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文华:文旅文创融合战略视域下河南非遗数字化探讨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07-22 09:52

  近年来,河南省委和省政府锚定“两个确保”,把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纳入“十大战略”之一,不断推动“文旅文创成支柱”。如何更好实施这一战略,已经成为河南重要战略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在数字经济时代,发挥河南非遗资源优势,提升河南非遗数字化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水平,不仅是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的重要切入点和抓手,还有助于发展河南新质文化生产力,加快构筑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加速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一、非遗数字化在河南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实施中的重要意义

  目前,河南有125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个项目(含牵头申报、参与联合申报)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另外河南还有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30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311个。而且,河南非遗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大类别。这些代表性项目、名录具有深厚的价值内涵,不仅是中华文明进程的重要载体,也是华夏文化多样性的鲜活样本,更是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滋养剂。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数字技术是驱动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变革的关键力量。推动非遗数字化发展既是非遗自身保护利用传承的时代所需,也对河南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实施和文化强国建设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1.有助于打造河南独具特色的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新质文化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在文化领域呈现出的新质态、新形式,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华文化核心区和集大成之地,河南有必要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争做发展新质文化生产力排头兵。以数字技术为依托,以非遗创意创新为抓手,探索在非遗存储与处理、非遗保护与传承、非遗展示与传播、非遗服务与活化等方面构建非遗数字化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有助于推动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资源一体融合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河南新质文化生产力,助力河南文化出圈出彩,进而使河南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以文化铸魂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提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增强河南文化软实力;以文化出圈打造文旅文创国际品牌,提升华夏文化国际影响力,提高河南国际知名度;以文旅强省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磅礴伟力。

  2.有助于形成河南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新态势。目前河南非遗在融入旅游发展进程中还存在较为明显的碎片化和功利化,非遗文化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缺乏系统性保护利用。非遗数字化能有效克服非遗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受“原生土壤”、传承人个体传承能力等制约弊端,通过数字技术、数据要素和数据平台等在非遗领域的系统化运用,一方面可以强化非遗场所空间活态的大拓展,高质量融入校园、景区、城乡社区、商业街区、产业园区、休闲度假区等多元活态空间,拓宽非遗文化在文旅大场域的活化利用空间;另一方面可以强化非遗文化基因的系统性活化,高质量将非遗文化的历史形态与当下形态、未来形态有机统一,促进非遗文化内涵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新的存续与蝶变,甚至重构新文化系统,塑造文旅产业特色文化魅力。因此,强化非遗在文旅融合领域的数字化利用,有助于助推以文化为根基、文旅为核心、文创为亮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资源“三驾马车”并驾齐驱,驱动文化、文旅、文创融合互促的河南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新态势。

  二、文旅文创融合视域下推进非遗数字化的关键举措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进行了总体安排和部署,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速发展。河南省也结合《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等相关政策要求,启动了全方位建设数字河南的重大决策,在推进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实施中高度重视非遗传承等数字文化工程。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智慧化中心、组建了国内首个非遗美学实验室、打造了国内首个沉浸式非遗直播间、开发了“非遗一张图”,打造各类新型非遗文化空间、上线河南文旅“元豫宙”等。这些代表性举措极大促进了非遗数字化。但河南要更好发挥非遗的时代价值,还需要运用系统化思维推进非遗数字化进行全链条式系统性保护利用。

  1.推进非遗全景式数字化保存提质。目前河南非遗数字化保存还处于初级阶段,不少国家级非遗项目在数字化保存方面仍主要为非遗的数字化简介。建议依托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智慧化中心,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数字资源采集和著录》系列行业标准[文旅科教发〔2023〕66号],优先将河南全部国家级和省级代表性非遗项目的代表性形式、技艺、历史渊源与演变进程等信息,通过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多类型数字化载体进行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立体化地“全景式”数字化记录与呈现,使现有的河南非遗可视化知识图谱更加完善系统,并在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上形成开放的、标准化、语义化非遗数字化档案和非遗文化基因库。这样既可以实现非遗资源的可视化呈现和在数字世界的“永生”,又有助于对部分濒临消亡或缺乏有效载体的非遗资源有形化虚拟展现与长期多媒介化保存,从而更好促进非遗的可持续保护。当然,还能方便各类主体快速检索非遗资源,开展非遗智能化分析与相关科学研究和非遗文化创意创新,也方便非遗爱好者在线学习非遗,为培养非遗传承人拓宽受众基础。

