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学术论坛暨中国社会学会发展社会学专委会2024年学术年会举办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07-01 14:26

  6月28日-30日,“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学术论坛暨中国社会学会发展社会学专委会2024年学术年会在河南农业大学龙子湖校区隆重召开。本届年会由中国社会学会发展社会学专委会、河南农业大学共同主办,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河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处、河南农业大学社会服务处、河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河南农业大学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河南农业大学社会工作硕士教育(MSW)中心联合承办,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河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以及上海市“中国特色的转型社会学研究”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协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政法学部主任李培林研究员,上海大学李友梅教授,农业农村部中国乡村振兴发展中心黄承伟主任,南京大学童星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谢寿光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春光研究员,吉林大学田毅鹏教授,北京大学周飞舟教授,兰州大学陈文江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向德平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郑风田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文军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叶敬忠教授,华东理工大学何雪松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刘成斌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符平教授,厦门大学徐延辉教授,华中农业大学田北海教授,南开大学王星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郑雄飞教授,兰州大学周亚平教授,以及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李庚香,河南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葛卫华,河南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胡若哲,河南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张锦,河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与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处处长韩冰,河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成伟,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刘晓永,河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成吾,河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张锟,河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处、社会服务处、学报编辑部、农学院、动物医学院、文法学院的领导和社会学系的师生等来自中国社会学界、社会科学界的领导和专家学者180余人参加本次活动。《社会学研究》、《社会发展研究》、《社会学评论》、《青年研究》、《社会》、《中州学刊》、《农村·农业·农民》等杂志社提供了有力的期刊支持。刘晓永主持开幕式。

  河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成伟在致辞中介绍了河南农业大学的历史与发展现状以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介绍了该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以及文法学院社会学学科、社会工作专业团队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取得的优异成绩,展望了学校坚持“一目标、两路径、双核N区”发展思路,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

  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李庚香重点介绍了河南省近年在创新驱动全省高质量发展中取得的显著成效,高度赞扬了河南农业大学以及河南农业大学社会学学科、社会工作专业近年在学科专业高质量发展以及服务国家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取得的优异成绩。随后总结性地提出了在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过程中的理论关切与河南经验。

  河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与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处处长韩冰着重强调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对社会科学研究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哲学社会科学服务于政府决策和经济发展的新机遇;他对河南农业大学近年来取得的丰硕科研成果,为农业强省和乡村全面振兴战略提供的重要支撑给予充分肯定。

  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文军指出本次学术年会的主题同党和国家的总体战略吻合,各要素双向流动、城乡融合发展,社会学研究通过多个主题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经验阐释和理论探讨,其中河南的实践是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社会学会发展社会学专委会理事长叶敬忠强调,发展社会学承担着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使命,但现有学科资源在叙事和理论体系构建方面都有不足之处,应当从如何实现发展、更快发展转向更好发展,在发展的思想和实践上超越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传统模式,给出解决发展问题的中国方案。

  主旨发言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政法学部主任、研究员李培林以“努力构建新发展社会学”为题作了报告,阐释了新发展社会学的经验及学理基础,新发展社会学回应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召唤,以创新、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为基本关照。农业农村部中国乡村振兴发展中心主任黄承伟以“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理论逻辑与推进路径”为题作了报告,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从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中汲取理论给养,农村是各项工作的重点,需要发挥县城对县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融合和三产融合。河南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胡若哲以“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为现代化河南建设贡献‘三农’力量”为题作了报告,他提出了行动方案,即以工促农,推动乡村产业延链补链;以城带乡,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深化改革,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就业为先,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上海大学教授李友梅以“新型城镇化发展与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为题作了报告,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要践行新发展理念,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彰显动力主体;从实求知,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乡村振兴的实践,为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南京大学教授童星以“中国式现代化可能面临的社会冲突风险”为题作了报告,必须立足现实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妥善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春光以“新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城乡运行逻辑”为题作了报告,中国的社会转型进入新阶段,城乡关系重塑是其关键环节,应当关注“半城市化”群体、乡村留守人群、农业农村问题和新市民问题,了解城乡运行逻辑。北京大学教授周飞舟以“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中的家国关系”为题作了报告,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面临着人户分离问题,中国之所以能兼顾经济增长和社会秩序,家本位文化起着重要作用,而国家正是家庭的延伸。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风田以“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关键问题”为题作了报告,新生代农民工面临“融不进城市、回不去农村”的困境,可以开展农民工在职在岗培训、加强常住人口管理、开发式扶贫,促进问题的解决。

