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赋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研究
摘要:新时代所需的创新创业人才不仅要具备坚定的创新创业信念与卓越的创新创业能力,还需兼具深沉的家国情怀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当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推进协同育人机制的发展。二者的融合推进与协同发展可从强化顶层设计、培养复合人才、推进资源整合、拓展教育方法等方面,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注入新活力,推动教育强国建设。
关键词:协同育人;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人才结构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如何有效培养大量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成为当前教育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一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1]。这就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与创新思路,即深化协同育人机制,探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下文简称:双创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下文简称:思政教育)协同发展的可行性路径。
一、协同育人视域下思政教育赋能高校双创教育的可行性
(一)双创教育和思政教育在教育目标上具有趋同性
思政教育和双创教育的教育目标均聚焦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于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二者在教育目标上具有趋同性。一方面,双创教育强调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力于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其适应社会、改造世界的能力。另一方面,思政教育旨在传达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帮助其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和道德伦理问题时做出明智的选择。两种教育方式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其根本目标均为育才兴国,塑造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以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及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人才需求。
(二)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存在互补性
双创教育的教学内容侧重于企业经营管理和社会活动的实践学习,而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则倾向于理论学习和活动体验,二者在教学内容上可相互补充,促进理论学习与技能实践的有机结合。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互为依托,双创教育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为宗旨,是思想政治教育在适应“时“”事”与“势”的变化中体现时代性与价值性的新载体,在培养“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的“实用型”新时代新人才方面[2]具有重要意义。思政教育中渗透着双创教育,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大学生探究问题、分析现象、提出对策等形式,帮助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性思维,强化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程度上锻造了创新思维能力。
(三)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在实践路径上具有融合性
随着互联网现代技术的日益发展,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教学实践不断丰富,两者的具体实践路径逐渐共通互融。在教学形式上,课程是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的主载体,双创教育课程在思政建设中突出显隐性教学形式的有机结合,其通过深入挖掘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将相关思政理念内化于心;在教学方法上,思政教育具有较为丰富的授课方式,例如,比较教育法、典型教育法等,但其在理论与实践衔接上还需进一步探索。双创教育的根本任务决定了其既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又强调实践经验的累积,其倡导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对思政教育创新具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二、协同育人视域下思政教育赋能高校双创教育的现存问题
(一)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融合发展不够协调
国内外协同育人发展协调程度仍需进一步提高,一方面,思政教育和双创教育的教学大纲各自独立,课程思政建设仍需进一步完善,高校双创教育在教学上未能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导致其实际成效与预期目标存在差距。另一方面,从具体工作实践来看,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规划中未设定独立、完整的协同育人板块,协同育人工作主要停留在学校就业工作、思政工作相关部门组织的讲座、比赛等简单活动形式上,难以真正实现培养新时代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目标。
(二)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师资力量不够充足
目前高校在进行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中,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时有发生。一方面,不少高校在进行协同育人工作时未培养专职师资队伍,师资队伍主要由从事思政教育、学生管理等领域的兼职教师和辅导员组成,缺乏专业的培训和实践经验,间接影响了协同育人成效,难以满足学生培养需求。另一方面,在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领域缺乏相关教育体系和评价机制。一些教师可能在理论层面了解相关知识,但实践经验缺乏,难以实现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
(三)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资源整合不够全面
从资源共享情况来看,教育主体间的合力作用发挥不充分及“立体化、全方位、无界化”[3]的资源共享平台尚未形成等问题仍存在。从育人环境现状看,部分高校协同育人仍停留在较为基础的课程设置和活动引导层面,未能深入挖掘协同育人内涵及从满足新时代国家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方面加强宣传,创业精神及创业文化等理念与校园文化的融合性不够,难以形成持久的教育影响力。从育人主体来看,家庭、朋辈等协同育人载体在实际育人过程中没有发挥真正的协同育人成效。
(四)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教育方式不够先进
一方面,教育内容的融合程度不高。在部分高校中,教学内容设计仍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操作及案例研究的教学比重仍需提升,且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其中一方面内容的传授,难以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开展融合性教学。另一方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足。目前,思政教育和双创教育的教学方式主要以单向传授模式为主,运用具有互动性、参与性、启发性等性质的现代化教育手段还不足,难以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动力。
三、协同育人视域下思政教育赋能高校双创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强化顶层设计,促进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并行
促进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并行发展,需从顶层设计出发,系统考虑两者之间的联系,加强协同创新,提升双创教育内涵的深度与广度,优化思政教育教学的实际成效。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优化相关政策和措施,释放政策红利,明确支持鼓励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发展机制。其次,教育部门及高校应当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教育教学体系,健全完善协同育人板块,切实将协同育人工作纳入高校教育规划之中。最后,高校应当持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采用真实的创业案例开展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增强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于推进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发展至关重要,必须深刻理解“双师型”教师的本质内涵,采取有效措施持续强化队伍建设。[4]一方面,要完善师资培训机制,拓宽“双师型”教师培养渠道,组织教师参与创业孵化基地的实践训练,扎实推进教师思政素质、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协同发展。同时,注重引导创新创业及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教师积极开展跨领域科学研究活动,努力推动教学科研水平上台阶。另一方面,要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坚持引育并举,通过多途径合理引进创新创业名家、企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等,及时将优质的创新创业师资力量转化为推动学校“双师型”队伍建设的生力军,全面提升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综合实力。
(三)推进资源整合,优化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环境
高校要以培养综合型人才为目标,着力整合校内外资源,创新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助推双创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大社会支持力度,设立专门的创业服务机构,为创业意向者提供专业化服务,营造良好的社会创新创业氛围。二是完善高校社团交流建设机制,积极在不同高校之间开展双创教育交流活动,充分发挥校内的社团资源及学术资源优势,创建创业论坛及沙龙,切实发挥社团在创新创业意识培养、技能提升以及团队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三是搭好家校合作之桥,引导家庭与学校建立良好信任关系,切实发挥好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优势,优化协同教育路径,推动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
(四)拓展教育方法,构筑“双创+思政”协同育人平台
创新创业实践是思政教育的新载体,搭建育人平台是高校拓展教育方法的题中之义。一方面,优化课堂教学方式,采用小组合作、情景模拟和跨学科融合等多种创新性教学模式开展双创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同时,建立课后双向沟通机制,构建学生、教师和企业家之间的双向沟通机制,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协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聚焦协同育人、创新创业孵化及技术转移等领域,打造“双创+思政”教育实践平台,吸引优秀的企业家、专家及投资人等来校交流,不断拓宽学生视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培塑学生形成正确的创新创业价值观[5],积极搭建企业与学校、学生以及项目和资金交流的桥梁,持续推进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实现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
四、结语
综上,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存在着诸多可能融合发展的共通性,这为深入研究协同育人路径提供了前提。高校要在多元化思维的指导下,努力寻找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点,真正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发挥出1+1>2的实际成效,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致力于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2018−09−11(1).
[2]人民网.新时代新人才新要求[EB/OL].[2019-08-02].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9/0802/c40531-31271641.html
[3]杨道建,李洪波,徐占东.“众创”视域下高校创业教育生态圈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2):49-52.
[4]陆菊,罗将道.试论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及其队伍建设问题[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7(07):119-120.
[5]王占仁.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论析[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5(01):111-115.
【作者:董孟宇,白雪玲,郭婧 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南省大中专院校就业创业课题资助“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优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YB2023030);2023年河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医药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优化路径探析”(项目编号:YJSJ2023-042)成果】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