  2. 推进非遗立体式数字化传播创新。数字化正在打造、重塑着非遗的形态与生态,是非遗传播的革命性力量。建议河南出台河南省非遗数字化传播实施方案等文件,进一步引导各非遗主体开展有组织的立体式数字化传播。一是推动各类非遗搭建新媒体传播矩阵。通过举办非遗传播大赛或考评,推动开发一批优质非遗主题微视频、微短剧、数字化非遗产品,举办云展览、云演艺、云教培、云讲座等非遗数字化传播活动,借助国内外现代新媒体矩阵进一步促进非遗文化的在线分享、虚拟互动和数字消费。二是推动开发多维非遗数字化出版物。依托中原出版传媒集团等大型出版集团,结合非遗自身特点与文化基因,面向国内外开发一批优质非遗主题电子图书、网络动漫、有声读物、网络游戏、数字音乐、数字演艺或剧场等,让线上广大参与者沉浸式体验河南非遗独有的生命力。三是推动各类非遗融入多维数字传播场景。以河南文旅集团等相关文化、文旅、文创类企业为依托,借助AR/VR、H5、AI等现代技术,融入艺术教育、影视娱乐、游戏电竞、数字生活等各类场景,进行显性与隐性非遗数字化传播。如显性传播方面,积极创作开发以非遗为主题的剧本娱乐、短视频、影视剧、微短剧、电子竞技、相声小品、舞蹈绘画等数字化传播场景。在隐性传播方面,将非遗资源巧妙融入电视综艺、线上脱口秀、手游、网络展演节会、线上厨艺展示、电子玩具等新时代百姓经常接触的数字生活场域,让非遗以数字化形式更有效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切实有效的生活传承和文化传播。

  3.推进非遗沉浸式数字化体验创新。非遗资源的数字化保存可以为各类主体便捷化、多元化的数字化利用及转化提供更多可能性。河南应对接沉浸式需求体验,积极推进非遗资源数字化体验创新。一是创新非遗+数字化休闲娱乐。对接沉浸式网络小休闲、自娱乐需求,将非遗资源开发成特色网络小游戏,如指尖上即可打铁花、玩杂技、玩魔术等自娱自乐;也可开发成各种特色工艺DIY,如网上DIY个性化唐三彩、棠溪宝剑、洛阳宫灯等非遗工艺品,在线制作洛阳水席、郑州烩面、凤鸣斋花生糕等非遗食品,充分释放非遗情绪价值。二是创新“非遗+在线化教育研学”。对接顾客利用碎片化时间在线学习新技能、新工艺、新知识需求,将非遗资源开发成趣味编程、直播健身、才艺展示等体验活动,如利用河南少林功夫、太极拳、月山八极拳等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非遗资源,开发《功夫之旅》少儿编程产品,定期开展各类功夫健身直播,跟着视频学厨艺等。三是创新“非遗+数字人”。如积极开发“非遗+数字主持人”,让牡丹花会、百泉药会等节事活动更具时代气息;开发“非遗+数字传承人”,让非遗传承人更亲民并能“分身有术”;开发“非遗+数字卡通人”,让非遗更加生动有趣。四是创新“非遗+数字化创意创作”。如积极开发“非遗+NFT”、“非遗+数字藏品”,让非遗礼品成为消费国潮;开发“非遗+AI创作”,利用河南非遗数字化档案和非遗文化基因库,基于AI技术,可以进行美术类、音乐类、曲剧类、工艺类、装潢类、礼品类、办公类等各类自由创作。

  4. 推进非遗全域式数字化培训深化。非遗数字化发展离不开各类非遗主体对现代数字技术的掌握与运用。建议省文旅厅、教育厅、人社厅等部门联合起来,持续开展面向政府管理人员、非遗传承人、非遗相关企业或组织的运营管理人员、非遗传承与研究机构工作者等的非遗数字化专题系列培训,提升其在非遗保护、非遗应用、非遗传播等方面的数字化应用能力,打造一支高水平非遗数字化保护传承利用人才队伍。同时,积极开发非遗数字化培训课程,建立非遗数字化培训平台,形成非遗数字化培训机制等,为推进河南非遗数字化培训夯实基础并提供保障。

  【作者:颜文华,洛阳师范学院副教授 本文为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下河南非遗活化利用成效提升研究”(242400411099)阶段性成果】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