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运载千秋丨唐金培:河南段隋唐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优劣势及路径分析
编者按
2500岁的中国大运河是许多城市的“原点”,凝结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大运河从何而来、向何而去?何以承载半部华夏史?7月2日—3日是“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河南主题日,大河网学术中原邀约专家学者, 聚焦大运河的历史知识、社会文化与经济价值,推出关于大运河的理论科普。今天推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党史党建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唐金培的文章《河南段隋唐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优劣势及路径分析》。
摘要:河南建设隋唐大运河文化带既有自身优势,也存在明显不足。只有充分认识和发挥河南段隋唐文化带建设的文化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着力解决文化资源和生态保护任务艰巨、学术研究滞后、发展机制不完善等迫切问题,切实保护好隋唐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努力传承好河南段大运河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利用好河南段大运河文化宝贵财富,不断推进河南段运河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才能将河南段隋唐大运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成为中国运河文化乃至世界运河文化的集中展示带、运河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带、运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产业带。
关键词:河南省;通济渠;永济渠;隋唐大运河文化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隋唐大运河文化带是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具有全国重要影响的文化高地的重要支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以来,大运河文化研究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迅速成为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并涌现了大量研究成果。本文在借鉴既有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探讨河南段隋唐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优劣势,从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河南段隋唐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如何实现河南段隋唐大运河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以及如何建设河南段隋唐大运河文化带等方面提出几点粗浅建议。
一、河南段隋唐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主要优势
一是历史地位独特。河南段隋唐大运河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中国大运河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河南段大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鸿沟。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北宋、元明清,一直延续至今。隋唐大运河不仅是首次贯通南北且规模空前的全国性运河体系,而且是服务于统一的中央政府的航运通道。作为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隋唐大运河的主干,河南段隋唐大运河在中国运河史上有着辉煌的历史。先秦时期开凿的鸿沟,东汉开凿的通阳渠,汉末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凿的睢阳渠、广漕渠、讨虏渠、白沟、平虏渠、泉州渠、新渠、利漕等运渠,隋唐时期开凿的通济渠、永济渠等,无不承载着中国大运河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河南段隋唐大运河是中国运河史上具有开创性成就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大运河文化的杰出代表和五千年中华文明繁荣发展的重要见证,在中国大运河发展历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二是遗产特征鲜明。作为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段隋唐大运河的文化遗产不仅数量多、分布广,而且类型全、价值高。全省纳入中国大运河保护规划的河道、河堤、码头、桥梁、仓窖、运河城镇、文化自然景观和水工设施等遗产就有41项(70处)。河南段隋唐大运河是中国传统运河工程建设技术体系的典范。比如,郑州境内引黄入汴的“汴口”水源工程,为解决大运河在北方缺水环境下的水源问题提供了有益参考;开封境内束水攻沙的“狭河木岸”工程,为解决泥沙含量大的黄河水源带来的泥沙治理问题提供了成功范例。又比如鹤壁浚县境内东汉末“遏淇水入白沟”的枋城堰工程、焦作武陟境内隋唐时期沟通黄河的永济渠渠首工程、巩义境内导洛入汴的“清汴”工程、新乡辉县境内明清时期引丹济卫的“九道堰”水源工程以及濮阳台前境内京杭大运河会通河段治黄保运的通源闸工程等,都展现了河南大运河在水利工程方面的伟大成就。
三是区位优势明显。以洛阳为中心和枢纽的隋唐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全长2700公里,纵贯浙江、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等省市,沟通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成为中国古代内陆最早的南北水上交通运输大动脉。作为中国大运河金三角的两条边,河南段隋唐大运河文化带既是中国大运河与古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重合地,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和21世纪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连接地,同时还是沟通黄河文明、长江文明、草原文明和西域的核心通道。据《隋书》记载,大业四年(608),“将兴辽东之役,自洛口开渠达于涿郡,以通运漕”。隋炀帝开永济渠的主要目的是在开通连接江南地区与东都洛阳的水上运输通道的前提下,为北上辽东征讨高丽做好战略物资方面的准备工作。由此可以看出,当年河南段隋唐大运河在全国运河体系中具有非常明显的区位优势和独特作用。
