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成:朱仙镇的历史文化意蕴
从开封市南行22.5公里,便来到了闻名古今的开封县(今祥符区)朱仙镇。这里人口不过数万,但它那遥远的传说,众多的遗址遗迹,惊天动地的故事,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每每让人艳羡。
启封故园。春秋时期,这里是郑国的东北边陲,为加强边防,郑庄公命大将郑邴在此屯兵筑城,名曰“启封”,取“启拓封疆”之意。自此之后,这里开始成为小型居民的聚居点。战国时,此地已属魏国。秦攻赵国,赵危殆求救于魏,魏信陵君迫于情势“窃符救赵”,魏国大力士朱亥协助信陵君击杀大将晋鄙救赵成功。魏军告捷后,赵国重金感谢信陵君和朱亥,朱亥也因此被魏国封为偏将军,还将朱仙镇作为他的封地和食邑。汉代时,为避汉景帝刘启名讳,将“启封”改为“开封”。朱仙镇所在的地方,位于启封城的西北方。唐代以后,随着国家政治经济中心北移,原启封故城日渐废弛,沦为一般村庄。宋朝初年,国家在此地整治河道,兴修运河,朱仙镇因临近蔡河而成为水陆要冲。明清时,这里因元代开通了贾鲁河等水系成为交通大动脉而走向繁盛。位于朱仙镇东南3公里的启封故城遗址,虽因年代久远城垣侵蚀毁损,但夯筑城墙时留下的夯层、夯窝和柱洞至今仍清晰可见。作为古都开封的前身,它对研究开封早期历史提供了重要文献和实物资料,至今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战略要地。朱仙镇由于濒临开封,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它不但显著于春秋时代,而且后来也屡屡上演了震惊历史的恢弘大戏。如南宋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七月,岳飞率领岳家军继颍昌大捷后全线进击,包围汴京(今开封市)。“飞进军朱仙镇,距汴京四十五里,与兀术对垒而阵,遣骁将以背嵬骑五百奋击,大破之,兀术遁还汴京。”(《宋史·岳飞传》)金兀术的10万大军在朱仙镇被岳飞打得大败,他看宋军攻势强大,只得放弃了汴京渡河北逃。然而宋高宗在得知岳飞取得郾城和颍昌大捷后,害怕打败金国把被金兵掳走的徽钦二帝迎接回来,他的皇位可能不保,因此与秦桧等人密谋让岳飞退兵,并在一日之内连发十二道金牌。岳飞在大好形势下含恨班师,金军又马上重新占领了汴京等地。关于朱仙镇大破金兵,历史小说《说岳全传》上还大笔渲染了“八锤大闹朱仙镇”的威武活剧。为了纪念岳飞抗金,明代时在朱仙镇建起了岳飞庙,该庙与岳飞出生地的河南汤阴、遇害地的浙江杭州、封侯地的湖北武昌的岳飞庙,并称为中国四大岳庙,其大殿前东西两侧立有岳飞《满江红》和《送紫崖张先生北伐》手迹碑,充满了磅礴的爱国主义正气。据传,岳飞大战金兵时的元帅府就设在朱仙镇的清真寺内,寺里的大槐树被村民称为“相思槐”。镇上闻名全国的得胜鼓,相传也是岳飞鼓舞三军将士、率领岳家军取得朱仙镇大捷的战鼓,此鼓之声如万马奔腾,听后使人有无穷力量。500年后,就在这个地方又经历了一场著名大战,那是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四月,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率大军围攻开封,朝廷闻讯后命督师丁启睿等率兵18万(号称40万)往援开封,双方会师于朱仙镇。但由于明军内部矛盾重重,不听主帅调遣,李自成充分准备,随机应变,一举击败了明军主力,重创左良玉部,大获全胜,并得降卒数万、马骡7000余匹、军械火器不计其数,明军损失惨重,从此一蹶不振,以至失去了对河南的控制。这个古战场的遗迹至今依稀可辨,为研究开封地区明代军事文化等提供了重要资料,同时为揭开朱仙镇之战的神秘面纱和明代战争史有着重要研究价值。
商埠重镇。元朝时黄河在开封附近多次决口,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元顺帝派贾鲁为工部尚书兼总治河防使,专职治河事宜。贾鲁是著名治河专家,他首先将黄河逼入故道,后又引密县水,经郑州、中牟,折南至朱仙镇,而后汇入古运河,直达商水县入的淮河。贾鲁此举,既消除了水患,又复兴了漕运,朱仙镇也因此成了贾鲁河上的重要码头和开封唯一的外运港口。漕运的兴盛,使得明清时期的朱仙镇商贸十分繁荣,镇区面积达到了50平方华里。到清朝同治年间,穿镇而过的运粮河成为交通大动脉,沿河两岸码头林立,长达5华里,每日来往船只200余艘,镇中居民30余万,镇内店铺、商号鳞次栉比,百货山集,人口和货物均来自全国各地,白天车水马龙,夜间灯火辉煌,其商户、人口数甚至超过了开封。