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宇锋: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逻辑与路径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 湖南六省,国土面积102.8万平方公里,截至2023年底,中部地区GDP和人口数分别为22.99万亿元和3.63亿人,分别占全国的21.4%和25%。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今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若干政策措施》,这是自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后,扎实推动中部崛起的又一重要举措。
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关键是创新,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新”提“质”、以“质”催“新”,结合具体省情“因地制宜”,不断开辟新路径新赛道、塑造新产业新优势。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在更高的起点上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夯实中部地区“三基地一枢纽”的战略地位,也有利于中部地区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贡献“中部”力量。
一、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最新成果,它有别于传统生产力,代表着生产力的跃迁,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我国在经济新常态下凝练出现的生产力新质态,它以高质量发展为目的、以科技创新为内核,经由“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新质料”的生产资源,在发展新阶段形成的高质量生产力。与传统高消耗、高投入、重资本的生产发展模式有很大不同,新质生产力具有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等明显特征,是为实现颠覆性创新和关键性技术突破而形成的生产力。在经济维度上,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促进形成了新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形态;在技术维度,关键性技术和“卡脖子 ”技术的突破,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技术创新;在产业维度,数字产业和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形成了高端产业的转换路径。由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三个维度构成的新质生产力,有利于进一步夯实中部地区“三基地一枢纽”的战略地位,有利于为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坚实的发展基础。
1. 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
生产力的基本内涵及其外延具有时代性,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变化。“生产力”最早由法国重农主义经济学家魁奈提出,认为农业是生产的自然源泉。随后,亚当·斯密、李嘉图、伊萨、李斯特等经济学家都从不同的时代,进一步丰富了生产力的概念,形成了土地生产力、劳动生产力的概念。生产力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物质生产力、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的概念。从土地生产力、劳动生产力到物质生产力、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是历史的,也是辩证的,它与所处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紧密相关,是一个不断演化发展的历史过程。
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形态,它迥异于传统的生产力概念,是对传统生产力形态的扬弃和升华。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演化过程中的一种能级跃迁,其所对应的是新的科技创新、新的产业形态和新的经济模式,并由此构成基于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新模式,代表着数字经济时代更具融合性、前瞻性的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从根本上指出了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必然路径,只有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优势,不断拓展经济发展新路径和新领域,形成能够有效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和新动力。中部地区只有不断提升生产力的先进程度,在更高的起点上提高发展水平,才能以新质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赋予新的内涵。
2. 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
我国进入发展新阶段之后,一方面经济增速在长期高速增长之后进入明显的下行区间,另一方面随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蔓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不断发起技术封锁,自主科技创新亟待形成大规模突破,经济发展的动力问题和质量问题成为我国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需要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新质生产力就是在此条件下顺势而生的核心解决方案,从外部环境看,新质生产力的产生得益于科技日新月异,全球经济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从内部环境看,新质生产力的产生得益于我国业已形成的完备产业链条、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新质生产力是经济发展模式的一次重大变革,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效率变革、质量变革和动力变革,彰显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新质生产力相较于传统生产力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生产要素新。新质生产力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主要依赖数据、技术、信息、知识、管理等要素的投入,与传统生产力发展中依赖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的投入有很大不同。二是科学技术新。新质生产力更加强调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区块链、物联网等新兴技术,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三是产业基础新。在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背景下,逐渐形成了以人工智能、量子通信、深海空天开发、基因技术等未来产业,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新质生产力依托的产业基础。四是产业模式新。以人工智能、新能源、低碳技术、数字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赋予了经济社会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等新的形态,市场运行模式、政府治理模式、企业经营模式和人民生活方式都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五是经济制度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基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具有中国特色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生根发芽成长的关键制度基础。
二、新质生产力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基本逻辑
中部地区在加快崛起的过程中,经济发展主动从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科技创新整体能力不断增强,合肥、武汉、长沙和郑州等中心城市逐渐形成了一批科研创新平台。从科技研发强度看,2023年湖北省为2.33,湖南省为2.41,安徽省为2.56,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54,中部地区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分别占全国总数的27.3%和17.8%。从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来看,2023年中部地区各省在12%~15%之间,与全国平均水平15.7%相差不大。从数字经济发展方面看,中部地区发展速度较快,数字经济产值占地区GDP比重,湖南、安徽、河南三省与全国平均水平41.5%基本持平,湖北达到44.7%,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中部地区的发展实践表明,在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新质生产力正在逐步成为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重要抓手,其基本逻辑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增强发展动力需要新质生产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首先需要摆脱传统增长路径,经济规模的扩张将更加依赖科技创新、知识投入和人力资源的提高。新质生产力作为数字经济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不仅催生出新产品、新服务、新产业,还深刻改变了经济活动和产业组织方式,是保障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重要驱动力。
二是拓展产业结构需要新质生产力。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是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必由之路,不断拓展和优化产业结构,是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现。伴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能够不断推动地区之间、产业之间、上下游之间和企业之间提高协同程度,通过产业结构的拓展释放更大的综合经济效益。
三是优化生产要素需要新质生产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需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优化各类要素资源的配置机制、发展模式和组合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新质生产力能够不断提高技术、人才、信息、数据、知识等关键生产要素的质量,聚集创新要素,拓展产业新赛道,升级壮大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培育未来产业,推动形成以创新为优势的生产要素迭代升级。
