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 | 孙华:商代都城与区域考古研究的新成果——《郑州商城与王畿区域聚落考古研究》序言

来源:文博中国
时间:2024-07-08 09:14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侯卫东博士《郑州商城与王畿区域聚落考古研究》一书,是他在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增改而成的专著。卫东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担任他的指导教师,有义务写篇前言来推介这部很有价值的夏商周考古研究论著。

  图片

《郑州商城与王畿区域聚落考古研究》

侯卫东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2月

  卫东本科就读于河南大学博物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则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攻读,他的导师唐际根教授是我的老朋友,那时我就认识了卫东。唐教授推荐卫东进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后,由我担任他的导师,从此我们就来往更多,也更加熟悉。卫东考虑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时,鉴于郑州是商代前期分布广阔的二里岗文化的中心,又是中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殷墟文化的先导,在中国早期国家发展史上处在承前启后的位置;郑州商代前期都城规模宏大,京畿聚落复杂多样,考古资料尤其丰富,是探讨早期王都与王畿区域聚落关系和层级结构的理想样本;当然,也因为他自己就是河南人,了解自己的乡土,对包括郑州在内的河南地区的考古材料相当熟悉。他选择郑州商城及其周边地区的商代遗存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最后写成了题为《郑州商代都邑地位的形成与发展》的博士学位论文。该论文获得了评议委员和答辩委员的一致好评,是一篇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

  进入河南大学工作后,卫东继续致力于郑州商城以及郑州周边区域的考古研究,除了参加考古调查和发掘外,还一直在不断收集补充相关资料,修改完善博士学位论文。我在他博士学位论文的导师评语中曾有这样一段评价:“论文作者全面收集了郑州及相关地区的考古材料,并亲自在郑州西面的索须河流域开展过系统的考古调查和勘探,荥阳东赵、西史村、唐垌等遗址的城墙或城壕,都是作者田野中的新发现。基于这些考古资料,作者从郑州商城考古材料的分期编年入手,将以郑州商城为中心的商代前期王畿区域的考古材料划分为四个发展期,并按照这个分期序列分别对郑州商代前期的两个都城规模遗址(郑州商城、小双桥遗址)内的重要遗迹的空间分布和各期变化,郑州王畿范围内遗址的空间分布和规模大小的历时性变化进行了讨论,论述了郑州商城外郭内拥有与殷墟类似的“族邑”形式,郑州王畿区域已形成以王室为中心的三个层级的聚落结构,郑州商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及小双桥都邑建立时,郑州王畿区域聚落及其反映的社会结构对都邑的发展演变有明显响应等新观点。这些不仅对研究郑州商城及王畿代表的早期国家的形成机制、社会结构和组织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对认识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过程、国家特质、发展模式等也都具有学术意义。”但我也指出过论文的主要不足之处,也就是“从郑州商代都邑考古材料的分析转向早期国家历史背景的阐释过程还显得略显简单粗放”,建议他删改补充后出版。现在卫东修改完善后的《郑州商城与王畿区域聚落考古研究》一书,就是他博士学位论删改、补充和提升后的产物。

  专著《郑州商城与王畿区域聚落考古研究》与博士学位论文《郑州商代都邑地位的形成与发展》有密切的先后传承关系,这种联系性主要表现在郑州地区夏商时期的考古材料的分期编年、郑州商城布局的历时性变化、郑州商城与小双桥商都的关系、郑州夏商时期区域聚落考古研究等方面,博士学位论文为本书的写作奠定了资料基础和研究基础。不过,本书的资料收集更丰富,关注问题更集中,章节设置更合理,研究深度也更深入。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资料收集和资料处理方面,卫东新作搜罗了迄今发表的郑州商城及其王畿区域夏商时期聚落的全部考古资料,远超出博士学位论文使用的资料。其中如郑州商城新的两篇考古发掘简报、郑州西北索须枯河流域考古调查报告、新郑望京楼遗址考古发掘报告、望京楼周边区域聚落考古调查报告、《郑州市文物地图集》等,都是卫东撰写博士学位论文时尚没有刊布或没有查明的新资料。这些新资料或提供了新的历史信息,或可以检验该书的相关论述。卫东对这些资料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在这些资料的分期断代基础上,按期别将这些夏商遗址的规模标注于地形图,既给作者考察郑州商城及王畿区域的聚落关系及其演变奠定了基础,也给读者阅读理解该书的文字阐述提供了直观的便利。

