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府、南京:商丘市与南京市纵跨350余年的地名情缘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07-16 10:35

  地名是地之指称,通常是地方的自然地理或人文特征的反映。地离开名就无所指,名离开地便无所依。

  地名作为历史文化的精髓要素之一,其来历多有讲究。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地名的更换,道尽了地与人、地与事、地与物的种种关系,体现了历史上的民族融合、疆域政区等的变化,蕴含着历史掌故、奇闻轶事、宗教信仰或神话传说,注解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等。因此,研究地名的变更,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方的历史文化或地理现象的来龙去脉,还可以寻出地方的区域特征、时代特征及其发展演变过程,甚或深藏不露的历史秘密。

  之于商丘市、南京市历史上曾先后被命名为应天府、南京,这一深厚的地名情缘始于北宋,历经千年,究竟是有意为之还是巧合,抑或其他原因?不妨探究一下。

  一、鉴过往:商丘市、南京市历史上曾先后称应天府、南京

  商丘,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远古时期就有先民在此活动,传说为燧人氏的中心都邑之一,五帝时期颛顼、帝喾在此建都。商朝的建立,使得商丘成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秦朝置睢阳县,汉代为梁国都,隋唐为宋州治所。北宋时期,商丘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地位备受重视。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取得政权,兵不血刃登上帝座,自此开创了赵宋近三百年的基业。赵匡胤曾任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视宋州(今商丘)为龙兴之地,宋朝的国号也由此得名。后来,宋真宗为纪念商丘作为赵宋帝业肇基之地的贡献,景德三年(1006)升宋州为应天府,为京东路治,辖五府、十二州、八十一县,还拥有广济、淮阳两军;大中祥符七年(1014),又御驾亲临应天府,主持隆重的授命仪式,建应天府为南京,为北宋的“四京”(东京开封府、南京应天府、西京河南府、北京大名府)之一,改圣祖殿为鸿庆宫,规划京城和宫城,建立南京国子监(应天府书院),为宋朝四大学府之首,南京应天府遂成为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和军事重镇。彼时的今日南京(时称江宁府)作为江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与当时之南京(今商丘)虽然相隔数百里,却通过大运河等交通要道紧密相连,见证了宋朝的繁荣与辉煌。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今日南京地处江南水乡,物产丰富,交通便利,自古以来便是繁华的商业城市。自东吴建都以来,历经东晋、南朝宋、齐、梁、陈等朝代的更迭,南京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和历史底蕴。随着宋朝的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南京也逐渐成了江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356年正月,朱元璋兵分三路用时十天攻破集庆路(今南京),三月改集庆路为应天府;1368年八月,以应天府建为南京,历史地位和文化影响力更加显赫。直至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明成祖朱棣迁都顺天府北京,应天府南京城依然是当时全球最大的城市,直至明朝中叶。而此时的商丘之南京重又回归到了归德府,往昔的地位和作用已不复存在。

  二、窥缘由:商丘市、南京市的地名传承是朱元璋的宋朝情结、商丘情结、政治理想等综合因素使然,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1.从文化传承层面分析,该地名传承有出于“君权神授”的政治目的,增强人民对新政权的信任和拥护

  1356年三月,朱元璋之所以更名集庆路为应天府,从文化内涵分析,“应天”意指“上应天意”,一是向世人传达他起兵攻占集庆路是顺应天意的,最重要的是向世人证明自己才是真正的天子。其实,1355年二月,刘福通已将韩林儿(韩山童之子)从砀山迎至亳州称帝,国号大宋,改元龙凤。而此时参加农民起义军已四年的朱元璋,仍是韩林儿“宋朝”的属下,这个上下级关系一直延续到1366年韩林儿被廖永忠(朱元璋部下)干掉。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朱元璋击破南方各路起义军后,便以应天府建为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南京遂成了明朝初期的都城。这一更名进一步增强了南方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巩固了朱元璋在南方的统治地位,巩固了反元大本营。

  2.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朱元璋的政治理想层面分析,该地名传承既是他的“宋朝情结”又是其政治策略的需要

  14世纪中叶的元朝,已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当时群雄并起,豪杰纷争。元末的农民起义,无论是参加人数还是影响范围,在我国历史上都是最大的。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少时父母双亡,亲人离散,他流落江湖,以乞讨为生,后侥幸入寺为僧。1352年加入了郭子兴的起义军,因智勇双全,逐步掌管了起义军的领导权,打出了“日月重开大宋天”的旗帜,他宣称将恢复宋代的统治,实现中华盛世。后来,为了强化他领导汉民族(以及被元朝压迫的其他民族)复国的信念、决心和追求,在郭子兴的建议下,决定改名为“朱(诛)元(元朝)璋(一种玉器,比德君子,寓意国之瑞器、栋梁)”。这个名字表达了他对诛灭元朝的决心,更期望自己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

  集庆路位于长江之滨,是连接南北的要冲,更是繁荣富庶之地。朱元璋将集庆路改名为应天府并作为根据地,后又把应天府建为南京并作为都城,是基于政治策略、地理位置与社会经济等因素的综合考量。因为在明朝建立之前,朱元璋的势力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而这一更名既稳固了朱元璋在南方的政治统治,又有利于向北方扩张势力,为明朝的统一大业提供了强大支持。历史证明,朱元璋通过这一更名,既体现出他远大的政治志向,又把明朝的统一大业行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尽收民心,鼓舞士气,胜过百万雄兵,对元朝的残余势力起到了摧枯拉朽之功效,为统一大业指引了正确方向、提供了坚强后盾。

