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志华:河南省实施“换道领跑”战略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07-08 09:05

  加快现代化河南建设,关键在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时提出的“四个着力”“四张牌”等重要指示、重大要求,锚定“两个确保”,全面实施“十大战略”,统筹推进“十大建设”,以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形成以新质生产力为先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传统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格局。实施换道领跑战略,是省委、省政府立足河南实际做出的重大决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河南指明了方向。当前,在“十大战略”稳步推进背景下,我省实施“换道领跑”战略仍存在不少亟需破解的问题。

  一、“换道领跑”战略的内涵与实施背景

  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实施“换道领跑”战略,在未来产业上前瞻布局,在新兴产业上抢滩占先,在传统产业上高位嫁接。作为省委工作会议提出的“十大战略”之一,实施“换道领跑”战略就是要在推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耦合的基础上,摆脱“跟跑”“并跑”的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转换原有发展模式,聚焦前沿领域和产业高点,抢占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赛道,在未来产业多点发力、重点领域集中发力、细分赛道持续发力,不断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实现破题跨越。

  实施“换道领跑”战略是在深刻洞察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和深入分析我省省情基础上做出的精准论断。国际形势方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冠疫情对世界经济造成重大冲击,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发展有所放缓,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格局面临重构。从国内区域发展态势看,东部地区加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西部地区积极培育新的竞争动能,各地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抢抓发展机遇、优化产业布局,以新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竞逐新赛道之势已经形成,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网络、未来空间等产业集群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与此同时,近年来,我省传统产业、高耗能产业进入结构调整瓶颈期和阵痛期,制造业面临多重因素约束,转型升级难度大,产业发展速度渐缓,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明显减弱,重塑性变革势在必行。当下,新兴产业动能作用日益凸显,创新引领、技术革新、消费驱动的新模式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面对复杂发展形势和并存的机遇挑战,我省的经济发展必须尽快从原来的资源依赖、投资驱动模式,转向创新引领、技术革新、消费驱动的新赛道上来。

  二、我省“换道领跑”战略实施中面临的问题

  我省实施“换道领跑”战略过程中,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中均面临不同因素的制约。未来,若要实现“在未来产业上前瞻布局,在新兴产业上抢滩占先,在传统产业上高位嫁接”的战略构思,亟须厘清困阻。

  (一)传统产业受制于产业链韧性弱和要素保障不全

  我省传统产业占比高,是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创造税收的重要来源,也是开展产业转移和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领域,但面临大而不强、大而不优、大而不新的问题,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水平不高。传统行业转型升级主要面临以下制约:一方面,要素保障力度有待加强。生产经营要素保障有瘀点,水、电、气、暖、路、网等保障力度还存在薄弱环节。用电成本相对较高,一些连续性生产的企业综合负担较重。惠企政策红利释放仍不充分,存在“棚架”现象。金融支撑供给难以满足主导产业变强、传统产业做优、做大、做强的转型升级需要。另一方面,产业链韧性不够。我省部分产业链条偏短,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产品相对较少,这些产业受原材料价格等因素影响明显,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足。

  (二)新兴产业受制于规模化程度低和技术支撑不足

  一方面,新兴产业规模较小,规模化水平不高。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有的行业集中在某一细分领域,有的行业起步晚,有的行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由此导致产业整体规模偏小,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水平不高。另一方面,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还存在弱项。尽管我省一些新兴行业已初具规模,但相较高水平地区,技术水平仍相对滞后,关键核心技术存在短板,高端产品供给能力尚待加强,部分产业仍处于价值链中低端,这些因素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将严重掣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

  (三)未来产业受制于创新能力不强和金融支持不够

  一方面,科技原始创新支撑不足。基础研究是发展未来产业的核心动力,开辟新领域、提出新理论、发展新方法以取得重大开创性的原始创新成果是发展未来产业的根基。当前,我省仍然面临科技创新源头供给不足、原始创新水平还不够高,顶尖人才支撑不够,未来产业所需的高层次人才后备军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未来产业发展。另一方面,融资机制不完善,金融资本未能有效发挥催生颠覆性技术的作用。金融资本较倾向于进入回报快、回报率高的产业领域,而未来产业目前尚处于萌芽阶段,产业规模小、盈利能力不足,需要持续投入大量资金,回报周期长且存在不确定性,难以吸引金融资本注入。同时,产业政策与科学政策、创新政策、技术政策之间缺乏综合性、系统性、连贯性和稳定性,政策的瞄准性和有效性需要进一步提升。