二、隋唐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主要劣势
(一)大部分运河河道已经失去昨日的辉煌
以洛阳为中心和枢纽的隋唐大运河,在河南境内就流经今洛阳、郑州、开封、商丘、焦作、新乡、鹤壁、安阳8个省辖市,京杭大运河曾经流经今河南濮阳市。目前已探明的大运河河南段河道有686公里(有水段267公里,无水段419公里),遗产面积约有200平方公里。
一是不少运河河段深埋地下。由于黄河在历史上多次改道和频繁决口泛滥,导致河南段隋唐大运河的大部分河段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一些隋唐大运河的文化遗迹甚至深埋在黄河故道的地下六七米深处,以致河南段隋唐大运河的通济渠河道深埋在地下的多,真正活着的少。汴河段除城市周边的部分河道仍然通水外,其余大部分均被掩埋地下,以致形成“河摞河”的奇特现象。会通河台前段尚存留有部分故道,但绝大部分河道也是踪迹难觅。从总体上看,河南段大运河文化资源有说头的多、有看头的少,深埋在地下的河道多、依然活着的河道少。
二是现有河段缺水严重。明清时期,由于年久失修而逐渐淤浅,卫河通航河段的吨位非常有限,但在一般年景尚能通航。即便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过疏浚后的卫河仍能通航。然而,由于卫河上游大量开采煤矿导致地下水位大幅下降,以致运河补给水源枯竭。如今卫河的一些河段虽然河道仍在,但大多已经干涸。只有部分靠近城市的河段,经过治理和修复后勉强发挥着防洪灌溉和生态景观作用。
(二)整体研究相对滞后
一是河南段隋唐大运河文化整体性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河南相关地方对局部运河研究起步较早但还不系统。如李永强的《隋唐大运河的中心——洛阳》(2011)重点介绍洛阳在隋唐大运河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马金章的《流经浚县的大运河》(2012)从重大历史事件、人物、漕运、码头、渡口等方面阐述了浚县段大运河的文化遗存和风俗民情;等等。然而,至今还没有一本诸如《隋唐大运河》这样的全省范围内运河历史文化研究方面的专著。
二是河南全省范围的大运河文化研究力量有待进一步整合。2017年年底,河南省人民政府在讨论和起草河南省大运河文化带发展规划的时候,准备整合全省研究力量,发起成立河南省大运河文化研究院及相关研究中心,可惜至今未能如愿。近期,虽然洛阳师范学院、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科技学院等高校成立与运河相关的研究中心,但全省范围内的运河文化研究力量并没有很好地整合,研究合力尚没有完全形成。
(三)河南段隋唐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是上下协调联动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近年来,虽然相关省市都成立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但政府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实施主体责任还不够明晰。河南段隋唐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涉及多个部门,部门与部门之间权责交叉、多头管理的问题依然存在,囿于常规工作、各自为政的现象仍然突出。为此,急需进一步明确河南段隋唐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进程中政府综合管理部门、专项工作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单位的责任清单,尽快建立起全省层面的常态管理、综合治理、举报受理、联合执法等工作集中统一的会商协调机制。
二是投融资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作为隋唐大运河流经的核心省份,河南省的经济总量虽然稳居全国前列,但人均经济总量和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落后于其他运河沿线省市。2018年4月,第十二届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大数据产业发展暨郑开科创走廊建设交流会及项目洽谈对接活动,试图通过招商引资,将汴河还原成一条真实的、可以看得见、能够追根溯源的运河,并将郑汴运河文化带打造成为隋唐大运河文化带乃至中国大运河文化带的样板工程。但资金问题一直是推动这一重大工程的重要制约因素。
三是生态系统功能协调机制需要进一步改善。运河现有河道的上下游、左右岸及运河遗存部分的生态环境治理还缺乏区域之间的协调机制,有的虽然建立相关协调机制,但往往是说起来容易执行起来难。运河及运河故道沿线道路、供排水、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公用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且明显缺乏长效管用的刚性制度和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以追求政绩或商业赢利为目的的建设性破坏和破坏性建设现象层出不穷。
三、河南段隋唐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主要思路
(一)切实保护好河南段隋唐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
一要强化保护意识。加大对河南段隋唐大运河遗产保护政策法规宣传力度,严格文物保护责任,严密安保措施,严防监管漏洞,严打文物犯罪,切实把老祖宗留下的河南段隋唐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固守河南段隋唐大运河文化遗产安全红线,划定河南段隋唐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底线,列出河南段隋唐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负面清单,建立落实河南段隋唐大运河文物安全追责问责制度,坚决防止在河南段隋唐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出现破坏性开发。
二要加强监测预警。加强对世界文化遗产河南段隋唐大运河遗产的监测监管,加强遗产监测预警平台设施及监测机构建设,不断提高监测监管能力。为适应河南段隋唐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需要,汇集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文保规划、审批程序、文物名录、保护区划等,主动作为,靠前服务,并通过政务信息平台向社会公开,加强文物安全监督和检查。
三要实施平安工程。统筹编制河南段隋唐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维修规划,建立保护维修项目库,分阶段做好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以大运河沿线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和重要文物开放单位为重点,推广应用安全防范系统远程监管、文物建筑消防物联网监控和田野文物安全智能巡检等技术,形成人防、物防与技防相结合的文物安全防护体系,确保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中高风险古文化遗址遗迹,以及历史文化城镇、历史街区、传统村落、古建筑群的安全。重点保护好大运河的水体和河道,保护好大运河沿线与运河密切相关的各类历史文化遗址遗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好沿线的历史风貌和生态环境。