人们说它“商贾辐辏,户口殷实,清嘉道以前,商业之盛甲于全省。”在商业活动中,朱仙镇主要从事的是杂货和日用品零售与转运,行业种类繁多,如手工业、杂货业、服饰业、粮食业、典当业、烟叶等。货物有来自北京、天津地区的盐、杂货等,有来自山西、陕西的铁皮、桐油等,有来自福建、江西等南方地区的茶、瓷器、纸张等,有从江南输入的绸缎、鞋帽、布、首饰等,呈现出商业转运中心的功能和特征。当时这里还吸引了大量的外地商人,尤其以山西籍商客为主。往来的商客为朱仙镇也带来了大量的新鲜东西,如引进了红薯种植,以及制皮、榨油、制醋、制酒等新技术。因此,当时的朱仙镇成为与湖北汉口镇、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并称的中国四大名镇。
文化名镇。朱仙镇由于历史悠久、商贸繁盛,又临近八朝古都开封,因而文化底蕴十分丰厚。漫步镇里,可看到明皇宫、饮马泉、铁杆栖风、五奸跪忠、春秋楼、清真寺、硕石狮子、运粮河等镇内八景;游走四方,还可看到点将台、烽火台、孟昶墓、朱亥墓、仙人桥、九龙口,迷瑰地、青龙岗等镇外八景,而每一个景观都有一个美丽传说和一大堆动人故事。镇内仅寺庙建筑就多达110多处,较大的有岳飞庙、关帝庙、郎神庙、三皇庙、救苦庙、北大寺等,所谓的七十二路神仙,在镇内皆有奉祀,因而该镇的原名也称聚仙镇。当年鼎盛时镇内光戏楼就有11座,其中以明皇宫戏楼为最,当时豫东各戏班社都按时到这里演出献艺,因此渐渐形成了以朱仙镇为中心的河南最大剧种——豫剧和豫剧祥符调。
而朱仙镇最著名的文化符号是木版年画。此年画始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清,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其年画由唐代“门神”“桃符”演变而来,题材分门画和神码两大类,尤以门画最为著名。门神画“秦琼、敬德”最多,还有步下鞭、马上鞭、披袍、三星高照、柴王推车等几十种品类;神码画分为灶画、家堂画、天神爷、财神、钟馗、牛马王等,种类也非常多。明清最盛时,这里的年画作坊达到300多家,而每个作坊都有上百名艺人从事画作,其产品远销10多个省份。木版年画的制作采用主版和镂印相结合的方法,构图饱满,线条粗犷,形象夸张,色彩艳丽,风格古朴浓重,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强烈的民俗情趣,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地方特色,不仅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美学价值,同时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社会价值和收藏价值,被国际友人和国内年画专家誉为“中华瑰宝”。鲁迅先生曾经评价说:“朱仙镇木版年画很好,雕刻的线条粗健有力,这些木刻很朴实、不染脂粉,人物没有媚态。色彩浓重,很有乡土味,具有北方年画的独有特色。”“大都有故事情节,有看头,有讲头,画中有戏,百看不腻。”中央美术学院薄松年教授评价说:“朱仙镇的门神种类多,神采足,刚健清新,其式样对许多地方都有影响。”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美术史论家、民间美术研究专家、收藏家王树村先生评价说:“朱仙镇年画不愧为中国年画的鼻祖。”如今,上海鲁迅展览馆、法国巴黎博物馆、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美国国会图书馆均有收藏。1938年日本出版的《东洋版画》中载有成套的朱仙镇木版年画,在大阪等地展销。前些年法国也出版了《朱仙镇木版年画》专辑。由于其独特的价值和风格,朱仙镇木版年画被誉为与天津杨柳青、江苏桃花坞、山东杨家埠齐名的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一,2006年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开工建设的朱仙镇木版年画博物馆是国内投资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年画博物馆,展示了中国年画发源地的历史和风采。近年来当地还建立了全国性的木版年画批发交易市场,吸引了世界各地人士前来参观和交易,给古老的朱仙镇带来了勃勃生机。
(作者:王喜成,郑州工商学院特聘教授)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