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法制史研究㉚ | 清代运河水源补充和调剂法律制度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07-29 10:20

  编者按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2013年出版的《中国水利法制史研究》是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古今水利法制史的通史性著作,从水利职官设置与水利施工组织法规、防洪法律制度、农田水利法律制度、航运法律制度等方面论述了先秦至明代、清代、民国和新中国的水利法制,还有一些约定俗成的民间惯例,这些宝贵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认真总结、传承和创新。大河网学术中原持续摘编刊发书中的部分篇章,敬请关注。

  由于运河沿线地域降雨的差异、地形地势的变化以及枯丰水量年际不均等原因,运河不得不依靠沿线湖泊、陂塘调节水量,维持通航。 自明代起,自南而北京杭运河的主要济运水源有:1.杭州至无锡,由太湖泄水河补水,水量丰沛。2.常州至镇江,由练湖补水,有奔牛、吕城、京口各闸调节,也靠江湖入运接济。3.仪真、瓜州至扬州,由扬州诸塘补水调蓄,有仪真、瓜州闸坝蓄纳,江潮接济。4.扬州至淮安,由邵伯、高邮诸湖调蓄,有黄淮水补水济运。5.会通河段,由南旺、昭阳、微山诸湖补水,主要水源有汶、洸、泗等河,上源汇集山东兖州府济南府兖济诸泉,水量季节变化大,是运河全段水源最缺乏的一段。6.临清至天津,由卫河、漳河济运,其上源有河南卫辉府境内苏门诸泉,水量季节变化大,水源亦较紧张。清代围绕运河水源补给问题,除了对盗掘运河堤防及水柜湖泊堤岸的行为严加惩处外,还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航运与灌溉分水制度

  航运与灌溉争水,在清之前就已存在。清代继承了舍弃灌溉保漕运的价值观念,认为济运的湖、塘,承纳泉水河流,调节水量,是运河重要设施,由国家管理,规定“可柜,不可田”。卫河是临清以北运河的重要水源,其上源系河南卫辉百泉,一般情况官民合用,“倘值水浅涩,即暂闭民渠民闸以利漕运,漕艘早过,官渠官闸亦酌量下板以灌民田”[(明)张惟贤 等:《明神宗实录》,卷20,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练湖水量济运与灌溉分水比例向以七三分水为大致标准。为了保证练湖的水柜作用,明代对侵湖围垦者惩罚很重。

  运河临清以北,天旱时经常阻滞。为确保卫河等流入汶水济运,清代尤为用力。康熙三十年(1691年)覆准,“河南省河内县丹河,发源太行山,至丹河口分渠九道,内惟小丹河、上秦河二渠通卫济漕。嗣后如雨足之年,于三月初用竹络装石,横塞河渠,使水归小丹河入卫济漕,仍留涓滴灌田至五月杪重运已过,则开放河渠,塞小丹河口,以防山水漫溢,倘遇亢旱之年,自三月朔至五月望,令三日放水济运,一日塞口灌田,过此以后,仍从民便。至辉县,束刀泉为卫水之源,民间设五闸以蓄水灌田,向例于五月初一日封版放水济运,但五月正农忙需水之时,应量渠之高下,用竹络装石堵塞,使各渠之水常盈,则正流足以济运,余润可以灌田。其安阳县之万金堤,亦令仿束刀泉五闸之法用竹络装石,相时塞闸通渠,务使民漕两无妨碍”[(清)托津:《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918,工部,河工,禁令一,(台北)文海出版社1991年版]。此后还多次重申。雍正二年(1724年)议准,“小丹河、洹河各闸,令该抚严饬河官不时疏浚,仍遵旧制,三日放水济运,一日塞口灌田,于粮船趱行回空之期,该河官亲到水口,秉公启闭,将水势情形设立循环号簿,五日一次报明该管印官,仍严禁偷放。如河官私通卖水,以致漕船阻滞者,指名题参,严加治罪[(清)托津:《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918,工部,河工,禁令一,(台北)文海出版社1991年版]。乾隆年间卫河分水口已建有闸门,漕运期间,民闸暂闭,漕船过临清后方能启闸。规定五月初一日为始封板塞渠,如不封板塞渠以致漕船阻滞者,经管官降一级调用,该管官罚俸一年,该抚不行查参罚俸六个月[(乾隆朝)《钦定吏部处分则例》,卷46,河工,(香港)蝠池书院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版]。其余时间官民分水比例大致为“官八民二”,或“官七民三”。乾隆二年谕:“临清以北全赖卫水合汶济运,而卫水发源于河南卫辉府,至临清五百余里,居民往往私泄灌溉,经前任河臣题定,每岁于五月初一日尽堵渠口,使卫水全归运河,今日久法弛,卫水来源,小民不无偷放,遂致运河水势长落不时,重运艰于北上。目前正当紧要之时,所当稽查严禁者,著直隶河南督抚速行办理,务使卫水不致旁泄 ,粮运遄行无阻”[(清)托津:《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919,工部,河工,禁令二,(台北)文海出版社1991年版]。为保证运河水位,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又重申:“卫河发源予省,由直隶流入东境,经过州县闸水灌田,设有定制,乃私自筑坝拦截,本干例禁,著河南直隶山东地方,一律申明定例,严行查禁。”[出处同上]

