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发展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06-26 10:36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新征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是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对乡村振兴战略具有不可估量的赋能作用。

  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义。生产力概念是马克思、恩格斯构建其唯物史观的基石性概念,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基础性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基于扎实推进新征程上高质量发展的新的时代要求,创造性地提出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科学回答了新征程上“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究竟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事关全局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又一重大原创性理论成果,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注入了新的内涵。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深化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和规律的认识,更加强调发展的高质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中国式现代化的九条本质要求中就包括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新质生产力的全面赋能。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们就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着力以“创新+”驱动力助力乡村农业生产,以“人才+”驱动力注入乡村振兴新血液,以“绿色+”驱动力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以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蓄势赋能”,显著提升农业生产力的智能化、精准化和绿色化水平,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以“创新+”驱动力助力乡村农业生产。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要“加强重大科技攻关,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紧紧抓住科技革命的脉搏,加速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推动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能够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速生产要素在一、二、三产业之间充分流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支撑。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实现产业兴旺,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的关键作用,以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全面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它通过整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不仅优化了农业生产流程,还促进了农业产业链的智能化和信息化。这种技术革新使得农业生产更加精准高效,同时也为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可能。其一,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装备发展智慧农业。要通过智能化的农业装备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发展智慧农业,实现对农田环境、作物生长等的实时监测和精准管理。要围绕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加大种业、农机等科技创新和创新成果应用,用创新科技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其二,引入先进的科技手段为乡村旅游提供全新的体验方式。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等先进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可以让游客更加便捷更加直观地了解乡村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从而提升乡村旅游体验的质量和深度。其三,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直播带货等新型销售模式,提升乡村产业的竞争力和附加值。新型销售模式能够加强乡村产业与城市的高效联动,有利于畅通农业产销链、壮大优势产业链,推动乡村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提升乡村产业的竞争力和附加值。

  以“人才+”驱动力注入乡村振兴新血液。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人即劳动者是最主要最活跃最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是提高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更要把人才振兴放在重要位置,坚持引育并重、深化产才融合,让各类人才在希望的田野上踔厉奋发、阔步向前,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人才制约的问题。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高科技人才匮乏、留住人才困难等突出问题,是目前制约“三农”发展的重要因素。做好新时代乡村人才工作,必须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施展才华,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以“人才+”驱动力注入乡村振兴新血液,要结合实际制定实施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人才政策,深入推进人才和教育、科技资源融合集成,为乡村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一方面,要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乡村人才留乡发展,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另一方面,要吸引城市优秀人才到乡村创业发展,为乡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如定期或不定期选派人才下沉基层锻炼,健全和完善合理流动、职级晋升等方面的保障机制,用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强劲的发展势头留住人才。同时,要注重引进青年科技人才、高校毕业生等“生力军”,推动人才资源和创新团队向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集聚,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让更多的优秀人才乐于扎根乡村、与乡村共同成长,加快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科技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人才因事业而聚、乡村因人才而兴,以基层人才的奋发有为助推乡村振兴获得更大“加速度”。

  以“绿色+”驱动力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生特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需要绿色发展来提供驱动和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这就深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的内在联系,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科学指引。

  新质生产力摈弃了传统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通过科技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创新等途径,构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天气气候友好的发展体系,可以更好地平衡乡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全局与局部、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高效率、更可持续的高质量新动能。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不仅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培育新动能,而且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造福子孙后代、以好生态催生“好经济”,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面。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以“绿色+”驱动力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一是要奋力打造乡村宜居新环境。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乡村需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将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信息化技术与生态环保融合,以推进垃圾分类、污水处理等工作,支持并推广秸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发展种养循环农业,使用生物防治、有机施肥等手段,推动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实现增产不增污;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制造业和环境服务业,开展绿色设计,生产绿色低碳产品,提升乡村绿色化水平。二是要增添乡村绿色新动能。要大力推进传统产业工艺、技术、装备升级,推动实现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新增产能;要构建农业绿色发展增值链,在产地绿色化的基础上实现产品优质化,充分发挥加工业对乡村产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重点打造绿色安全优质的产品生产与销售基地的金名片。三是要推动乡村产业新融合。乡村要依托自然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充分利用“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等生态资源,结合自然山水、风俗民情等充分发掘休闲、文旅、康养等多重生态价值,对绿水青山进行产业化开发和经营,让绿水青山成为农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增长点,大力倡导并践行绿色健康生活方式,推动乡村生态产品向智能、绿色、低碳、循环方向发展,使之成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点。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路径。新征程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创新突破,更是一种理念上的变革创新。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因地制宜地发展新的产业、新的模式,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全面优化营商环境,为全面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奋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愿景。

  【作者:赵增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闫怡涵、王婉琪,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郑州市以及河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研究员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人百年伦理精神研究”(21&ZD030)、郑州市2024年度社科调研课题“新时代大学生啃老问题治理优化研究”(1434)以及“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1427)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