四是提升发展模式需要新质生产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是高质量高层次的崛起和发展,无论是发展模式和层次,还是发展质量和水平,都需要根本上的提升。在科技创新的主导下,新质生产力具有绿色化、低碳化、智能化、数字化的特征,能够实现经济结构与经济总量的双提升,能够统筹推进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协调发展,能够有效、有度利用自然资源。
三、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和形成新质生产力所面临的挑战
在坚持高质量发展的原则指导下,中部地区在加快崛起的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新质生产力发展较慢,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较为突出。总的来看,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挑战:
一是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难以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长期以来,在以规模扩展促经济发展的思路影响下,中部地区具备了较好的传统产业基础,但是各地区之间同质化竞争严重,产品附加值低,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重工业和传统制造业占比仍然较高。以河南为例,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60%,而高新技术产业占比相对较低,在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面的布局和投入较少。中部地区作为我国能源的主要产地和主要的原材料基地,传统产业发展还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在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较为滞后,缺乏将数字技术与实际生产经营相融合的能力,限制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难以释放数字技术的优势和潜力。
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存在较为明显的短板。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层次具有重大意义,能够带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从产业规模上看,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相对较低,以湖北为例,其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约为15%,而广东省的这一比例超过25%。在科技创新方面,中部地区在研发投入和专利申请数量上与东部沿海地区存在较大差距,河南省科技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约为1.5%,而北京、上海等地的这一比例超过4%。在项目建设方面,部分城市忽视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地域特色,盲目“一窝蜂”地发展新能源、风电、节能环保等热门产业,重复建设既造成了浪费,地区内部的同质化竞争也不利于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战略目标。
三是新质生产力方面的人力资源储备不足。中部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数的25%,人口红利是中部地区发展的优势,但也存在着明显的短板和不足。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质量型”的人才红利,而不是“数量型”的人口红利,中部地区的高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口的比例约为10%,而东部沿海地区的这一比例超过15%,就河南而言,高技能人才比例为9.5%,而广东省的这一比例为16.5%。不仅如此,中部地区还存在较为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中部地区的大学毕业生更倾向于前往东部沿海地区就业,进一步导致了本地创新和创业人才的短缺。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储备,中部地区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数量相对较少,客观上影响了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尽管各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吸引发展新兴产业领域所需的各类人才,但是由于薪资水平、职业发展机会等方面的差距,高技能人才仍然倾向于前往东部沿海地区。
四是有利于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仍存在较多障碍。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有与之相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部地区在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主要体现在政策支持、市场环境、创新体系和资源配置等方面。在政策支持力度上,中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存在差距,中部地区的财政科技支出占GDP的比例约为1.5%,而东部沿海地区的这一比例超过2%。具体而言,河南省的财政科技支出占比为1.4%,而广东省的这一比例为2.3%。中部地区的创新体系建设也不够完善,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不够紧密,产学研合作项目数量和质量与东部沿海地区存在较大差距,湖北省的产学研合作项目数量为每年约5000项,而广东省的这一数量超过10000项。体制机制的不完善不仅制约了形成新质生产力各类要素的高效流动,也阻碍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特别是在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监管等方面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客观上导致企业投入科技创新的动力不足。
四、新质生产力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路径选择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助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关键突破口是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以产业升级构筑区域竞争优势,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为此,中部地区需要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形成突破:
一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创新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也是中部地区落实科技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从整体上看,中部地区存在科技创新效率较低、资源分散、地区之间不均衡等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力度,改善科技创新基础设施,提高科技创新整体效能。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提高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完善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优化政府组织和管理职能,提升政府在科技创新工作中的治理水平,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充分激发市场活力。积极建设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支持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完善科技人才培育体系,造就一批结构合理、层次丰富、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群体,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
二是进一步谋划和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密切相关,有助于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为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动力。中部地区要明确自身的产业定位,结合区域资源禀赋、科技基础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制造等产业。加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支持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创新项目的实施,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优化产业空间布局,集中力量培育一批新兴产业集群,提升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整体发展效能。改善和优化营商环境,简化行政审批流程,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出台税收减免、资金补贴等优惠政策,吸引和扶持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积极主动与周边地区建立产业联盟,共同开发市场,提升整体竞争力。此外,在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还应充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发展,制定严格的环保标准,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排放。
三是进一步建设和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实体经济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旦离开了产业,新质生产力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一方面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一方面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现代服务业与实体经济的融合。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产业链的附加值,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集群,构建绿色、智能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产业升级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还需要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培育和营造以科技创新为导向的市场环境,破除不利于科技创新的各类制度障碍,激发市场创新活力。
(作者:乔宇锋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