  在关注问题和章节结构方面,卫东接受一些学者的建议,删掉了博士学位论文最后一章关于“郑州商代都邑代表的早期国家”问题的讨论,将研究聚焦在郑州商城与王畿区域社会结构和组织方式的演变上,更有利于将问题研究得深入具体。我记得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罗泰教授在看过卫东博士学位论文稿后,虽然也很赞许作者拓展研究视域所展现的研究能力,但他还是建议作者在论文修改出版时,可以考虑省略最后探讨早期国家的部分。卫东新著删除了原先的“郑州商代都邑代表的早期国家”一章,将部分需要保留的内容移入相关章节进行阐述,从而使得郑州商城王畿区域聚落与社会的论述,更加突出了区域聚落变迁反映的社会重组及其与重大历史事件的呼应关系,内容也显得更加紧凑和丰满。

  在研究广度和研究深度方面,卫东新著是他博士学位论文的完善和发展,除了分别对郑州商城及其王畿区域聚落考古资料一次全面系统地梳理和分析、构建了详尽的区域聚落空间分布框架外,还探讨了过去很少讨论的郑州商城代表的二里岗文化的形成机制、郑州商城的形成机制和城市化进程、郑州商城与整个王畿区域聚落的动态发展关系,进而探讨商代早期社会的重组和组织方式等问题,其研究的深度远超当初博士学位论文。

  按照我阅读卫东这本新著后的观感,该书的主要学术贡献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新著系统分析了郑州地区夏商时期的考古资料,将该地区从二里头文化晚期到商文化白家庄期的文化变迁分为四个时期,建立了各时期文化构成与郑州商城和京畿地区聚落发展的对应关系,指出郑州商城形成之前的二里头文化三期之时,本地的二里头文化相对单一,罕见多种文化共存的现象;郑州商城形成时期即二里头文化与二里岗文化过渡期,随着下七垣文化、辉卫文化和岳石文化的进入,郑州地区形成多元文化共存的现象,但本地二里头传统仍占主导地位,基层尤其少见外来文化的聚落;郑州商城的繁荣时期,典型二里岗文化逐渐成为郑州地区的主体文化,高规格器物主要集中在郑州商城,基层聚落的文化同一性略逊于郑州商城;郑州商城稳静运行的白家庄期,郑州地区形成了特征鲜明的时代风格,器物有规范化、标准化和大型化的倾向,只有少量其他文化因素的孑遗,王畿区域文化面貌的一致性较高,基层聚落的发展节拍与都邑保持了高度一致。这些文化现象的发现和分析结论,都很有意义。

  其次,新著探讨了郑州商城的形成及其城市化过程,对郑州商城与小双桥遗址的关系也有了更确切的认识。作者指出,在二里头文化向二里岗文化的过渡时期,郑州商城开始陆续营建包括宫城在内的首批宫殿宗庙建筑,随后还营建了内城,内城外围形成了不少居住点和重要手工业作坊。到了典型的二里岗文化时期伊始,开始营建外城及城河,与东侧的古湖泊相接成闭合的外郭城,从而形成了宫城、内城和外城的三重结构;内城中存在若干王室成员的族邑,外城中设置有多处专业化的手工业作坊及更多的居民点,贵族墓地也多集中在外城,铸铜作坊生产规模扩大且专业化程度更高;这一时期是郑州商城的鼎盛阶段,功能分区基本确定,相对稳定的文化传统已经形成,安阳商代晚期殷都以若干族邑为基本单元组成“大邑商”,其布局模式最迟可以追溯到郑州商城。最后的白家庄时期,郑州商城开始衰落而小双桥商都随之兴起,郑州商城的总体格局没有大的变化,只是都邑的主要功能转移到附近的小双桥商都。小双桥商都的都城选址、城市规划和布局结构都与郑州商城类似,但这一时期郑州商城的青铜冶铸工业还在延续,商王室还在郑州商城故都举行祭祀活动,还有高级贵族埋葬在内城周围。所有这些都细化和深化了对郑州商城和小双桥商都的认识,丰富了商周考古和早期城市考古的内容。

