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正昱: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特征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07-11 10:49

  编者按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2023年10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大河网学术中原开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专栏,紧紧围绕学习贯彻这一重要思想,持续加强学习、研究、阐释。

内涵丰富、论述深刻的科学性

1.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内涵底蕴极其丰富的理论体系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深邃卓越的政治眼光、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科学宏观的理论范畴,对我国进一步发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战略高度进行顶层设计、擘画壮丽蓝图。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中国实际、着眼长远未来、面向世界文明,展现出强大的实践伟力,推动了文化理论观点的创新发展。

习近平文化思想体中有用、用中有体,“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体现了辩证统一性,是本体论与方法论的高度统一、认识论与实践论的高度统一,反映了我们党坚持以理论的清醒笃实信仰的坚定、以思想的自觉引领行动的自觉。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底蕴极为丰富,体现了文化不断创新与文化有序传承的有机统一、文化主体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统一。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既包含在科学研究或知识领域,提出了史无前例的论说,有首创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之意,又包括对既有观点、理论或思想的延展与升华。理论来自实践,也指导实践。

2.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论证体系是逻辑严密的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守马克思主义的“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高屋建瓴、立意高远、字字珠玑、内涵丰富,为传承弘扬、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功勋卓著、彪炳史册的历史性杰出贡献。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历史悠久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与二十一世纪新浪潮的有机统一,通过创新完善了原有文化理论观点,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本原则,深刻揭示了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并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深层次内涵,文化不仅包括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还包括制度形态和行为形态,文化建设不仅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还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回答了在世界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发展面临挑战的历史时期如何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自觉、在多元多样的价值观念中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引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如何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等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二十一世纪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和新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指出了新时代我国文化领域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充分彰显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时代化升华和创造性发展。

人民至上、忠于人民的人民性

1. 人民至上是始终贯穿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最核心、最根本立场

毛主席当年在延安杨家岭亲自主持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期间振聋发聩地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更加深入地强调,“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始终坚持把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和安危冷暖放在最高位置,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把中国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作为自身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从上海石库门到北京天安门,党的一切奋斗动力源泉就是致力于为了让中国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正是基于这个光荣伟大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自始至终地坚守人民立场就要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的工作导向,脚踏实地深入基层第一线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学术理论成果和艺术作品。

2.为民造福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反复证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文化是社会历史进步的表征,因而人民群众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性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始终坚持站在人民立场上推进文化建设,确保人民群众在思想文化上的主体地位。习近平文化思想之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根源在于其来自人民、扎根人民,始终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方法论来谱写文化发展新篇章。为民造福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把“为了谁”作为文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多维度、宽领域、多层次上推动公共文化事业朝着有益于人民群众全面发展的目标前进。

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实践性

1. 明体达用彰显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神力量与指导作用

“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体”指是的本源、本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的彰显;“用”指实践、方法,显示的效能。要关注由“体”到“用”的过程。“明体”不是目的,真正的“明体”是为了达到“致用”,也就是明体而达用。明体达用最终贯通的根本依据就在于体用贯通,就是道器不离,理论和实践必须相统一。我们的道统,我们的根脉和魂脉,必须在具体的土壤中而生生不息,从而达到化人的作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我们从来没有背离或者抛弃过我们的道统,这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根脉,而这个道统的基本特点就在于经世致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没有割断我们的文脉,也没有割断我们的根脉,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

2. 体用贯通展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认知升华与创新发展

“体用贯通”,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断丰富发展。理论的作用在于指导实践,科学理论总是与伟大实践相互激荡、彼此辉映。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实践在不断发展、时代在不断进步,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断创新发展。从2018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以“九个坚持”概括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到党的二十大从五个方面重点部署文化建设工作,从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对于“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深刻阐述,到最新指示中对“七个着力”的重要要求,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断体系化、学理化,构成一个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系统全面、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指引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走向前进。

与时俱进、开放包容的发展性

1. 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与时俱进的优秀理论品质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生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辉岁月里发芽,在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里进一步成长,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实践探索中逐渐走向成熟。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并发展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在文化理论方面的新论断,根据二十一世纪历史发展大势,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论断、新的观点、新的思想。面向未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中华儿女必将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复兴力量,共同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华章。

2. 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开放包容的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正是基于这种开放包容的广阔格局与胸襟,习近平文化思想博中西古今文化之众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立足国内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又提倡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明之间相互尊重、互相学习、交流互鉴,弘扬并不断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习近平文化思想以高度的家国情怀与人类关怀、开阔的国际视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国际主义精神,向世界各国人民生动诠释了中国的大国形象与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大党担当、中华民族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文明担当。

( 作者:宋正昱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所)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