堡兵夫分段巡查,不许稍有疏懈。应于天晴之日,责令各堡兵夫二名,一走里坦,一走外坦,轮流查看,一有(鼠獾)形迹,即行搜捕,不许一日一人稍有旷误。若遇大雨之日,则堤顶、堤坦分投查看,遇有水沟,即用淤土填筑,夯硪坚实。其浪窝深陷之处,更须刨挖到底,坚筑新土,不得率用沙土。
(四)备好防洪工具:长堤各堡,防洪工程所需各项器具应及时酌添,以资备用。蓑衣、箬、笠、锨、筐、夯杵、榔头、灯笼、雨伞、铁锅、铜锣、棉袄、棉被各器具,各堡照例备用一份。但雨伞、灯笼、铁锨、筐担,应根据需要添加。每堡所需灯油、牛烛等,需多少经费,均由厅核算,照章配齐。其中烛钱,或五日一发,或十日一发,应令分段防守之外委稽查,如领过钱而不购买,或领出钱挪用者,要追究该外委的责任,关于添置各项器具,如果没有配齐或不能适用者,要追究该厅汛的责任。
(五)加强巡查监管:长堤各堡兵夫,应置于委员、外委的监督之下,不许偷懒。应选派认真防守之外委,分段巡防。每夫堡二座,派一委员分段防守。要求每日连续巡查,不许一日不周,如有巡堤不力,夜晚灯烛不早预备者,由外委报知委员,轻者由委员即行惩处,重者报厅从严责革,俏有知而不报,报而不办,则委员、外委定于严办。
(六)稳定临时用工工价:防险时额外征发的民夫,应照旧例办理,不准随意降低工钱,也不准漫天要价不听征调。
(七)保证巡察官员待遇:防堤委员,应酌情发给薪水,以资前往各堡巡查。级别较低的巡查委员、外委等,分堡驻防,无店可住,每人所管约二三十里,每日无分晴雨,往返一周,计四五十里,必须一仆一马一夫,自五月二十九入伏到霜清日止,共一百零五日,所需花费,无力自筹,应按每员每日发给薪水八百文,由道核发。
三、制定《运河修防条约》明确职责
运河虽不是游荡性河道,但清代黄河、淮河与运河关系密切,被冲毁的威胁也是存在的,河堤防守任务也很艰巨。道光二十年(1840年),直隶济宁州知州徐宗干定运河修防条约[《再续行水金鉴》,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运河,第756页],其中有关兵夫职责条款:
(一)合理设置守护人员:堤顶或五十丈,或一百丈,搭设窝铺一座,拨夫二名。该管庄民,或二十亩或三亩,拨夫一名。或三日一换,或五日一换。昼则抬土,夜则看守,以防偷掘。若对岸有纠众强挖匪徒,即飞禀本州会营拿究。
(二)保证守护工具:窝铺内用铜锣一面,木梆一个,油纸灯笼一个,筐五个,杠子五根,铁掀二张,并蓑笠二件,以备风雨。
(三)加强人员管理:搭设窝铺,自初伏前十日搭齐,于八月初十日止。该约地与各庄,分段会议。殷实绅民三五人,五日一换为总查。各督率本庄人夫,轮流防守,并造册送案备查。
(四)提供生活保障:防险书役饭食,由州按日给发,藉端滋扰,许该里民指名禀究。
在条约最后声明:以上各条,本州不时亲查。或人数不足,或器具不全,定将该里民同约地枷示河干,严惩不贷。
四、明确官兵栽树种草责任以加固堤防
(一)明确栽种地点。道光十三年(1833年)规定,“黄河大堤滩地,向以里四外六丈量,共宽十丈,归官栽种柳草,以护堤根,其河北运河堤堰则内外滩地多系民业,自应划分官民界限以重堤防。著仿照黄河大堤留宽十丈之例减定留宽二丈,将河北之运河中河两厅所属运河两岸,自堤根起内外各留宽一丈,其应完钱粮数目,由地方官查核,分别豁免,禁止耕种,归官栽植柳株,非特可以护堤根,并要备河工采料之用,经此次立定章程之后,总须实力奉行,断不可有名无实,并著责令汛员随时稽查。如再有侵越盗种者,一经查出,将该管官严参示惩”[(清)托津:《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919,工部,河工,禁令二,(台北)文海出版社1991年版]。
(二)明确官员栽种标准及奖罚制度。为增加栽种力量,令当地官员捐栽,并有奖惩制度。这一制度在不同阶段有变化。顺治十三年(1656年)定,滨河州县新旧堤岸皆种榆柳,严禁放牧。各官栽柳,自万株至三万株以上者,分别叙录,不及三千株并不栽种者分别参处。康熙十五年(1676年)议准,河官种柳不及数者,免其处分,成活万株以上者,记录一次,二万株以上者,记录二次,三万株以上者,记录三次,四万株以上者加一级,多者照数议叙。分司道员各计所属官员内,有一半议叙者,记录一次。全议叙者加一级,均令年终题报。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定,河官栽柳,成活二万株以上者,记录一次,四万株以上者记录两次,六万株以上者记录三次,八万株以上者加一级,多者照数议叙。其分司道员,因属员栽柳议叙之例停止。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议准,河道堤面阔二丈者,留八尺为行路,其一丈二尺密栽细草,遇有坦坡,均栽卧柳。