  3.从朱元璋的政治抱负层面分析,该地名传承是明太祖的小心思与“商丘情结”综合作用的结果

  元末各路农民起义军的政治理想虽然各有差异,但“灭元复宋”是其基本目标诉求,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也不例外,这也与他前期打出的“日月重开大宋天”的旗号,以及北伐时提出的“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政治宣言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应天府南京这一更名非常符合当时推翻元朝、恢复大宋的政治氛围,为朱元璋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但问题来了,既然是“灭元复宋”,那么为什么不直接把集庆路改为“开封府”,接着把“开封府”建为“东京”呢?要知道东京可是当年宋朝的首都。这就牵涉到了明太祖个人的小心思:从当皇帝的那天起,“大明的首都究竟安放在哪里”一直困扰着他,在明太祖的心里,南京并不是他的首选之地。原因有三:一是历史上以南京为国都的朝代气数都短,“六朝国祚不永”;二是南京偏于东南,偏安一隅,不便于控制全国;三是南京位于江左,其城防有隐患,大军可以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很快到达南京,所以作为国都不很理想。后来,徐达北伐攻占开封后,朱元璋亲自带上李善长等人赶到开封,此时的朱元璋考虑迁都开封,李善长等人反复劝说定都开封的弊端和系列问题,导致朱元璋最终放弃建都开封的计划。此为小心思一。洪武七年(1374),朱元璋有了以老家祖籍之地为中都的想法,在这之前已经开始在凤阳大兴土木。之后,他又有了将中都凤阳作为大明国都的想法。刘基认为“凤阳虽帝乡,非建都地”,坚决反对。洪武八年四月,朱元璋巡视凤阳中都的修建情况,突然改变主意,下令停建。此时中都已经修建6年,宫殿颇具规模。此为小心思二。直至洪武十一年(1378),朱元璋才正式下诏,以南京为都城,十年悬而未决的定都问题正式告一段落。

  至此,我们终于明白了朱元璋将集庆路更名为应天府与南京的良苦用心,原来他的骨子里一直深知“南京应天府(今商丘)是赵宋的根脉所在、龙兴之地”,尽管它一直扮演着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军事重镇,但陪都的名分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也可以看作是明太祖考虑大明国都选址时的“商丘情结”(陪都情结)吧。

  三、致未来:商丘市、南京市应珍视这一地名情缘,携手文化交流、传承与创新,达成新时代的共融共享共荣

  商丘市与南京市的这一地名情缘将对两地的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共有共享共荣应天府、南京的史实,将加强两地人民的联系、深化两地人民的友谊,加深文化认知与共鸣,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

  这一地名情缘作为两地共同的历史记忆,能促进两地文化的交流、传承与创新,不仅能丰富各自的文化内涵,更能增进两地文化的认同和归属,为两地人民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食粮,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做出新贡献。事实上,商丘、南京均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交流基础,商丘的“应天书院(南京国子监)”和南京的“江南贡院”都是历史上的国家级教育机构,可为两地甚至全国的教育交流与研学提供平台,当然这种交流不限于教育领域,可涵盖文化、艺术、科技等多个领域,通过举办各种学术交流、研讨会等活动,为两地的文化传承发展注入新活力;商丘的“商宋文化”与南京的“江南文化”可在交流中互鉴、吸收和融合,形成各自独特的地域文化,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壮大中华文化的组成元素。

  这一地名情缘将为两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历史机遇。两地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如商丘的归德府城墙、南京的明清城墙和明孝陵等,这些文化遗产是两地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尤其是当下“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项目统筹推进之时,南京市作为该项目的牵头城市,要充分利用这一地名情缘,尽力把“归德府城墙”拉进该联合申遗项目之中;商丘市也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同时,积极主动融入该联合申遗项目,确保两地珍贵的文化遗产都能够得到妥善保护和传承。

  这一地名情缘为两地文旅产业、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充足的灵感。通过挖掘和利用这一地名情缘中的文化资源,发展出独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如文化旅游、文化演艺、文化产品等。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能促进两地经济的繁荣,更能提升两地的文化软实力。譬如,商丘市的归德府城墙,南京市的明清城墙、夫子庙等会成为游客们争相打卡的热门景点;“南明四公子”与“秦淮八艳”及其派生景区(点)的联合开发和推广,可提高两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将进一步促进两地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这一地名情缘也将为两地塑造独特的城市品牌提供创新源泉。通过挖掘和宣传两地共有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品牌,为城市更新发展提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能为两地的城市建设与更新注入新动力,有助于提升两地的综合竞争力。

  商丘市、南京市这一深厚而独特的地名情缘,在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交织融合,彰显了中华儿女对家国情怀的坚守和传承,是两地共同的文化财富和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重要体现,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尽管两座城市在历史长河中各自承载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和文化传承,但它们之间的情缘不会消失,也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续贡献力量。

  【作者:陈道山,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旅游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本文系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商丘古城申遗研究》(项目编号:2015-JCZD-012)的研究成果之一】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