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凯: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影响及引导策略研究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06-26 13:29

  摘要:新媒体在受到大学生喜爱的同时,也给大学生思想动态带来积极和消极并存的深刻影响,已成为高校面临的时代命题、发展课题和现实难题。遵循教育规律和网络传播规律,在媒介教育、舆论营造、氛围打造、队伍建设等方面协同联动,形成积极引导的工作合力,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动态;引导策略

  新媒体日益成为舆论生成的策源地、信息传播的集散地和意识形态、社会思潮交锋的主阵地,作为一把双刃剑,在受到大学生喜爱的同时,也给大学生思想动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已成为高校面临的时代命题、发展课题和现实难题,要求高校务必要增强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遵循教育规律和网络传播规律,在课堂教学、舆论营造、氛围打造、队伍建设等方面协同联动,把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坚实支撑。

  一、新媒体的主要特征

  (一)交互性和交融性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具有很强的交互性,主要表现在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收者之间的互动更广泛、更直接、更快捷、更深入,信息接收者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可以通过微信、抖音等方式参与交流,传播者可以根据受众的反馈及时进行自我调适,以点对点的双向互动代替了传统的点对面的单向传播,这种双向互动交融全面超越了传统媒体。

  (二)及时性和便捷性

  基于数字技术加持的新媒体在接受信息和发布信息时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既用快节奏的传播时间压缩现实空间阻隔,又用虚拟空间来延展时间界限,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收和发布信息,具有“随时、随地、随身、随意”等特点,每个人都可以是传播者、每个人都可以是受众,可以随时加工发布信息,极大地方便了包括大学生群体在内的社会大众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技术迅速发展,当代大学生已成为使用新媒体技术群体中十分广泛和活跃的群体。

  (三)海量性和复杂性

  互联网让来自不同信息源的信息数量按几何级数不断增长,不仅能够及时更新信息内容,还具有强大的信息存储、快捷检索和个性编辑等功能。新媒体在同等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与传统媒体的报纸、电视等相比,具有更大的信息容量和传播功能。同时,虚拟空间中善恶难辨、美丑难辨、真假难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思想产生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复杂影响。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影响

  (一)思想观念多元化

  由于新媒体打破了“一对多”的传统传播方式,采取“多对多”的信息传播方式,使信息来源更加丰富、发布更加快捷、渠道更加多变,形成信息传播的不确定性和难以控制性。加上网络上网民身份的复杂性决定了角度的多样性和认知的差异性,各种观念相互碰撞,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各种思潮相互影响,各种意识形态交织在一起,大学生在网上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价值理念、社会思潮、文化意识、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这些纷繁芜杂的信息对大学生的价值标准的选择形成了冲击,一些缺乏政治敏感、判断是非能力不强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到多元文化、腐朽思想的冲击和影响而迷失理想信念,导致思想观念的多元化。

  (二)价值追求功利化

  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带来极大的冲击。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导向容易使个人利益得到强化,利己主义膨胀,产生唯利是图、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等不良行为,“一切向钱看”的思想滋生蔓延。由于新媒体具有传播方便、快捷和即时的特点,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市场经济中等价交换、物质刺激、利益竞争等通过网络新媒体的宣传进一步放大和强化,助长大学生的浮躁心理,容易形成急功近利的心理形态,盲目追求一夜暴富等不切实际的人生目标。

  (三)思想认知矛盾化

  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部分学生价值思维和价值选择方式尚未成熟定型。在新媒体影响下,既有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欺诈、低俗等不良信息,这样的网络文化“熏陶”干扰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一些大学生难免感到困惑,导致价值观扭曲、错位,出现了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淡化、自我责任感弱化、家庭责任感虚化,反映了大学生在价值选择上的矛盾、对立与冲突,一些大学生失去人生的目标和奋斗方向,内在心灵世界没有依归,以自我为中心、艰苦奋斗精神减弱、团结协作意识淡化、心理素质脆弱。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策略

  (一)构建正能量充沛的校园教育环境

  优秀的校园教育文化环境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净化大学生的心灵,有利于大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当学校文化中以学校精神为内核的价值观被学生认可后,就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个人的信念、感情、行为与学校的目标有机统一起来,形成稳定的文化氛围,凝聚成一种合力和整体趋向,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一方面,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通过举办新媒体知识讲座,开设媒介素养教育选修课等途径,将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范畴,提升大学生在海量信息中形成正确价值判断的能力,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和免疫力。另一方面,高校应继续深耕、盘活、优化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校风、教风、学风和良好形象,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环境既包括校园硬环境,又包括校园软环境,既包括现实环境,又包括网络虚拟环境。把这些硬环境、软环境、现实环境、网络虚拟环境中的看似互不关联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具有正能量特质的“符号”有机呈现出来,在悄然无声中形成一种内隐性的“文化效应场”,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在这个“场”的作用下潜移默化得到积极健康向上的影响和熏陶。

  (二)营造主旋律高昂的社会舆论环境

  社会是大学生教育的大课堂,社会上有形形色色的因素制约、影响着教育的效果。社会环境既包括现实环境,也包括网络虚拟环境。在现实环境方面,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思路,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全面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守正创新宣传思想工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为大学生成长进步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在网络虚拟环境方面,完善互联网方面的法律法规,将网络舆情监测和引导纳入党和政府考核指标体系之中进行安排部署,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管,继续打击网络谣言、网络色情、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净化网络环境,让网络空间的“雾霾天”晴朗起来,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减少网络对大学生发展的不良影响。

  (三)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打铁还需自身硬。做好网络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键在人。高校要运营网络新媒体,发挥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最终要靠一支信得过、靠得住、打得赢的队伍来实现。应努力培养一批既精通网络技术又掌握网络教育规律的复合型、专兼职相结合的骨干人员,把那些讲政治、懂技术、会管理的优秀干部充实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战线,积极、有效地和学生互动,在传达、阐释、互动中把思想政治教育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不断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战斗力、执行力。

  高校对新媒体既要重视,又不应片面迎合,应坚持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原则,按照面对面和键对键相结合的工作思路,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把握好网络新媒体这个“最大变量”,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敏锐地意识到网络的发展对当前和今后高校大学生思想动态带来的深刻影响,善建善管善待善用网络新媒体,使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推手、强大抓手和有力助手,成为展示大学生风采、激励大学生进步、凝聚大学生力量、引导大学生成才的助推器,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作者:马凯,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 本文为2023年度河南省教育系统党建创新项目(项目编号:2023-DJXM-079),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教改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24XJGXM051)研究成果】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