康熙六十年(1721年)覆准,河堤种植柳树,倘有将柳园地亩垦塾耕种,私收耔粒,以致草渐稀少,动用钱粮购买芦苇者。将失察之地方官严参议处。雍正元年(1723年)规定,每年山东河南巡府饬令沿河州县暨管河各官将沿河空地勘明,各捐资多栽柳树,各以种柳细数呈报上司,三年后,该督抚察核报部酌量议叙,如希图议叙强占民地累民者,即行参究。雍正三年(1725年)议准,嗣后管河之分司道员同知通判州县等官于各该管沿河地方栽柳,成活五千株者记录一次,万株者记录二次,万五株者记录三次,二万株者加一级。种苇一顷记录一次,二顷记录二次,三顷记录三次,四顷加一级。其有殷实之民,栽柳二万株或种苇四顷者给予九品顶戴荣身,至效力各官有情愿栽柳苇者,按照此例议叙,倘有不肖河官希图议叙占种民地者,题参从重治罪。再各处河营每兵一名每年种柳百株,若不能如数栽植者,将专汛之千把总罚俸一年,守备罚俸半年,倘栽植不及一半者,专汛之千把总降一级,暂留原任,戴罪补栽,守备罚俸一年。乾隆三年(1738年)奏准,嗣后山东河南印河文武官,于沿河官地内有能捐资栽成小杨五百株者记录一次,千株者记录二次,千五百株者记录三次,二千株参加一级,其沿河居民有情愿出资在官地栽成二千株者或在自己地内栽成千株者,给九品顶戴荣身。每年春闲栽种,次年秋间核难栽成数目,题照议叙,杨树交汛官收管,如栽成不及议叙之数,令其次年补栽并算。乾隆五年(1740年)议准,嗣后沿河州县地方官有能劝民在沿河坑洼沮如不宜禾稼地内种苇二百顷以上者记录一次,四百顷以上者记录二次,六百顷以上者加一级,八百顷以上者加一级记录一次。数多者照数遂加议叙。乾隆三年(1738年)又议准,栽苇或所栽苇地以少报多者,照官员勒民开垦地亩以少报多例,州县官皆降一级调用。州县官所属境内有可栽苇草之地劝谕不力,计十分之地栽植不及三分者,该督抚指参,罚俸六月;不及二分者罚俸一年,不及一分者罚俸二年,二年内栽植仍不及分数者降一级住俸,于三年内仍有不行栽植者,降二级留任。乾隆十九年(1754年)又规定,如有劝载无术,培养失宜,致枯损缺少一千株以上者,令该督将厅员职各同汛官一并参处,亦著令赔补[(清)托津:《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918,工部,河工,种植苇柳,禁令一,(台北)文海出版社1991年版]。
(三)明确河兵栽种责任。堤内外限宽栽树,各处河营每兵一名,每年种柳一百株,必加意培养成活,倘有玩误懈弛,不实心培植,不能如数栽植及补栽柳株成活不及一半者,或河兵内有将附近民柳借端砍伐,即将河兵究处,不能如数栽种,专汛千把总罚俸一年,兼辖守备罚俸半年[(清)徐端:《安澜纪要》卷下,道光乙丑七月重刊,德清治安堂藏版]。这一制度自雍正十一年(1733年)起坚持多年,成效显著,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停栽[(清)邱步洲:《河工简要》卷1,(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影印本]。
(四)明确守护民夫栽种责任。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议准,东省运河额夫,照河兵例,每名每年栽柳二十株,于堤旁签栽成活,长养成荫,俾得挡御风浪,盘结固堤,并令堤后坦脚,栽植杂果树木。如栽不及数及枯损过半者,专管官罚俸一年,兼辖官罚俸半年;倘栽不及一半,专管官降一级留任,戴罪补栽,兼辖官罚俸一年,枯损在一百株以内者,责令专管官赔补,至一百株以外者,降一级留任,俟赔完日开复[(清)托津:《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918,工部,植苇柳,禁令一,(台北)文海出版社1991年版]。
(五)不准侵占民地栽种杨苇。要求河南山东沿河附近印河文武员弁并濒河民人,于沿河官地及自己地内出资损栽杨苇,准其将成活数目造册报部议叙外,仍将栽成杨苇责令汛官收管培养,倘有估损偷盗等事,即将该管汛官查参议处,仍令赔补。如厅汛各官有将民地指为官地,强占栽种,希图议叙者,察出严参革职,照强占官民山场河泊律治罪[乾隆朝《钦定吏部处分则例》卷46,河工,(香港)蝠池书院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版]。
(作者:饶明奇,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教授,新时代治水社会科学研究院直属党支部书记,大河网特约专家。)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