(二)努力传承好河南大运河文化
一是加强河南段隋唐大运河文化研究。大力整合全省隋唐大运河文化建设方面的研究力量,成立河南段隋唐大运河文化研究院及相关研究中心。围绕研究空白点和河南段隋唐大运河沿线重要节点,深化对历史、文化、漕运、民俗及其他关联性问题研究。组织编写《河南段隋唐大运河志》《河南段隋唐大运河文化史》等相关著作,以及“河南段隋唐大运河历史故事”“河南段隋唐大运河历史名人”“河南段隋唐大运河名胜古迹”“河南段隋唐大运河民俗文化”“河南段隋唐大运河传统技艺”“河南段隋唐大运河古镇古村落”等系列丛书。设置隋唐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方面重大、重点等委托项目及社科规划项目,以课题带动、深化隋唐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
二是加强隋唐大运河的活化和展示。做好包括河南段隋唐大运河沿线有形遗址、文物以及城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展示。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及现代声光电手段,展示、体验互动,把与河南段隋唐大运河有关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落到实处。定期举办一些以弘扬运河文化、传播运河沿线风情和群众喜闻乐见的论坛、节庆、庙会等活动,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
三是将河南段隋唐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其他相关战略协同推进。一方面将河南段隋唐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中国大运河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强与其他相关省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交流与对接;另一方面,将河南段隋唐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构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展示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华夏历史文明的魅力。同时,还要将河南段隋唐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黄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隋唐大运河文化建设与黄河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使河南段隋唐大运河文化带成为中国大运河文化带高地中的隆起带。
(三)合理利用好隋唐大运河文化遗产
一是建立富有地方特色的隋唐大运河博物馆。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支持,在洛阳建立“中国隋唐大运河博物馆”的基础上,在郑州、开封、商丘、卫辉、浚县等运河城市建立各具特色的“隋唐大运河博物馆”,使洛阳、郑州等地成为全国性的集隋唐大运河文物收藏保管、陈列展览、科学研究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隋唐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集中展示区。
二是建设隋唐大运河文化带示范区。充分发挥洛阳在隋唐大运河中的独特地位,将洛阳打造成河南段隋唐大运河文化带乃至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示范城市。与此同时,还要着力打造通济渠和永济渠保护利用示范区、洛阳含嘉仓遗址保护利用示范区、卫河(永济渠)浚县古城保护利用示范区、卫辉古城保护示范区、滑县道口运河古镇保护利用示范区等,探索建立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建设模式,引领全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三是打造大运河文化创意品牌。大力发展大运河文化遗产创意产业,鼓励河南段隋唐大运河沿线文化文物单位在履行公益服务职能、保护国家文物、做强主业的前提下与社会力量合作,依托“互联网+”等新手段,丰富文物展示利用内容,开发与河南段隋唐大运河有关的文化创意产品和实景演艺项目,以文化为核心与灵魂,将河南段隋唐大运河文化带打造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金名片和彰显中华文化自信的地标性工程。
(三)实现隋唐运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一是提升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加快水陆快速交通网络。依托贾鲁河、汴河、卫河等河南段隋唐大运河沿线风光,围绕重要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改造提升现有旅游线路,建设运河沿岸高等级旅游公路,配套建设高标准自行车道和旅游步道等,建设一批与河南段隋唐大运河关系密切的特色小镇,建设一批游客服务中心,将隋唐大运河两岸建设成为集观光、休闲、健身、游憩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运河文化旅游景观廊道。
二是实现运河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融合。促进河南段隋唐大运河沿线的戏曲、木版年画、汴绣、武术、杂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弘扬与新时代创意产业深度融合。围绕文化传媒、创意设计、文化贸易、文化休闲、工艺美术等特色优势文化产业,培育和发展数字经济、共享经济、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移动多媒体、艺术品网络交易等文化科技融合新业态。组织开展隋唐大运河文化文物创意设计大赛,着力打造富有河南段隋唐大运河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拓展河南段隋唐大运河沿线地区休闲文化旅游项目。
三是打造运河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和统一品牌。依托河南段隋唐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围绕运河遗址考古发掘、重要遗产点保护展示、活态河道展示,探寻通济渠、永济渠等古运河线路的历史变迁,揭秘河南段隋唐大运河水工技术,体验河南段隋唐大运河的漕运和商业文化,感受河南段隋唐大运河的历史名人风采等,打造河南段隋唐大运河文化传承教育实践线路。将河南段隋唐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遗产串珠成线,以点带面,统筹水上游览、沿线自驾游等方式,打响“千年运河”文化旅游品牌。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