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导和行动指南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时间:2024-07-26 13:34

  □别荣海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聚焦全面深化改革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精髓,深刻回答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之“问”,创造诠释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之“循”,集中体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导和行动指南。

  深刻回答时代之“问”

  问题是改革的方向,问题意识是改革方法论的逻辑起点,回答时代之“问”是改革方法论的实践指向。在“两个大局”交织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所面临的时代问题更加艰巨复杂多变。习近平总书记科学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准确把握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深刻回答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之问。

  深刻回答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问题。改革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在解决问题中不断深化和扩展。我们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新征程上如何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抓手,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时代给出的“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坚决破除影响和制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旧观念束缚和旧思想藩篱,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社会基本矛盾决定了社会的其他矛盾,而改革是解决社会矛盾的重要动力和手段。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就是从中国发展面临的时代问题出发谋划改革,并以改革的方法解决时代问题的过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深刻回答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问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着眼于全面,更突出重点,重点抓得准不准,关乎改革效能的发挥,乃至影响改革的成败。习近平总书记的改革方法论对时代之问的深刻回答不仅体现在对“总”问题的科学洞悉,更体现在对时代重大和关键问题的精确把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许多重要会议和文件都客观分析了影响和制约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主要包括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堵点问题、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热点问题、民生方面的难点问题、党的建设的突出问题、各领域的风险问题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问题导向,发现并直面时代问题,善于抓住主要问题,从客观复杂的问题中把握主要矛盾,以重大问题为导向,在对复杂问题的抽丝剥茧中强化问题思维,明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攻方向和主要思路,以点带面,将改革的效能完全发挥出来。

  深刻回答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子”问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仅要找准主要问题,还要抓住制约中国式现代化拓展和深化的若干“子”问题,改革方法论在对时代“子”问题的拆解剖析中,准确把握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问题。一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核心问题,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聚焦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三是着眼于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四是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美好需要,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五是推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六是把维护国家安全放到更加突出位置,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平安中国。七是注重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这七个方面的“子”问题是改革方法论对时代之问的系统剖析,在对复杂繁多的时代之问的深刻回答中,习近平总书记改革方法论的内容更为科学系统。

  创造诠释时代之“循”

  原则是改革的依据,立场原则是改革方法论的逻辑要点,诠释时代之“循”是改革方法论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从不可避免的利益纠葛中把握改革立场,从关联耦合的重大关系中把握改革规律,坚持运用科学的方法论,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主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核心主题。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阶段,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把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对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应对国内外深刻复杂变化形势,迫切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注重突出改革的重心重点,牢牢把握改革的价值取向,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式方法,进一步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以改革到底的坚定决心动真格、敢碰硬,以钉钉子精神解决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促进社会生产力深层次变革、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要牢牢把握改革开放的前进方向。“谁主导改革”关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改革的性质、道路和模式,决定着改革的方向、前途和成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矛盾叠加,风险隐患积聚,改革涉及范围之广、出台方案之多、触及利益之深、推进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凝聚改革共识难度加大,对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力量。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为谁改革”是改革事业方向性、原则性和根本性的问题,体现了改革代表谁的利益、体现谁的意志、维护谁的权利等立场问题。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参与全面深化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尊重人民群众的评价反馈,把人民评价作为改革成效的最终评价,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评价改革成败的最高标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如何、成功与否,人民的评价最权威,人民的感受最真实。

  系统阐明时代之“法”

  方法是改革的手段,方法革新是改革方法论的鲜明特征。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系统集成、突出重点与注重改革实效是对全面深化改革实践的理论总结,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的核心特质,改革方法论不仅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问题、明晰原则,还以科学方法指导改革,确保全面深化改革有的放矢、发挥实效。

  注重系统集成,加强全面深化改革顶层设计。加强全面深化改革顶层设计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所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单兵突进、局部改良,而是需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这要求我们在推进改革时,必须注重系统集成,加强顶层设计,确保各项改革举措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第一,强化全局观念。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科学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总体方案、总体布局。第二,优化制度设计。深入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所涉及的各领域、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避免改革举措之间相互掣肘、相互抵消。第三,科学宏观调控。建立健全跨部门、跨领域、跨地区的统筹协调机制,加强中央与地方、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确保改革任务得到有效落实。

  突出重点领域,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整体突破。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整体突破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所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通过以重点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带动整体改革向纵深推进,进而激发整体改革的活力与动力,引领各项改革措施向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有序推进。为此,要聚焦关键领域。紧紧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建设美丽中国、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等关键领域,找准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集中力量攻坚克难。要突破重点任务。针对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高质量发展、教育综合改革、城乡融合发展、法治社会建设等重点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力求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要强化示范引领。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行业先行先试,调动地方和基层推动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良性互动,鼓励基层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形成示范效应,带动全国范围内的改革深入推进。

  狠抓改革落地,提升全面深化改革实际效能。提升全面深化改革实际效能是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所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着眼于破除制约社会发展的重重障碍,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重点在于深入挖掘潜在的改革空间与机遇,注重措施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确保改革措施精准落地,实现改革与发展的深度融合,产生实实在在的成效。为此,要强化责任担当。建立定期评估机制,对改革进展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估,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完善政策,确保改革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实现全过程改革,真正取得实效。要注重民生改善。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改革促进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改善教育医疗条件、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回应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强化风险防控。加强对各类潜在风险的监测和研判,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对于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和问题,提前制定详细的应对预案和措施,确保在风险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有效处置,防止风险扩散和蔓延,为改革顺利推进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系郑州大学党委书记)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