  兰州大学教授陈文江以“中国式现代化与发展社会学新趋势”为题作了报告,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体现人类社会发展目标,是各民族共同进步的现代化,为现代化理论提供了独特的实践路径和话语方式。吉林大学教授田毅鹏以“新发展社会学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为题作了报告,当前的发展研究难以指导和预测发展,也缺乏有学术影响力的代表性作品,需要拓展研究对象、更新理论分析框架、重新诠释理论命题,直面复杂的人类社会。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向德平以“中国式现代化视域的乡村振兴”为题作了报告,从现代化的视域来看乡村发展,乡村振兴具有全面均衡发展的现代化特征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的取向;乡村振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须秉持保护与发展同步、开放和共享兼备的振兴,构建县乡村一体化的治理格局。南开大学教授王星以“数字劳动兴起及其对劳动过程理论的挑战”为题作了报告,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也提高了工作量和劳动强度,可能带来生产过剩,降低技能的门槛,会导致工人反抗新技术,需要通过外部干预来增强技术创新的包容性。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刘成斌以“中国人口流动的二次转型与乡村振兴新机遇”为题作了报告,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伴随着产业转型,产业领域的政策调整迫在眉睫,人口二次转型是被动的,给乡村振兴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符平以“中部乡村的转型发展:背景与现实”为题作了报告,寻找中部地区发展的独特之处,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城市间差距在缩小,中部地区的农业比重偏高,拥有自然资源禀赋,村庄空心化严重,许多村落趋于消失。华中农业大学教授田北海以“农村低保瞄准偏差估计及乡村治理的改进效应研究”为题作了报告,小规模家庭漏保率较高,对此针对性地提出了治理策略,如重点排查农村中人均纯收入低且农村老年人口多的家庭,完善社会救助对象的主动发现和认定方式等。河南农业大学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忠魏围绕“县域乡村振兴的内生发展动力:结构与机制的视角“主题作了主旨报告,他提出,理论层面需要继续关注并破解结构与行动的矛盾,更加关注县域社会的结构性和机制性动力;实践中,要充分尊重县域多元主体对美好生活的理解、体验和实践探索,积极引入行动者视角。

  随后,“乡村振兴与社会治理”、“城乡融合与高质量发展”、“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乡村公共政策与社会服务”四个分论坛,以及研究生论坛同时进行。相关专家学者围绕“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中的重要议题展开了精彩的学术交流与对话。

  闭幕式上,第二届中国社会学会发展社会学专委会理事长文军教授进行会议总结,他指出学术交流只有上升到概念和理论层次才能进行对话,发展社会学需要深入乡村、新型城镇化最前沿,以提炼概念,并处理好理论和经验的关系。新当选的第三届中国社会学会发展社会学专委会理事长叶敬忠教授提出了倡议草案,包括:关注时代发展进程,紧跟学术前沿;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批判思维;对话国际学术,构建自主体系;彰显人民立场,关怀人类事件;投身发展行动,明确社会变化;扩展思维视角,借鉴相关学科;支持青年和女性学者;减少仪式性,增强学术性;增加学会宽度,突出会员限度;连接农村社会学,探索专委会联合。随后中国社会学会发展社会学专委会举行会旗交接仪式。最后,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党委书记牛娟作总结发言并致谢。

  本届年会在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国家战略和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背景下,围绕“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这一主题展开积极研讨,专家们从理论探讨、经验研究,到政策建议和人文思考,既有理论自觉和专业精神,也有文化自觉和人文关怀。本届年会达到了凝聚学界同仁的智慧和睿见,深化社会各界对“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议题的认识,以建设性的学术思想领会阐释、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