  三、推进我省实施“换道领跑”战略的对策

  围绕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新兴产业重点培育、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强化延链补链强链,坚持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深度耦合,着力在重点领域寻求高位突破,打造主导产业优势突出、新兴产业高位引领、未来产业前瞻突破、传统产业加速升级、生产性服务业高效协同的新型制造业体系。

  (一)坚持有中育新,通过高位嫁接改造升级传统产业

  传统产业要以科技引领实现提质增效。一方面,加强传统产业改造,支持传统优势产业发展。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发展智能制造,推动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完善高赋能智能制造体系,深入推进数智赋能产业发展,加快5G网络部署和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以“大智移云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点,推动传统制造业向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推动钢铁、有色金属、汽车、化工、轻纺等传统产业向“绿色、减量、提质、增效”转型。另一方面,聚焦传统优势产业,细化产业布局,在细分领域培育专精特新“单打冠军”。更加重视县域产业集群和特色外贸基地发展,以装备、食品、建材、轻纺等优势传统制造产业为基础,开展河南品牌“走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系列贸易活动,推进海外市场多元化,以“一带一路”为重点拓展产业和产品国际市场空间。

  (二)立足优中培精,通过链条重塑优化培育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一方面,着力打造新兴产业链,建设高标准群链共生体系。打造信息技术“芯屏网端器”生态圈,聚焦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生物医药与康养、节能环保、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新一代人工智能、储能、节能装备、“特、精、高”新材料、智能传感器、5G等新兴产业链。另一方面,加强关键技术装备的突破应用和数字技术的融合赋能。促进新兴技术加速向高端装备、新能源、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航空航天和新兴服务业等领域广泛渗透,持续提升产业能级和综合优势,培育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新业态、新模式。

  (三)围绕无中生有,通过先机抢占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未来产业发展是实现换道领跑的关键。一方面,不断夯实体系构建。瞄准我省有条件、有基础、能突破的方向,聚焦信息技术、生物科技、高端制造等领域,先导性布局具有一定产业基础或技术基础的量子信息、基因技术与生命健康、区块链等未来产业,加快建链布局、抢占高端。前瞻性布局前沿新材料、未来信息网络、数字孪生与虚拟现实、第六代移动通信等“大赛道”未来产业,构建“研发一批、储备一批”的未来产业体系,赢得新领域产业发展的先机和主动权,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另一方面,大力推行“链长制”,围绕补链、育链、强链、延链,推动我省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升产业链韧性、稳定性和竞争力,不断引领新兴产业培育,谋划未来产业布局。

  (四)强化创新引领,依托引才育企构建一流创新生态

  推进创新要素集聚是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一方面,着力培育一流创新企业、平台。坚持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成长性雁阵,加快培育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企业、“瞪羚”企业、“头雁”企业、“独角兽”企业、“小巨人”企业。完善以企业为中心的创新体系,依托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完善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机制,鼓励各类企业开展专业化协作、联合攻关,在细分领域攻克、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搭建起高融通企业发展体系。另一方面,持续引培一流创新人才。聚焦国内外一流“高精尖缺”创新创业人才与团队,运用揭榜挂帅、以才引才等形式吸引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来豫发展。深入实施“新生代”企业家培育计划,探索建设“人才特区”,鼓励人才创新创业试验区先行先试,打造创新创业生态小气候,营造“热带雨林式”人才生态环境。

  (五)夯实服务保障,聚焦要素供给适配产业发展需要

  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要素供给保障。围绕产业培育、发展、壮大等产业链服务需求,整合产业链服务资源,细分各产业对应的政策、资本、人才、科技等服务供给,依据企业的产业链属性,为标志性产业链所属企业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要素保障服务。一方面,提升要素保障质量。着力破解企业用地堵点,以减少审批手续、加快报批速度为重点,简化用地审查,实行容缺审查,推行承诺制度。全力保障水、电、气供给,降低使用成本。着力化解融资难点,建立企业融资需求工作台账,以“信易贷”等平台健全政银企对接机制,畅通银企间融资信息交流。另一方面,提升要素保障跟进效率。进一步落实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实现政策红利直达快享,做好政策“颗粒化”拆解和“敲门行动”工作。借助数字技术赋能惠企政策落实,完善企业信息与政策要素精准匹配机制,实现“政策找企、精准对接、应享尽享、免审即享”更好落地,打通惠企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作者:白志华,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