  二、禁垦沿运湖滩淤地制度

  垦种湖滩淤地的危害,一是减少湖泊蓄水面积,二是增加灌溉用水量,严重影响运河水源的补给,因而明清时期对此予以严格禁止。明万历二年(1574年)十二月,总理河道傅希挚建议,“湖地高者,准令田种分等征租;低者,照旧蓄水济漕,严禁佃户,不许曲为堤防,侵挪疆界”[(清)赵尔巽等:《清史稿》,河渠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清代继续保持对私垦湖地行为打击的高压力度。顺治五年题准,“安山南旺西湖地,业经升科者,听民佃种,其余湖地,不许开垦妨漕,永为令”。[(清)托津:《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918,工部,河工,禁令一,(台北)文海出版社1991年版]。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覆准,“南旺湖涸出滩地,不许违例耕种,令地方官出示严禁”[出处同上]。雍正元年,重新丈量昭阳、安山、南旺诸湖,并谕令:“每年漕船迟滞,皆由运河阻浅。运河之水,全赖山东诸湖蓄水以资灌注,近岁渐就淤积,居民或占成田地,以致水少不能济运,今宜乘夏秋雨水之际豫为蓄水之计,凡沿河田地,已经成田者,不必追究,其未经耕种者,速宜严禁,不可侵占”[出处同上]。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议准,将山东济运“各湖地亩逐一清查,如有额设祀田等项,照旧留存,明定界址,其余凡有官民占种,概行禁止”[(清)托津:《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919,工部,河工,禁令二,(台北)文海出版社1991年版]。嘉庆十四年(1809年)谕令:“微山湖附近处所,多被民人开垦,不惟侵占湖地,势必将上流泉水截住,以资灌溉,是近日湖水渐少,河身日浅,其弊未必不由于此。著山东巡抚会同河东河道总督,派明干大员前往履勘,如所垦之地已经成熟者,姑听耕种外,其余未垦及已垦复荒地亩出示严禁,毋许再行私垦,庶滨湖一带,泉流灌注,毫无阻滞,湖水愈蓄愈深,于运道方有俾益。倘此次示禁之后仍有不遵,查明严行究办,以利漕运”[出处同上]。嘉庆十八年(1813年)颁布《收潴济运章程》,以水源管理的优劣为官员升擢标准。针对农民马文举在运河厅宿汛西岸堤坡偷种菜蔬一案,道光十三年(1833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上谕指出,马文举“因堤坡受雨冲淋,地被压入,私占坡脚种菜,非寻常侵占官地可比。马文举著于本律杖八十上,酌加枷号两个月。即枷示运河厅宿汛西岸,满日责放,以示惩儆。撤任把总蒋永、协防刘鹤年,讯无受贿故纵情弊,究属失察。现已开缺,著罚令充当若差,俟三汛安澜后,酌量降补”[《清宣宗实录》,转自《再续行水金鉴》,运河,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53页]。

  对于运河的重要水源补给地骆马湖六塘河的滩地私垦问题,清朝中央及运河管理官员开展了长期的打击。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上谕允许每年汛期来临之前将六塘河水排出以利于蓄洪,但农民乘机垦种滩地,湖区面积日益缩小,清政府遂下禁垦令;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奏准,“江南省宿迁垸内骆马湖滩地,严禁附近居民私行垦种,并不准藉名升科,希图侵占,如有仍前任听私种者,将失查之管地方官及讯员一并严参,人民照例治罪”;乾隆五十年(1785年),经钦差大学士阿桂等查勘,奏定湖滩永禁耕种,并不准借名升科以杜侵占;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又有生员张士墀等呈请,经督臣书麟批驳不准;嘉庆十五年(1810年),前漕臣许兆桩,因见湖滩私占日甚,恐碍潴蓄,奏奉谕旨,令“其垦种已久,无碍河渠者,可仍循其旧。如有私恳湖滩,致妨水道者,申明定例,严行禁止”;道光二年(1822年),前督孙玉庭、河督黎世序又请旨重申“分别有无占碍水道,以定应否禁种”的禁令,重新丈量划界;道光十三年(1833年),钦差尚书朱世彦查工时,又有生员曹志玮等,以启放旧河尾水淹田为辞,呈请永禁;道光十四年(1834年)八月麟庆奏奉上谕“著该管督抚等严饬地方官,随时查勘,申明旧章,将(骆马)湖内私筑圩堰,并其六塘河滩地,如有私恳占种等弊,著一体禁止。倘有生监藉词阻挠,胥吏扶同弊混,即行按律治罪”[《云荫堂奏稿》,转自《再续行水金鉴》,运河,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15-617页]。

