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雷:河南加快枢纽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07-15 10:59

  枢纽经济作为优化经济要素时空配置、重塑产业空间分工体系、全面提升城市能级的经济发展新模式,越来越受到特别关注。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十大战略”,其中之一是优势再造战略,即从推动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产业基础优势向现代产业体系优势、内需规模优势向产业链供应链协同优势转变。可以看出,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枢纽经济正逐步上升到战略层面,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新业态,也为处于中部地区且交通运输便利的河南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河南发展枢纽经济的优势也十分突出。全国首个“米”字形高铁快速路网在河南“落笔”成形,“市市通高铁”成为现实;高速公路“双千工程”和“13445工程”先后启动落地,郑州、开封等7个省辖市形成高速绕城环线,所有建制村和2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了硬化路;郑州被确定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际铁路枢纽、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全球性国际邮政快递枢纽,洛阳、商丘、南阳被确定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周口港被确定为全国内河主要港口。在此基础上,河南的运输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多式联运发展水平中部地区领先,要素集聚配置能力不断提升,现代物流、商贸流通、现代服务等枢纽偏好型产业要素加速集聚,在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是与其他省份相比,河南发展枢纽经济仍面临不少突出问题。

  一是综合交通网络布局和结构仍需完善。高效联通长三角地区的东向综合运输通道不足,亚欧大陆桥、京港澳等主通道部分区段能力饱和,省际市际待贯通路段和瓶颈路段并存。省内综合交通网络以郑州为中心,覆盖均衡性不足,豫西、豫南等地区的出行便捷性相对较差,城际铁路、水路运输等短板依然存在。济源以及常住人口在100万人以上的唐河、固始、太康等县没有通高铁;洛阳、安阳、南阳等城市群副中心、区域中心城市也仅有一条高铁通道,难以发挥区域辐射作用。枢纽优势地位亟待加强,高铁里程居全国第8位,落后于广东、辽宁、湖南等省份,并且“十四五”时期在建和前期工作的项目仅有336公里,项目储备不足;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8000公里,但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航空枢纽优势减弱,航空运力和货源竞争压力日益加剧。

  二是枢纽要素组织功能仍需加强。综合客货运枢纽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目前,全省大部分客运枢纽尚未实现零距离一体化换乘,多方式无缝换乘水平较低,旅客出行效率尚未得到有效提高。全省具有多式联运功能的货运枢纽较少,货运场站存在小而散且功能较为单一的问题,货运集而不约,资源缺乏整合对接。枢纽产业链供应链组织水平不高,全省规模以上物流企业仅占物流市场主体的7.7%,A级以上物流企业不足全国的3%,缺少具备供应链整合和平台组织能力的“链主型”龙头企业。枢纽要素支撑能力有待加强,空港、高铁、河港、陆港四大枢纽型经济区产业发展配套和居民生活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落后。

  三是枢纽产业融合联动发展不足。交通运输与产业、城镇、开放和贸易等融合联动发展不足,枢纽产业结构单一、规模较小、层次不高,对产业链上下游及关联配套产业延伸和吸引不足。临空产业结构单一,航空港实验区智能终端产业“一家独大”,增加值占航空港实验区规模以上工业的90%以上,且企业多处于来料加工和组装等初级产品阶段。高铁经济拉动效应有限,全省仅郑州东站商务区初具规模,其他高铁枢纽的商务区还在开发过程中。临港经济产业链条较短,周口港、淮滨港等临港经济目前仍以仓储物流产业为主,关联产业延伸和配套产业发展不足。

  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地处中原,横贯东西、承接南北的河南已经到了由大到强、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展现更大作为的重要关口,必须高度重视发展枢纽经济的重要性,加强枢纽、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筑牢枢纽经济发展基础,强化枢纽的资源要素配置能力,推进交通功能与物流、商贸、生产、金融、数据等增值服务协调发展,提升资源集聚与产业辐射能力,提高产业布局的竞争力,打造枢纽偏好型产业体系,让枢纽经济偏好产业集群、成链发展。

  一是打造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河南要依托现有基础,加快构建直连长三角、环渤海、长江中游、成渝等主要经济区域的“米+井+人”综合运输通道;坚持客货运并举,织密“空中丝绸之路”航线网络,升级改造既有的郑州机场、洛阳机场、南阳机场、信阳机场,推进安阳机场加快发展并拓展航线,形成现代化机场群;接续推进高速公路“13445”、干线公路“畅通畅连”和农村公路“提档提质”工程,继续发挥全省公路路网发达优势;实施内河水运“通江达海”工程,形成“六城六港”铁海联运走廊。在发展各式交通运输体系的同时,要提高公铁、公水、公空、空铁、铁水等多式联运衔接能力设施建设,形成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不断降低综合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同时,要壮大信息化平台建设,高水平建设一批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等。

  二是大力培育枢纽偏好型产业。河南要充分依托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培育发展出一大批枢纽偏好型产业集群。强化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龙头带动作用,培育壮大空港偏好型产业,加快形成航空物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并积极发展跨境电商贸易、信息服务、商务会展、人力资源服务等产业。依托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和大宗原材料加工及商品生产基地等建设,做大做强陆港偏好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支持郑州、洛阳等城市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集聚发展跨境电商、国际贸易、国际运邮、金融、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信息技术咨询等产业。依托港口枢纽构建临港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周口港“公铁水空”立体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粮食、钢铁等大宗商品物流,围绕大宗商品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精品钢铁等产业;支持漯河港、信阳淮滨港加快发展,带动当地食品加工业、造船业、建材业等发展;积极谋划郑州港规划建设,促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加快发展。

  三是加快育引“链主”“专精特新”企业。在培育枢纽偏好型产业的同时,河南要加大对省内“链主”企业的支持力度,分领域、分行业梳理潜在“链主”企业,集中优势资源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链主”企业,围绕省内优势产业资源,积极引进外部龙头企业,并以该企业为核心推动形成大中小、上下游企业协同一体化发展,发挥龙头企业在全省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过程中的牵引角色,推动龙头企业成为“链主”企业。同时,重视各类“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引进,提升全省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和稳定性,带动激发全省各类企业高质量发展。

  四是强化政策环境供给服务。要深入实施《河南省“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枢纽经济发展规划》,持续强化机制政策支持,在借鉴、吸纳国内外典型枢纽经济发展模式与实现路径的前提下, 加快完善“政策+枢纽”制度有效供给,从用地保障、资金支持、部门协作、开放合作等方面建立保障机制,引导服务枢纽经济发展。不断深化“放管服效”改革,打造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营商环境,让市场主体发展更有信心、更有获得感、更加满意,形成“近悦远来”的生动局面,吸引更多枢纽偏好型产业企业落地河南、扎根河南、带动河南。

  【作者:曹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高级统计师 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2024年度基本科研费项目“国家中心城市综合韧性评价及障碍因素分析研究”(24E076)阶段性成果】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