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爱国奉献时代新人的三个着力点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的关键一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这一论述将“爱国”与“奉献”统一起来,以“更多”为要点,进一步阐明了“培养什么人”的根本命题,为思政教育“怎么培养人”的路径规划提供了思想指引。
培养更多爱国奉献的时代新人,要发挥思政教育顶层设计的政治引领与价值导向作用。顶层设计是思政教育的方向保障,确立“爱国奉献”的教育目标十分重要。要坚持思想引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重要论述为纲目,阐释清楚爱国奉献的交互机制:爱国是奉献的动力,而奉献是爱国的升华,二者统一于时代新人的行动之中。要统筹一体推进,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系统筹划各学段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在小学阶段重视爱国奉献的情感启蒙、中学阶段重视爱国奉献的思想灌输、大学阶段重视爱国奉献的行为转化,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设计教育目标,打造以爱国情感引导奉献实践,以奉献实践强化爱国情感的教学模式,培养爱国心、报国行、强国志相统一的时代新人。要强化制度保障,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的“思想引领、文化涵育,教育引导、实践养成,主题鲜明、融入日常,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要求,明确各级党委(党组)、各级各类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职责,以制度的刚性约束构建领导齐抓共管、各方参与、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培养更多爱国奉献的时代新人,要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作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以爱国奉献精神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提高针对性和吸引力,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对“国之大者”心里有数,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真实的数据、生动的图像、感人的故事,讲清楚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性飞跃,特别要讲清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带领人民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文化繁荣、社会变革等方面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这三者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经历的奋斗历程,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爱国奉献精神。要引导青少年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体认新时代爱国主义,涵养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由学校主动对接区域内的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组织青年学生参加红色主题的“场馆里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等活动,通过游览观光、宣传展示、体验感受等多种方式,拓展全环境立德树人的新格局。
培养更多爱国奉献的时代新人,要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引导青年把爱国之心转化为报国之行。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将爱国奉献精神贯穿于常态化、全覆盖、分众式的“职前—入职—职后”的培养培训全过程,打造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大先生”,让更多思政课教师巩固爱国奉献的价值追求,模范践行教育家精神,以亲身实践来“现身说法”“言传身教”,使爱国奉献精神人格化,实现“经师”和“人师”相统一,让爱国奉献从抽象道理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化存在。要理顺“看—说—做—行”的教育链条,思政课教师应当探索用以致学、先用后学、边用边学的新实践,让爱国奉献的精神更贴近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让学生爱听爱学、听懂学会,强化青年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引导青年学生自觉把个人的追求融入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等党和国家的事业之中,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齐发展。总之,培养更多爱国奉献的时代新人,是一项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的系统工程,单靠思政课教师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注重选树爱国奉献榜样楷模,营造爱国奉献的社会风气,凝聚起全社会的合力,共同致力于培养爱国奉献的时代新人。
(作者:帖伟芝 彭兆龙 单位:河南财政金融学院、华东师范大学)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