三、调水剂运制度

  为了节约用水,保证水柜有足够的水量储备,明清时期对运河水位、水柜水位与调水时机总结了一些经验,并形成制度。明代万恭说:“理闸如理财,惜水如金”。他根据漕船重载入水最深三尺五寸,船宽一丈五尺的标准,提出闸门段疏浚深不得过四尺,宽不得过四丈的标准,“务令舟底仅余泛舟之水,船旁绝无闲旷之渠”[(明)万恭:《治水筌蹄》,朱更翎整理本,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1985年版]。闸门段过水断面减少,必然上壅,又增加了河段水深,达到节水通运的目的。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奏准,“准北岸之苏家山,南岸之天然闸,十八里屯等处,尚皆可用,向以徐解府城北志椿存水丈尺为启放准则,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定以一丈八尺为度,道光六年(1826年)改为二丈七尺,兹奏照定为二丈五尺,嗣后总须长逾定志,始准启放,水落即行堵闭[(清)托津:《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919,工部,河工,禁令二,(台北)文海出版社1991年版]。道光十五年(1835年)奏准,“微山湖十字河囊沙引渠内,如微湖存水在一丈三尺以外,则沙坝毋庸启除,若消至一丈三尺以内,俟重运报完,即酌量挑启,以资收蓄,逮符定志,仍即堵筑”[出处同上]。

  《户部则例》卷二十三《漕运五》规定 ,各湖水柜以微山湖为最要,东境入库及江南邳、宿运河,全赖微湖挹注。帮船到境,按照宣放尺寸,头进放水二尺四寸,二进放三尺二寸,三进放水不得过四尺,毋许任意敞放;各湖蓄水过少之年,于重运甫竣,即赶筑拦河大坝,尽数收入微山等湖,若重运全竣后,湖水渐符定志,各单闸水口所进之水可期收足,即从缓堵办;山水骤涨,奔腾下注,专籍各闸层层关束。若水势猛骤,恐致闸板膨裂,酌启闸板数层,以资下泄。

  尽管明清时期对运河水源补给问题保持了高度的关注,采取了很多措施,这些法令的实施,对确保运河水源补给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又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水源补给问题未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导致各种矛盾不断加剧,运河水源形势日益恶化。如明末清初济宁、汶上、南旺诸湖滩地大量被地方豪强垦种,康熙末年河道总督齐苏勒查勘诸湖时说,昔日之水柜“见今一望,皆为禾黍之场”。雍正元年(1723年)根据他的建议重新丈量,“树立封界,永禁侵占”[朱批谕旨,引自 《续行水金鉴》,运河,卷73,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诸湖水柜作用又逐渐恢复。总的来看,明清两代会通河济运诸湖的管理制度较为严密,对当地豪强的不法行为制止较为到位,调水作用较为明显。而长江以南的练湖则在中央和地方的斗争中日渐淤塞。练湖水量的围垦始自明永乐后期,为了维持济运作用,多次下令禁垦,但终未能奏效。明后期湖堤遍设私家涵洞,道泄水利,致使上练湖已围垦殆尽。明末崇祯五年(1632年)太长少卿姜志礼呼吁“革佃修闸,而高筑上下湖围埂,蓄水使深”[(清)张廷玉等:《明史.河渠志》,清刻本]。然禁佃不力,围垦日甚。清顺治六年(1649年)六月,丹阳乔日洪私决湖堤,湖水尽泻,造成苏州、常州、金墰、溧阳四州县田地被淹,二十余里运河浅阻[(清)刘诰等:(光绪)《丹阳县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清代由地方管理练湖,进行过一些整治,但围垦不断向中心扩展,最后几乎全部垦为田地。

  (作者:饶明奇,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教授,大河网特约专家;叶焕坪,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编辑:申久燕