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钰靖:转变观念 拥抱新时代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教育类型。在我国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突出、高技能人才短缺、招工和就业双重承压的背景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代表了人力资本需求的根本方向,也是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必要前提,为经济转型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人才支撑。然而,尽管国家已经把发展职业教育提升到特别重要的战略高度,并给予前所未有的政策扶持,但社会大众的认同和响应却并不理想。提高认知、转变观念,提升大众群体对职业教育的价值感和认可度成为破解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困局的重要突破口。
聚焦问题:教育失配与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就业既是民生之本,也是教育的出口。如今,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于2019年首次突破50%,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2023年这个比例已上升至60.2%,全国高校毕业生总规模达到1158万人,规模和增量再创历史新高。如何让高校毕业生“好就业”“就好业”是这千万数据背后最大的民生关切。近几年,尽管部分企业受疫情以及经济转型等因素的影响出现缩招情况,但伴随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以及在稳岗位、保就业政策的宏观调控下,扩招企业仍占据明显优势,就业岗位整体扩充了。然而,就业市场招工难、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却日益突出,特别是制造业和服务业面临严峻的普工难招、技术工人短缺等问题。目前,全国技能人才总量已超过2亿人,占就业人员总量26%以上,但高技能人才仅6000万人,占比30%左右,与日本40%、德国50%的高级技术工人占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缺口还在持续扩大。导致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劳动力供给源头分析,都指向教育失配。这种失配主要表现为教育学历与职业岗位之间纵向失配以及专业学位和职业岗位之间的横向失配,进而造成就业市场高学历对低学历的挤出效应、教育不当、就业内卷等问题。
观念掣肘:固步在传统价值观念和思维定势之中
中国传统文化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对群体价值观的形塑和代际传承具有深远影响。儒家主张积极入世,追求“圣贤”理想人格以实现经国济世的宏伟抱负,“学而优则仕”“君子不器”等价值观念明确指出从政、为官才是最有效的实现路径,“士农工商”的职业排位被赋予隐形的尊卑有序的社会地位。这种在社会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的集体经验经过代际相传,成为一种集体潜意识留存在后代的心灵底层,并形成稳固的价值认同。即便在现代社会,这些传统印记在大众群体的教育观和就业观中依旧清晰可见、潜移默化,具体表现为重视科学、轻视技术,重视知识文凭、轻视技术技能,甚至以单一维度的“科学”覆盖“科技”所蕴含的二维概念。因此,尽管劳动力市场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扩大,技术技能人才的工作环境、收入待遇、社会地位也持续优化提高,但职业教育仍然无法成为社会大众的教育首选。中招、高招大军依旧执着于奋战普通教育的独木桥,职普融通改革中职业教育频繁陷入生源单向流失或者毕业生转行就业的窘境。尽管大众的教育选择基于某种理性认知,但更大程度上还是一种固步于传统价值观念和思维定势之中的选择惯性,这使人们对当前职业教育的变革以及可期的未来视而不见、不为所动。
提高认知:走进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广阔世界
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以及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让职业教育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发生根本性变革,彻底摆脱普通教育衍生品或附属品的羁绊,迈向更广阔、大有可为的新发展阶段。职业教育表现出显著的“三多”特征:“多种层次”强调职业教育结构的梯度性或层级性,从中等职业学校到高等职业学校,技能水平和学历层次不断突破现有格局、向更高层次发展;“多种形式”强调职业教育育人方式、管理模式、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等方面的丰富性,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样化成才畅通渠道;“多元办学”强调办学和培养主体的多元化,聚焦构建政府统筹、学校主导、行业企业社会深度参与的办学格局和人才培养模式。展望未来,普职协调、职普融通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持续向中高端转变,技能水平既是职业教育最突出的竞争优势,也是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核心特征。尝试以开放的心态更加深入、细致地了解新时代职业教育,便会获得全新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转变观念:以新观念引领社会大众的教育选择
当前,科技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更加凸显,并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教育、人才的基本定位和发展方向。社会大众要尝试克服直觉本能,用与时俱进的理念和发展的眼光谋划教育和就业问题。一是转变教育观念。无论何种类型的教育,最终都指向促进个体的社会化,而社会化的内涵既包括观念和身份,也涵盖智力和能力,衡量社会化效能的标准是个体能够获得的生存发展空间,以及个体具备的知识技能与社会需求的匹配程度。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并不是排他性的竞争关系,更没有高低贵贱之别,而是互为补充,特别是在劳动力市场其互补关系更加明确。二是转变人才观念。知识和技能是界定人才的两个基本维度,数智时代极大加快了知识和技能的更迭速度,并降低了它们的确定性,只有在持续不断的学习和精进中才能保持人才的相对优势。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和专业化,人才逐渐呈现多元形态,只要具备一技之长并且把根扎得足够深,就能在某个细分领域获得成就、获得尊重,就能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三是转变就业观念。从就业市场发展趋势来看,由于产业形态和职业类型趋于多元化,就业选择也更加丰富、渠道更加灵活。随着社会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以及保障制度持续完善,现代社会对各类从业人员的接纳、理解和尊重程度都大幅改善,就业保障也更加全面。社会大众要及时转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传统就业观念,把择业重点放在谋定方向上,坚持从基层岗位做起,以大格局大思路谋定长远发展。
(作者:李钰靖,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