  其三,新著对商代前期郑州地区中心都城形成、移动和迁往他处与王畿区域聚落变化的联动关系进行了很好的分析,对于认识商代前期聚落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范例。作者认为,在二里头文化三期,郑州地区作为二里头都邑的东方门户,形成了大师姑、望京楼等拱卫西面都邑的城邑,基层聚落的分布也比较密集,反映了二里头国家采用分层组织和分区管理的方式加强对东方门户的控制。到了郑州商城开始营建的二里头文化与二里岗文化过渡时期,随着郑州地区取代洛阳盆地成为新的区域中心和社会顶层组织,郑州地区的聚落呈现广泛的整合与重组的大变化,望京楼、大师姑等此前的局域中心因而重建或改造,区域内基层聚落明显减少,人群和资源向更高层级的聚落集聚。在典型二里岗时期,郑州商城王畿区域的聚落主要分为三个层级,次级城邑和基层聚落数量超自然快速增长,可以解释为这一时期都邑通过广泛分布的贵族族邑控制整个王畿区域,商代国家范围内的人群和资源也向都城附近王畿集聚。白家庄时期随着小双桥商都的建设和使用,引起了王都、王畿和广域范围人群、聚落和社会的重新组织,在王畿内三个层级的聚落中,第二层级聚落的数量明显增多,基层聚落的数量却明显减少,可能与商王朝重新组织地方行政以强化对京畿地区的控制有关。从郑州商城始建之前至郑州地区失去王都地位,王畿区域聚落都随都城的变迁而有所响应,反映了早期国家的都城集聚效应和影响效应。这些研究结论虽未必就是定论,但却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令人印象深刻。

  当然,卫东这部新著不可能覆盖郑州地区商代前期城市和聚落考古的所有问题,有的问题也只是基于现阶段考古材料的一种合理解释,有的问题还有待于将来新材料的发现和新的研究。例如,卫东对于郑州地区考古学文化历时性变化与聚落的空间变化分析对象和理论证据,主要是基于郑州地区各遗址出土陶器,设定这些陶器与制作和使用这些陶器的传统社群存在对应关系。诚然,日用陶器是与人们关系极其紧密的遗存种类,相同陶器群分布空间的扩展或收缩,有可能是制作和使用这些陶器群的社群迁徙所致,但也不能排除其他的可能性。尤其是在郑州地区这样一个较小的地理区域内,不同聚落内相同或相异陶器群的出现,更需要考虑关系的复杂性。再如,该书关于郑州商城的营建次第和发展过程的解读,是目前对于郑州商城遗存现象与都城发展关系的最细致的研究,但郑州商城内城南部因后期郑州城的占压,考古工作与其他区域不对等,而这一区域的西南部是郑州商城内两个地势较高的区域之一,该城的内城以及其中的宫城和其他功能区的分布,我们还不能确切了解。有无可能像偃师商城一样(或比偃师商城更为复杂),内城中宫城范围更广大,并在内城的西南部或其他部分还有仓城、府库或军营之类功能区?这些都是今后还需要通过考古工作予以验证的问题。还如,该书对郑州商城与小双桥遗址关系的解释尽管很有说服力,但商代前期与郑州商城并存的还有偃师商城,后者规模不及郑州,却同样具有宫城、内城和外城三重城圈的都城规制,两者的关系还有继续探讨的必要(尽管已有很多论作);与小双桥遗址大致同时或稍后的还有洹北商城,这两座都城规模城市的关系也还有待探讨。商代是否一直存在首都和陪都的两京制?这也是令人感兴趣的问题。

  (本文系专著《郑州商城与王畿区域聚落考古研究》序,略有删改,作者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三星堆研究院学术院长)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